我是烟雨人 ▷

荷叶田田思亲远江南忆雪

发表于-2014年01月05日 凌晨0:28评论-6条

这几日正是江南荷花盛开的时节。前儿,执着相机去摄荷。得了百十张片子,也有数张不错的。在整理时,心有所动,停下来,想写点什么。

说到写莲、写荷,实在是有点不敢下笔!只为古往今来,关于莲的经典作品,实在是太多。

近一点的,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真是把月色下的荷塘,写到精致至极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一篇《荷塘月色》写到这般,实在已经没有给后面的人,留下几分写荷的缝隙了。

推至远一点,北宋有个文学家周敦颐。他那篇《爱莲说》,亦是脍炙人口,流芳千古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莲的品格已经被刻画进骨子里。

再远,还有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 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褠。菊泽未反,梧 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那自然又是一种写法,那莲,那莲中的江南女子,竟是跃然纸上了。

前人已经把荷莲,写足,写透,似乎便不该班门弄斧?其实,凡人弄文,大多与自己心情有关。人人得见的景色,却又人人感受大相径庭。这荷花便亦是如此了。

我的眼中,心里,自是属于我的那些莲荷,又与前人何干?

喜欢这样的一池清莲,倒也不是这些年才有的偏好。记得还在北京读小学时,便常常喜欢坐在北海边的石阶上,望着满池清香宜人的荷花出神。

我家住在城东郊外,那里没有这样好看的荷花,可北海里种满清荷。我那时几乎每天都要坐车去北海,因为北京市的少年宫,就设在北海的五龙亭岸边……

上初中以后,在课堂上学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便更加爱上了荷塘与荷花。只是那时再不能三天两头去北海了。不过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我总会去五龙亭旁边看看荷花,想到小时候坐在石台阶上的情景……

初中毕业后,我几乎再也没有机会去看北海的荷花了。先是去了大西北,以后又调去四川……直至回到江南,尽管每一处都有荷塘,每一年荷花都会盛开,却再也不是北海五龙亭那些荷花了。

前年,母亲在世时,我回去探亲。曾经在她面前提起,北京的荷花。母亲竟然很有兴致的提出,让我陪她去看荷花!我有些诧异:这隆冬季节的北京,会有荷花么?只是母意难违,我还是陪上老人家去了。

下楼,叫了一部的是。我刚打算让司机去北海,母亲却抢在前面对司机说:“去中山公园。“我有些莫名,没有说话。

到了中山公园,我和小阿姨一起搀扶着她走进中山公园。老太太90高龄了,走路有些颤巍巍。本是想带上她常备的轮椅,老太太不同意,只好作罢。

老太太居然熟门熟路地指点着方向,在公园里绕来绕去,走到了中山公园的暖房。

此时,我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了。中山公园这间暖房里,自然会有盛开的荷花!

暖房里热烘烘的,还真有突然进了盛夏的感觉。

到处鲜花盛开,几个巨大的青瓷盆里面种着的荷花,果然正在绽放。我叫不出那些品种,只是觉得不同于普通荷塘里种植的那些普通荷花。他们花型奇特,色彩也不尽是粉红与白色,居然有各种不同的色彩。看了了上面的铭牌才知道,都是近些年来培养出来的新品种。

我看着那些暖房里花色鲜艳的荷,心中却没有一丝的感觉,脸上必也是一派漠然。

母亲和小阿姨先是很有兴趣的边说边看,似乎是发现了我的冷漠,转身问我:“你不是从小就喜欢荷花吗?刚才在家还提到,怎么?我看你一点兴趣都没有?“

我有些尴尬,心里责怪自己怎么会这样不小心?岂不是拂了母亲的一片心意?便连忙笑着回答:“没有啊!这荷花真是很好看,外面似乎是看不见呢。“

母亲疑惑地望着我的脸,轻轻叹了一口气,低声说:“别骗妈了。这次你回来,妈就觉察出你似乎有心思。常常提起小时候在北京的往事……“

“妈,您别说了。没有啥事,儿子只是这么多年不在您身边,尽不到一份孝心……“

“儿子啊!你是我六个子女中,第一个离开我出去独立生活的;也是三个儿子中,唯一至今没有回到我身边来的。妈妈知道,你的心里总有些责怪我,没有让你回北京。这几十年来,只有你,永远是家里的过客……“

母亲的眼里有些盈盈的泪光了。

“妈。您千万别这样想!儿子怎么会怪您?当年,是您教育儿子,好儿女志在四方,长大应该报效祖国,先有国而后有家!“

“是啊,妈妈这句话,让我儿在外面漂泊了几十年啊!真不知道当初妈妈的决定对不对?妈妈老了,到那一天,你恐怕想赶都赶不回来了……“

……

不幸,母亲言中了。

老人家去世时,我的确赶不回去见她最后一面……

记得那天回家后,母亲对我说:“儿子,不管你心里怎么想?妈妈还是要对你说:只要你心里有个家,哪里都是家!就像这荷花一样,江南江北的荷花,开放的时令不同,花型、花色也不一样。可是,它们的品格是一样的。这就是古今有品格的人都喜爱荷花的原因。“

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意思。

如今,母亲已经仙逝两年,我心中那个家也不在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南忆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精华: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季羡林大师种荷观荷
曾经有一篇写荷的《清塘荷韵》
他种的荷被友人称为“季荷”
而这篇因荷思亲文不由自主就让我想起了季荷
也让我想到自己写过的《清荷雅韵杨万里》了
我还是喜欢席幕蓉的《我愿为莲》诗
我愿为莲,即使最终残荷听雨,也以千年不变的情怀安居我的家园
这是我对文末句尾话产生共鸣的一点感慨

文章评论共[6]个
罗军琳-评论

(:046)at:2014年01月05日 上午11:15

江南忆雪-回复谢谢 at:2014年01月05日 中午12:22

殊异-评论

欣赏佳作,问候朋友。at:2014年01月05日 上午11:35

江南忆雪-回复感谢回复 at:2014年01月05日 中午12:22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周末愉快!at:2014年01月05日 中午1:13

江南忆雪-回复谢谢了。 at:2014年01月05日 下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