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雾霾”这个词语,还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每年一进入冬季,对于北方地区的城市而言,清早起来的大雾也是司空见惯了的事,并不稀罕,也没有人感觉到有什么不对。但是当pm2.5这个指标被写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范围之内以后,我们才知道,这弥漫的大雾,再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水汽凝结物了,而是所谓的大气污染物的气溶胶。而“雾霾”这个词语作为一个气象用语频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追溯历史,大气污染并非新鲜事物,当年伦敦的“光化学烟雾”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气污染案例。1952年12月,一场灾难降临英国伦敦。一连几天无风,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形成毒雾,伦敦上空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 1952年的事件引起了英国民众和政府当局的注意,使人们意识到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意义,并且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
其实,pm2.5只不过是空气中颗粒物大小的衡量标准,是指小于2.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在此之前,我国只是对pm10进行观测,pm2.5不在我们的观测范围之内。pm2.5开始进入公众视线还缘于美国驻中国大使馆。说起来可笑,美国从2009年以来,其驻中国大使馆频频通过twitter实时发布北京的pm2.5观测数据,虽然twitter在中国内地被屏蔽,但内地民众仍可以通过第三方应用程序从移动客户端得到美国大使馆发布的空气污染数据。为此还引发了一起中美之间的外交之战。中国政府要求外国驻华使领馆停止自行公布有关中国空气质量的报告。中国环保部一位副部长就“外国驻华使领馆开展对中国pm2.5监测并且发布数据”一事指出,“这样做在技术上既不符合国际通行的要求,也不符合中国的要求。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外交人员有义务尊重接受国法律法规,不能干涉接受国内政。”对此美国国务院否认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指出美国公布中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数据为大使馆社区美国人服务,不反对中国也公布美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一时间,在媒体的推动下,pm2.5这个陌生的专业术语从此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茶余饭后的话题中。
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它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最宽限值,pm2.5年均限值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35微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75微克)/立方米。从此,pm2.5这个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的指标才正式被国家所重视,与此同时,“雾霾”这个词语便应运而生,每每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说起pm2.5,我们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在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有一项格外切合近期的热点话题—“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气溶胶:pm2.5总量的80%以上是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等,在科学上统称为气溶胶)。复旦大学庄国顺教授科研团队花费10年时间,阐明了我国各类气溶胶的时空分布、化学组成及其形成和转化机制。在一波接一波的雾霾天气里,这项国内首个揭示pm2.5来龙去脉的系统研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但不为人知的是,他是国内最早提出并长期坚持研究pm2.5污染的科学家之一,但当时却并不为人们所接受,人们认为只要观测pm10就行了,还谈什么pm2.5。而当雾霾席卷全国,人们谈霾色变,不得不将pm2.5写入监测标准时,这位值得人们尊重的学者的研究成果才逐渐被有关部门接受,研究成果和价值才逐渐显现出来,进而荣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奖项。
pm2.5是美国于1997年首先提出的,到2010年底,除美国、英国、日本和欧盟一些国家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pm2.5的监测。当然,我们国家现在把它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也不为迟,因为,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认知过程,还需要一定时间,这个,我们并不抱怨,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如何还人们一个蓝天白云的生存环境。
根据2012年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监测数据,北京市pm2.5的污染源占比情况为:机动车22.2%,燃煤16.7%,工业及溶剂使用16.3%,扬尘15.8%,农业及畜禽养殖秸秆燃烧4.5%,区域污染传输24.5%。这意味着,如果排除24.5%的区域污染传输,机动车在北京本地pm2.5污染源中的占比为29.4%,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机动车急速增加,已经成为北京产生雾霾的主要因素。
其实,简单来说,大气污染物基本上来源于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燃煤取暖和建筑扬尘四个方面。如何治理呢?就有官员说,我们今后将采取控车、减煤和降尘的方式,治理已经逐渐蔓延全国的大气污染。但是,仔细一想,这可能吗?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在中国制造正在被国人津津乐道时,这样的措施有效吗?控车,必将影响如日中天的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减煤,更是拿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赌博,而降尘,是在拿中国制造业和房地产市场开刀,可能吗?
想想看,当我们的一线城市在进行汽车限购时,你是否发现发达国家在基本人手一车的情况下,限购了吗?还出现过类似伦敦的“光化学烟雾”了吗?他们的城市有北京拥堵吗?不可否认,日本东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汽车保有量远远超过了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但是,人家的空气质量怎么样?城市交通有这么拥堵吗?同样限购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还是在于制度,在国家的管理层面上。就拿汽车来说,只要在尾气排放标准上从严管理,有必要限购吗?首先从汽车的生产环节抓起,尾气排放要和国际接轨,不达标不准上市销售。其次从汽车使用上加强监管,严格汽车报废制度,黄标车不准上路,强制报废。虽然我们国家坚持汽车年审制度,但是往往是走过程,是浪费资源,有谁真正在意汽车尾气是否达标呢?与其如此,还不如像西方国家那样直接取消汽车年审制度,到期限强制报废。工业排放呢?怎么解决?哪个企业真正会重视工业排放呢?当然啦,国家出台关停高能耗低产出的重度污染企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众多的制造业大厂,特别是根深蒂固的国有企业,轻易能关停那些污染企业吗?说穿了还是观念问题,试看看小米手机的营销方略,没有车间工厂,甚至没有专卖店,小米手机却实现了年销售额100亿元的骄人业绩。这就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理念如出一辙,往往是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它的制造工厂遍布全球,而在本土,仅仅只是做研发。当然这是极端自私的行为,他们把财富留在了国内,把污染留在了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能阻止他们这么做吗?
解决造成建筑扬尘的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并非易事,也并非不可为之。首先让各级政府淡出房地产市场,不再把房地产业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把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权利和权限提升到国家层面,避免各地的造城热。第三,政府把重点放在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上面,取消商品房限购,推广公寓化住房,让房地产逐渐降温。
当然,在pm2.5还在频频爆表的情况下,我们不奢望政府会在短期内采取有效措施,使空气质量达标,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民众,我们别无选择,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自我防护。遇到雾霾天气,最好宅在家里不出门,少开窗户,尽量做剧烈的户外运动,勤洗脸漱口,出门戴口罩,而且是n95医用口罩,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d等等。其实,大气污染只是环境污染的一部分,水气固废,生态环境等等,都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内容,仅仅一个大气污染就让我们显得无所适从了。而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显得太渺小了,如果我们再不醒悟,再不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们将毁灭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还有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地球!
-全文完-
▷ 进入大漠飞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