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我喜欢手捧着一本书,轻拥暖被,安静的阅读。然后,我会给自己留下一段遐想的时间,让书中的人物在漆黑的夜里如投影戏一样历历在目。屋中弥漫的淡淡的悲伤如同被冰冻的河流,即使沉重,但依旧无法抵挡深处河流地暗潮汹涌。此时,我会将自己与书中的人物合二为一,去感受他们的悲喜,承受他们的苦难。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感动吧!
感动在词典上的意思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得同情或向慕。” 但我更愿意将感动按最直接的方式理解为:感情动起来了。一个“动”字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会在拼命忍住眼泪的时候将眼眶憋得通红。我会在更深人静的夜晚,清楚地听到故事中的人物发出的心跳声,我会跟他们一样的难过,一样的觉得冷,觉得孤单,觉得绝望。
当我阅读《飞翔的精灵》时,我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不能说话,不能叫痛,目光清澈的女孩。故事描绘的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母亲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健康活泼,女儿却是个哑巴。于是做哥哥的见不得妹妹,即使妹妹的雪滑得很好,还是不愿意带着她一起去滑雪。谁叫妹妹是个哑巴呢!一个遭社会歧视的哑巴。这样的一种社会歧视,也必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
文章开篇写到:“雪,越下越急。窗户木格的角落里,堆起了积雪。冬日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忽然,一只小鸟扑腾着飞进院子,跌跌撞撞地落在雪里,嘴巴朝下栽倒在地上。接着又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摆摆地走来走去,不时低头在地上啄一下。”
粗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看得匆忙,没有明白开篇为什么要写一只小鸟,一只笨拙的只能跌跌撞撞、摇摇摆摆行走的鸟。直到某日无意中在书店再次看到此文,才恍然大悟。男孩子的妹妹就如同这只笨拙的鸟一样,即使妹妹滑雪的姿态优美,自己远滑不了这么漂亮,可是还是减轻不了哥哥对妹妹的厌恶。所以,当因为母亲的要求被迫带着妹妹去滑雪的时候,作者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男孩子心中的愤怒与报复的快感。
“男孩给妹妹穿上冰鞋,他狠心用力拉扯鞋带,抬起眼想看看妹妹脸上有没有怕疼的表情。但是没有……一丝变化也没有,尽管鞋带已经深深的勒进了她的肉里,可她还是静静的坐着,注视着哥哥,两只眼睛一声不响的看到他心底的最深处。”
这样的描写,简洁、生动,却充满生活的气息。直到妹妹被他甩开,滑向危险区。这时作者才将故事的情节推向了高[chao]。
“他知道,那儿冰薄如纸。一瞬间,男孩呆住了。可又一转念,一旦出事,很容易解释,他只要对妈妈说当时他不知道妹妹在那儿滑冰……从此,妈妈苍老和疲倦的神情就会从布满皱纹的脸上消去……从此,妹妹卧室里就再也不会传出一遍又一遍耐心和气的劝说;再不会有妹妹拒绝自个儿学着系鞋带时,妈妈脸上出现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也再不会见到妈妈的眼泪……”
如果故事就这样结束,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写法。但是,人性的魅力就在于出人意料。所以,男孩子以为自己恨着自己的妹妹,恨到死才能解脱。但到头来才发现,恨何尝不是一种爱呢!中国传统的一种说法不是叫作“恨铁不成钢”吗?
作者此时,没有用煽情的笔端去拔高或者贬低这个孩子,而是不急不慢的将笔锋一转,重新回到对那只鸟的描写。
“忽然,一只小鸟闯进了他的视线,那是一只笨拙的雪鹀。此刻,它显得更加纤弱,却飞得那么漂亮,它慢慢掠过池塘。男孩正要仔细瞧瞧,它却消失了,但刹那间他还是看清了,他就是早晨在院里见到的那只小精灵!”
当男孩明白:他真的可能再也不会见到那只小精灵,如同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妹妹时,作者此时猛然发力:“男孩的两腿开始加速蹬踩,冰刀发狂的凿在冰面上。妹妹不见了!男孩十分焦急,双腿像着了火,他挥舞双臂,竭力想加快速度,总觉得不够快。泪水从他的眼眶里涌出来。妹妹不见了!他竟然眼睁睁的看着她滑到薄薄的冰面上。”
最后,当男孩将妹妹从塌陷的冰窟里拯救出来的时候,不仅是对妹妹的拯救,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救赎,只是这样的救赎,因为包含着生命的分量,而显得格外的沉重。
如果说开始的时候男孩因为恨故意将妹妹的鞋带系急到痛的地步,那么现在看着昏迷的妹妹,他的心一阵绞痛,这样的痛就是爱的表现了。因为有爱,才会感同身受。
作者接着描述到:“妹妹浑身发抖,男孩迅速地脱下她湿透了的衣服,把她瘦小的身体紧紧裹在自己的大衣里。他用冻僵的手脱下自己的滑冰短袜,套在妹妹的脚上。刺骨的寒气立刻顺着他的脚心爬了上来。
冻僵的双手怎么也解不开鞋带,他把它们胡乱套上,抱起妹妹,朝岸上跑去。怀里的妹妹,身体僵硬。他注意到妹妹的嘴唇被划破了,在流血,就从口袋里掏出纸巾,为她擦干血迹。他低下头,想从妹妹的眼睛里找出什么表情,但仍然什么也没有……”
虽然妹妹什么表情都没有,什么话语都没有,但我相信此时每位读者的心都会疼痛。但作者没有就此收笔,而是用一种冷静到近乎平和的语气诉说着:
“没有,没有责备,什么也没有……只有眼泪。可从前,他未曾看见妹妹哭过一次,尽管有的时候,妈妈在妹妹的面前伤心得死去活来,她无动于衷的呆坐着。可现在,她眼眶里涌出了泪水,泪珠从脸上流了下来。男孩终于想起了她的名字——谢丽尔!”
一个连妹妹的名字都记不起来的哥哥,短短的这句话,却道出了多少的心酸,由此可见,妹妹一直被何等轻视、忽视甚至是仇视啊!为什么一个本性善良的孩子会恨自己的亲妹妹,这里我不想过多的指责这个孩子,因为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孩子的错都是社会的错。
如果社会上不存在歧视残疾人的风气,如果养一个残疾的孩子不是如此的艰难,如果残疾人可以得到政府很好的福利对待,男孩怎么会去恨自己的妹妹?这世间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联想到我国现有残疾人8296万,其中听力残疾人2780万,居各类残疾之首,耳聋已成为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而遗传导致耳聋的比例高达60%。
当这样的残疾人数量呈现递增事态的时候,谁来为这些残疾人未来的幸福买单?尤其是当他们遇到灾难的时候,遇到需要紧急救护的时候,他们却无法发出声音。谁能懂读他们的心声,谁又能庇护他们的一生?
记得当初读梁晓声先生的散文《兄长》,才知道其兄长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著名的电影演员秦怡的孩子也是。看罢整篇文章,记忆尤为深刻的一句话是:“中国境内,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的家里,都有一个有稿费收入的小说家或者是一位知名的演员啊!”
如果说像梁晓声先生这样知名的作家和像秦怡这样著名的演员养一个残疾孩子都如此的困难,对于中国千千万万普通的老百姓家庭来说,这样的重担,足以压垮一个家庭的希望。而没有希望的活着,岂不是生不如死的悲哀?
原来,爱也是要有资本的!幸好无论爱有多难,依旧存在着,如冬季里破云而出的阳光,总能带给我们温暖与感动!在日渐冰冷而麻木的世界,感动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会让人感到疼,疼后于绝望中升起一丝希望。只是,这样的希望又能支撑人们走多远呢?感动之后依旧会面对现实的无奈,依旧需要苦苦地挣扎着去活!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些天生残疾的孩子都是神的孩子,他们饱受歧视的心灵更能感受到这世间的爱。只是,人生不是由几个感动的瞬间组成的。这漫长的一生啊!谁来为这些渴望飞翔的精灵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如果真有神明,我希望是你,是他,是我们大家!是我们的国家!
我们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是,当那些鄙视如刀长进人们的身体里以后,放下谈何容易?在这个纷乱的人世间,人人习惯了遇佛杀佛,遇神杀神。那些神的孩子,首当其冲被牺牲掉。所以,现实生活中才会有那么多的残疾人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会有父母将犯病的孩子用铁链子锁住关在铁笼子里几十年。亲生母亲毒杀自己的孩子也屡见不鲜。每年有那么多的残疾婴儿遭到遗弃。还有那些失踪的残疾孩子,就这样在人间蒸发了,仿佛从没有存在过。即使不曾遗弃被父母养大,当父母百年之后,谁来照顾他们的起居?在一个人满为患的国家,想让一个残疾人自食其力,谈何容易?何况有些残疾人根本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甚至连自理的能力都没有。
“人间有些责任,哪怕是最理所当然之亲情责任,亦绝非每一个家庭只靠伦理情怀便承担得了的!”每每看到这样的句子,眼前仿佛出现邻居家年过八旬的老人牵着五十多岁的傻儿子在夕阳下行走,而尽头,是落日晚照,世界慢慢地变得漆黑一片 。
“如果我走了,我只希望也能将我的傻儿子一起带走……”
此时,万物静默如谜。书中的雪仿佛正在我的窗外飘落,我可以听到雪的呼吸声,听到一只小鸟掠过湖面的呼啸声。空旷的湖面上,一个纤细的小女孩,正用一种飞翔的方式,在与一场大雪较量着,在与这个冷酷的世界抗衡着……
而感动,是与冷酷、自私、虚荣、残暴和名利决斗之后,从最冷的寒夜开出的一朵奇葩。它无色无味,没有花容月貌,却有着这世间最动人的姿态!
-全文完-
▷ 进入呆贝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