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著名的绝版诗篇《再别康桥》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然而他身后那个被冷酷抛弃的元配夫人张幼仪却鲜有人知。张幼仪15岁时辍学嫁给了大她四岁才华横溢的徐志摩,这场婚姻只维系了短短七年,最后还是破裂了,由此徐志摩成了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可这短暂而凄苦的七年婚姻生活让张幼仪一生难忘。
张幼仪,生在上海宝山巨富之家。祖上是朝廷命官,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她的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徐志摩,生在渐江硖石富商之家,家里坐拥钱庄和百年老店。这对年青人,女的端庄善良,仪态大方。男的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两个家庭联姻在当时是相当的门当户对,然而徐志摩因受新思潮的影响,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就对没有见识,没有自我的她鄙夷的称为“土包子”。从揭开新娘红盖头那刻起,他就对“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张幼仪不感兴趣,脑子里想的,心里所思的都是离婚。在这桩被封建礼教包办的婚姻中,男的抗争了,女的顺从了。这也开启了张幼仪的悲凄生活——每天承受着徐志摩对她的“冷暴力”。
张家家教威严,重视礼仪道德。个性沉默坚毅的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婚后一直在家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帮助张家打理财务,这些人们眼中的优点,在思想先进,浪漫风趣的诗人眼里却是呆板乏味,所以从结婚那天起徐志摩就没正眼看过张幼仪。大儿子出生后,徐志摩去了美国留学,后又去了英国,这一走就是二年,而张幼仪能做的就是“等待”。徐志摩每次给家来信对妻子都只字不提,这让张幼仪特别的失落和心寒。1920年迫于双方家长的压力,徐志摩同意妻子去英国陪读,这让张幼仪受宠若惊。她天真的以为,离开婆家深宅大院的繁文缛节与丈夫在英国为伴,他会改变以前对她冷漠的态度。一年前在她的请求下,徐父请了家庭教师教她地理,中文等课,张幼仪期待这次丈夫能发现她学识有长进,两人可以一起促膝长谈甚至并肩上课。
船在海上漂泊了三周后终于到达了英国马赛港。临下船前张幼仪在带来的一箱精心挑选的新衣服中找出最搭的穿上,她想久别的丈夫看到后不会再觉得她“土”吧?当船停到港口后,张幼仪的心突然凉了,在黑压压接船的人中只有丈夫的脸是不悦的。看到分别二年的妻子徐志摩没有嘘寒问暖,而是带着她直奔巴黎百货商场,为她选了几套洋装,然后他带着穿洋装的她到照相馆拍下了合影寄给了徐家父母。这张照片也是张幼仪和徐志摩此生唯一的一张合影。
在异国与徐志摩一起生活的日子,张幼仪放下了千金的身份,象佣人一般艰难的操持着家务,打理徐志摩的生活。但让她感觉到“窒息”的是为人洒脱,交友广泛的丈夫从没有向周围的人介绍她,她也不知道他每天在做什么,徐志摩极少与她说话,多时用“沉默”对待她。此时,徐志摩遇到了才女林徽因,并开始“奋不顾身”的追求她。张幼仪也在这时怀上了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当她把怀孕的事告诉丈夫时,为了怕老家的父母会因为这个孩子的降临而更加依赖张幼仪从而影响他离婚,徐志摩毫不犹豫的让她把孩子打掉。为了证明给丈夫看自己是个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几经思索,张幼仪决定尽最大的努力去打胎。而冷酷的徐志摩几天后突然消失了,痛苦的张幼仪有了自杀的想法,但想到国内的父母及大儿子,她又放弃了。一天一个陌生的人来直言对她说:“徐志摩不要你了!”张幼仪没想到丈夫会在她怀孕的时候抛弃她,但她坚决不同意离婚,尽管丈夫外边有了别的女人,尽管丈夫不喜欢包办婚姻的自己,但她仍想挽回这段婚姻。因为在她传统的思想中,离婚就是“被休”,认为自己没有犯“七出”中的任何一条。为此她后来比喻自己这段生活:“我就像是秋天的扇子,用过了整个夏季,便被人默默丢弃。”
孤凄无助怀有身孕的张幼仪无奈中去了法国找二哥求救。在法国的几个月,她想通了,对突然失踪的丈夫已再无期待,为了腹中的孩子,她让自己振作起来。随二哥去了德国的张幼仪半年后,为徐志摩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彼得,但当她出院回到家看到的还是丈夫要离婚的信,信中劝她“勇决智断,自由离婚,止绝苦痛,”而对孩子和她只字未提,这让张幼仪伤透了心。她明白丈夫的心是回不来了!尽管自己出身名门,但一直都被丈夫看成是乡下封建家庭的“土包子,”离婚或许是自己获得独立人格的机会,收起破碎的心她决定放手还徐志摩自由。
几天后,在柏林一家旅馆里张幼仪约见了消失八个月的丈夫,并背着父母在他拿来的离婚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签完字后看到丈夫高兴的笑脸,张幼仪的心感到无比的苦涩和悲哀。这是结婚七年来丈夫第一次主动对自己露出笑脸,竟是自己同意离婚,还他自由。这一年张幼仪只有二十二岁。
离婚后,异国落寞的张幼仪在朋友的帮助下进入德国裴斯达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此时的张幼仪不再是低眉顺眼、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土包子”,而是人格独立,积极进取的单身母亲。看着儿子的一天天长大,她的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但老天又和她开了玩笑,三年后彼得因病离她而去。
五年后张幼仪回到祖国,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重回上海滩的张幼仪感慨万千。她把自己的一生定义为二个阶段:“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 去德国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此时的张幼仪已是一个独立,坚强,有胆识,见过世面的新女性。她先是进入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后又进入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担任副总裁,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这个面临破门的银行起死回生,转亏为盈。之后张幼仪又出任“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这个曾经被丈夫嘲笑嫌弃很“土”的女人开始引领上海滩时装的新潮,并将生意做的顺风顺水。后来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风光八面。有经济头脑的她抗战爆发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至此,张幼仪的人生苦尽甘来,终有花香。
张幼仪的一生是不圆满的,但伤痛能使人清醒。她在那场破碎的婚姻中如凤凰涅槃,从火中得以新生。她还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当徐志摩罹难时,没人会想到送徐志摩最后一程的是这个被他无情抛弃的前妻。张幼仪还曾照顾徐家父母晚年的生活,直到二位老人过世。在徐志摩去逝后她的卧室里一直挂着徐志摩的照片,并且还为他出版了全集。如此,曾有人问她是不是真的很爱徐志摩,张幼仪只是淡淡的回答:“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晚年的张幼仪定居纽约,1988年病逝,终年88岁。
-全文完-
▷ 进入诗梦0088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