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因众多的泉水而得名,大小七十二泉遍布在济南的城市,而趵突泉是位居“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名泉”。追溯其源头是在济水的发源地王屋山的太乙池,而太乙池的池水至今不竭。蒲松龄在《趵突泉赋》就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较早的记载也在郦道元的《水经注》:“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而《历城县志》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历代文人对此赞美不绝。元好问描绘的“且向波间看玉塔”;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真是绝妙的描述。《老残游记》中亦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而蒲松龄则更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自此,趵突泉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与“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相同。
“趵突”一名最早就出现在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的诗文之中。之前则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出任济南太守时游历至此,为其定名为“趵突泉”,取“趵突”一词真是绝妙。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他曾写过一首《趵突泉》的律诗:“一派遥从玉水分, 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 润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旁行似鉴, 最怜沙际涌如轮。曾城齐鲁封疆会, 况托娥英诧世人。”康熙皇帝南游时,亦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其为“天下第一泉”。
走进趵突泉公园大门,顿感一股清新之气,葱郁的树木奇异的石,弯弯的溪流涓涓的淌。在脚下均是流淌的泉水,沿着弯曲的石沟流入河道,随处所见的水潭里,一股股气泡慢慢的浮上水面,晕开一朵朵小花。那天已是深秋的季节,早晨的气候还是有点阴冷,小道上稀落的树叶,略感萧瑟的气氛,泉水化开的气泡中似乎有了一股淡淡的蒸腾之气,弥散在空气里,感觉到有些许甘甜之味直透心脾,也就不会感到冷寞了,姑且随着游园的感觉前行了。
公园内泉水众多,能叫上名的就有好几十个。著名的有金线泉、漱玉泉、马跑泉、卧牛泉、皇华泉、柳絮泉、老金线泉、洗钵泉、尚志泉、螺丝泉、满井泉、无忧泉、白云泉、望水泉、东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龙池泉、白龙湾等,而趵突泉是泉群之首。遍布各处的泉眼大多均在冒泡,有的就在路边的石缝处,有的被围成坛,多数是在一方水潭里,或大或小的喷涌着似拳头般大小的水柱,涓涓的顺着弯曲的沟渠流向边上的小河。
趵突泉无疑是公园内的主景,泉池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泉分三股涌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随池形均有扶栏,还有突出的亭子,可凭栏近距离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若靠近池边俯视,一泓碧水,清如明镜;三泉涌涛,喷雪溅玉;势如鼎沸,声若雷鸣;水草袅袅,鱼翔浅底;绿叶红鳞,辉映其间。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达到24万立方米一日,出露标高可达26米多,水清澈见底,池内鹅卵石清晰可见,水质清醇甘洌,随风飘洒而来的水雾,确有甘甜之味。泉水经检测,均符合国家饮用水的标准,可直接饮用无虞。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若在严冬水面上可见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蒸腾而上,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当地人称之为“云蒸雾润”。站在池边护栏,池中三股突突向上喷涌的泉水,呈三点式,落在清澈的水面,翻起的层层浪花四散漫延。“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突出了趵突泉泉水的全貌。
围绕池水周边,名人遗迹遍布,各处有名的泉边均有石碑题写着泉名,楼阁上有以及依古人的名句转化而题写的匾额,均散发着文化的光辉。在趵突泉边的一块石碑上的“急湍”是乾隆游园时的御笔,南大门上“趵突泉”的蓝底金字因是乾隆所题而被人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池边的另一块石碑上的呈墨绿色的“第一泉”题字,为清同治年间的王钟霖的手迹。还有其它众多的古迹在游园时皆可看到。
在趵突泉北是宋代建筑“泺源堂”,是公园内的经典建筑,这是一组三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曾巩任齐州太守时,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曰“历山堂”。在泺源堂院落的墙壁上嵌着明清以来的文人石刻,其中有心学大师、阳明学派的开创者王守仁的手迹。厅堂高大宽敞,摆设富丽堂皇,堂厅两旁楹柱上悬挂的就是那幅“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对联。
在泉的西南边的另一建筑是明代的“观澜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係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观澜”二字,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是最近距离观泉之所在,为历代文人称颂。唐宋八大家之苏辙在任齐洲掌书记时,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有一诗云:“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滓秽未能妨洁净,孤高每到一依然。”观澜桥则在趵突泉西侧,位于娥英祠、通泺园之间。桥宽3米,长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风格建造。站在桥上是观赏趵突泉水喷涌的最佳位置,所以称“观澜桥”。
若坐在望鹤亭内品茶,可遍观趵突泉全景。清代文人施闰章曾写诗歌曰:“仰而见山之青,俯而见泉之洁,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潜蛟出蛰兮,飞虹蜿蜒”。由此可见,这个地方在当时已是极目远眺,俯首凝视,观赏领略远近山水之美的绝妙境地。
池东的来鹤桥原为木桥,南北纵向,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数百年来由于木质不易长久保存,现在所看到的是后来改建的平板石桥。在桥体两侧设置有雕刻精美的雕花石栏。桥的南端还耸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楼,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饰吻兽。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陈旧的字迹均显现出历史的悠远与蕴厚。
广会桥则在观澜桥北,此桥建于明朝,桥南墙壁上嵌有同治四年的《重修广会桥碑记》,文中有“济南一名大板桥,桥南数千米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与北水会,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涨发,奔腾澎湃”,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其历史。
若是有雅兴在游园之余欣赏碑帖书法者,可到娥英祠。三大殿院内的花格透墙上,镶嵌着30余方石刻,是历代名人的佳作诗篇,多种书体风格是学习临摹名人碑帖书法难得遇到的场所。特别是院内的这尊罕见的“双御碑”,记载了康熙三临、乾隆二临趵突泉的题词诗文,标示了趵突泉的地位。位于园东门口的胜景坊,其高7.5米,柱间宽9.2米,两侧悬挑各1.5米,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颜额磨光花岗石上刻有“趵突胜景”、“观澜知源”八个凹形鎏金大字,是书法家武中奇、蒋维崧题书手迹。此类题书匾额在公园内随处可见,确实是给书法爱好者以莫大的享受。
沿着蜿蜒的石板道往南徐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迎面矗立。这座太湖石,名叫龟石,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别墅的遗物。据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龙、凤、龟、麟四大灵石尤为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及趵突泉等地。现在仅存的只有在趵突泉内的这一龟石了。这座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石姿优美,纹理自然,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太湖石精品中的“皱、瘦、透、漏”的特点。
在公园内主要还是欣赏以众多的泉水,散布在趵突泉的周边,当你从这块石跳到那块石上,脚下均是潺潺的流水,池内有不同大小的气泡从池底冒出,逐渐浮上水面,有的如雀蛋大小,有的如一串串的珍珠,有的细碎的如沙子,昼夜不停的从池底下冒出,此种奇景也只有在趵突泉公园内才可见到。
金线泉位于趵突泉东北侧,尚志堂与鱼展馆之间。泉池呈长方形,原长13米,宽6米多。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称为济南四大名泉。“金线”的形成,是由于两岸泉水相对涌流,流势均衡。当太阳照射到池底,平静的水面上,就会显示出一条聚成的水线,金光闪亮,象游丝一般,忽隐忽现,随波荡漾,蜿蜒多变,现在已不太容易看到了,给游人带来些许的遗憾。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石甃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可见就是在古代也不是常能看得到的。
漱玉泉是在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中比较有名的。位于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南侧,属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排调》中的“漱石枕流”。泉池呈长方形,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池中。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间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这位词人的故居也就在此称为“漱玉堂”了。故居内陈列展示了李清照能收集到的生平事迹,以及她的词作,是缅怀纪念这位传奇人物,追述她的人生轨迹的最佳场所。纪念堂两旁是郭沫若先生写的对联。上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写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联“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是对其词作成就的赞扬,挂在门厅内的匾额“一代词人”也是郭沫若的手书。
“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柳絮泉则在李清照纪念堂之南,漱玉泉东侧,也属于趵突泉的泉群。“柳絮泉,在今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繁,如絮飞舞”,故名“柳絮”。泉池四周垂柳成荫,春日,岸上柳絮扬扬飞舞,水中泉沫翻动如絮,泉水与垂柳相映成趣。明晏璧曾赋诗曰:“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冷冷。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正是对此景色最恰到的赞咏。
趵突泉公园除了随处可见的泉水,还有其幽雅的环境,曲里拐弯流动的泉水,古木参天覆盖的场地,杨柳依依临水的小溪,日影透过婆娑摇曳的树隙,投影在草地和池面,与冒出的泉水交相辉映,带来了生命的灵动。清澈的泉水虽然流淌在沟渠进入河道,同时也在游人的心里淌过丝丝清凉,就是在炎炎的夏日也会感觉是凉爽倍至,而使身心愉悦的惬意。
游兴未尽时另外二处附院也不可错过了,虽说是在近年开辟的展示场所,可清新怡人的环境,精心独到的设置,在游园之余可放松心情,欣赏学习名人的书画艺术。沧园,原名叫“勺沧园”,取“沧海一勺”之意。这里原是明代著名诗人“后七子”之一李攀龙的读书处。现在经过修缮后的沧园是三厅一围廊,两个跨院,流溪随园,楼阁玲珑,雕梁画栋,彩漆纷呈,院中培植了多种名花异木的盆景,形成独具特色的庭院风格。有一株“泰山松”,苍劲、雄伟,气势奔放,树龄在150年以上,是难得一见的具有齐鲁风格的树桩盆景。园内的大型山石盆景,造型自然,点缀以罗汉松,红叶,黑松等树桩植物,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
万竹园则在公园的西邻,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以多品种的翠竹点缀其间,风过处万竹摇动,舞出万千风姿。园内还有望水、白云、东高等名泉,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私人庭院风格。此园始建于元代,曾易名为“通乐园”。于1986年改设成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纪念馆。在各个室中共陈列众多的字画、文物,三院成品字形排列,花园充分利用泉池、溪流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修建楼、堂、亭、阁,曲廊环绕,院院相连,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开合有度、高低有序、明暗相间,流连于此仿佛置身在了艺术的殿堂。
济南在历史上名人辈出,齐鲁大地文化积淀丰厚,在趵突泉公园内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历代名人在名胜古迹上的题咏,更使趵突泉注入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有心于此的游人带来的岂止是身心的享受,更是体现在对先人的敬仰,同样也会给自己是一种无上的提升。
-全文完-
▷ 进入真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