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水乡农事散记之五——育秧荒村一叟

发表于-2013年12月20日 早上9:37评论-6条

俗话说“秧好半年稻”,意思是说秧苗是水稻丰收的基础,育秧是水稻产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事。

传统的育秧方法叫“下水秧”,就是将催过芽的稻种直接撒在水田里。为了能使秧苗更容易扎根,落谷时田里的水最好是浑水,因为沉淀后会有一层泥浆附着在稻种上。下浑水秧时,撒种的人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因为他要靠看稻种落在水面上濺起的水花来掌握落谷的均匀稀密度。落谷后的几天里,田里不能断水,通常都有一部踏车支在田头。碰到冷空气来袭的天气,水层要上得更深一些,这样可以起到一点保温作用,反之,在晴好的天气里就只上一层薄水,充分利用阳光增温。如果气候适宜,落谷后三四天就要放水“搁秧”。“搁秧”是育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水的浮力的缘故,长齐了根芽和叶芽的稻种在“搁秧”前都是横七竖八地躺在水中的泥面上,只有排干秧田里的水,根芽才会下扎,叶芽才会向上竖起。天气的好坏对“搁秧”的效果影响很大,不但是阴雨天不宜“搁秧”,就连大风、低温的晴天也搁不好秧。因此在育早稻秧的低温季节里,“搁秧”往往会成为农人们一道难过的坎。他们都盼望着落谷三、四天后能碰到一、两天晴好的天气。有时候,因为连日阴雨低温,又到了该“搁秧”的时候,就会造成“烂秧”(过去叫“瘟秧”),甚至还可能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这就是传统育秧方法的一个致命弱点。

人民公社化初期,上级农技部门推广了一种新的育秧方法,这种方法叫“半旱秧”,土名叫“泥塌头”。半旱秧与传统的下水秧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无需“搁秧”,育成的秧苗也比前者要粗实些。不过在它的推广过程中却走了不少弯路。开始推广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这种新的育秧技术又很不成熟,加上人们习惯了世代相传的老方法,不肯接受新的事物。因此,头几年造成的损失还真不小,对于当时脆弱的农村经济简直是雪上加霜。

“半旱秧”与“水秧”的区别就在于前期的水浆管理,前者是半干半湿以干为主,后者在“搁秧”前田间不脱水。“半旱秧”的秧池也同样是做在水田里,不过在落谷后的几天里,秧田里一般不灌水,只有在秧板子干得开裂时才过一会儿水。落谷时用木板将芽谷压陷在烂泥里,为了保温,上面还要撒一层碎土或者草木灰。听说头一年下秧时(当时笔者还在新疆当工人),上面是撒的是一层“土墼”泥,“土墼”是农民建土屋用的一种土坯。那年月,庄上有好多人家举家上了江西,倒掉不少房子,干部就叫社员把墙上的“土墼”拆下来敲碎撒到秧田里,说是既能为秧苗保温,又能当肥料。因为“土墼”是用河泥拌“稳子”做成的,河泥是当时农村里的主要农家肥。哪晓得“稳子”是扬场扬出来的下脚料,其中有很多杂草种子,杂草种子的生命力是极强的,在墙上经后过了好多年后仍有发芽能力。有一种稻田里常见的杂草学名叫稗草,农民们都叫它“喘子”(“喘”字是代用的同音字,字典上有个字是禾傍参,还记得有一个冷僻字是“米”傍“见”),它在苗期的形状与水稻秧苗极其相似,那年因为低温烂了不少稻种,育出来的秧苗中夹杂着许多稗子苗。结果那年收的稻中有三分之一是稗子。稗子的种子是圆形的,大小与菜籽差不多,磨出来的粗面可以煮粥也能摊饼,味道也和米粉做的差不多,就是多了一点难吃的药性味。那种味道是天生的,可不是农药的残留,那时还不曾晓得用农药。因为稗子在成熟时“籽口”极松,收割时有一半掉落在田里,因此在后来的几年里稻田中都有大量的稗子。那时又没有除草剂,队里的劳力又大量外出,根本没法除得尽,只好任其与稻子共生。直到后来农村形势稍有些好转,回来了一部分外流的劳力,稻田里的稗子才逐年减少。在稗子“大丰收”的那几年,有一家国营米厂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喘子酒”。用稗子与米糠混合酿出来的酒在当时还是酒类中的佼佼者,因为那时粮食太紧张,是舍不得拿出来酿酒的,稗子也能算是“准”粮食,米糠又是粮食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那种酒度数很高,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笔者也曾喝过几年的喘子酒,不过后来的喘子酒已经很不“正宗”了,其主要原料是米糠和稻子的胚芽。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说育秧吧。

半旱秧和水秧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种子在落谷前都要经过催芽。催芽的方法是当地沿袭了数百年的老方法,有经验的老农都精于此道,笔者的父亲在大集体的时候几乎每年都为队里负责催芽。催芽的前一道工序是浸种。先将贮藏了一冬的稻种晒一、两天太阳,说此举是为了通过阳光唤醒种子里沉睡着的胚芽。然后再用篾萝把稻种在河里淘洗、漾去瘪谷,再把经过淘选过的种子放在大水缸里浸泡。浸种的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天,时间长短主要是根据气温,早稻浸种时因为气温偏低,时间不能少于四天,到了中、晚稻浸种时间就不能超过三天了。浸种的水里放一些石灰,说是能够杀灭种子中的病菌。浸过一、两天后还要再把种子淘洗一次,换上清水再浸。接着,就要将浸足了水的种子上“窠”催芽了。种子倒进“折窝”后要层层压实,再在上面与周围压上潮穰草。这样,过两、三天窠里就会产生40度左右的温度,用手伸进去就像是摸着高烧病人的额头。此时,种子的胚芽就开始露白,俗话叫“破口”也叫“崩胸”。种子露白后就要将它们扒松、淋水降温。然后再盖上穰草,让其长芽。这时候盖的草要比前期少一些,也不能压得太紧,因为长芽时所需的温度要比前期低四、 五度,手伸进去只要感觉到有点儿暖洋洋的就行了。有一句农谚叫“热崩胸、凉长芽”。再过一、两天后,种子就长出了一“米”左右长度的根芽(这里的“米”是指稻米身长而不是公尺),催芽的过程就结束了。芽种出窠后再摊放在地面上晾几个小时就可以下田落谷了。

无论下的是“水秧”或者是“半旱秧”,最容易发生“烂秧”的情况大都是早稻秧。早稻秧一般是在“清明”前后落谷,好像那时的气温要比几十年后的今天要低得多,甚至在第一批种子落谷时,清晨的秧田里还会有薄冰。有句农谚说“清明断雪不断霜,谷雨断霜不断朔”(“朔”是一种暗霜),那时还不曾推广薄膜育秧,能否育出好秧,全靠天气和育秧人的管理水平。笔者曾为队里负责过几年秧池,在管理上还记得有过一两点体会,一是气温越低,秧田里越要掌握得偏干一些,千万不能随意灌水;二是落谷的时机要选择好,技术资料上说是“冷尾暖头”落谷好,但笔者却觉得还是“冷头暖尾”好。因为清明前后的天气一般都是三、四天一个冷暖周期,种子在落谷后的前三、四天更能耐得低温,三、四天后才是生根长叶芽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天气转暖,这一茬秧苗就过关了。到了下中稻秧的时候,气温就明显升高了,一般不会再出问题。有句农谚说“谷雨下秧,大事无妨”。联产承包后,因为全是麦稻两熟,早稻在里下河地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大都是栽植的中、晚稻。因此,半旱秧这种育秧方式一直流行了几十年。

而今,农民们为了得到最大的收益,耕作模式几乎全部演变成小麦+晚粳稻,或者是小麦+棉花。晚稻要到了六月上、中旬才开始育秧,比原来的早稻育秧时间推迟了两个月,再也无需担心会发生“烂秧”,谷雨下秧就大事无妨了,何况已经过了忙种。因为气温高,现在的大部分农户已经把育秧这项传统的农事省略掉了,他们直接将稻种撒在收割后的麦田里也能使稻子获得高产。这种“懒”方法是农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叫免耕、直播。不过这种方法如果没有大量的化肥和除草剤的支撑是绝对流行不开来的。近年来,为了推广机插秧,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育秧方法,叫“秧盘育秧”,不过是在管理上仍然与“半旱秧”差不多,差别就在于它无需用人工拔秧,起秧时直接将秧盘搬到插秧机上就行了。

正是:回忆往事说育秧,“人间正道是沧桑”。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荒村一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很好的文章,记下来可作史料。若在过去,有技术推广的价值。只是时代变迁,很多适用技术都慢慢过时了。
我们小时候也干点农活,其中一条重要的工作就是扯稗草。稗苗跟禾苗看上去虽然差不多,唯一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禾苗拔节的地方有茸毛,而稗草拔节的地方却很光洁。不然,把禾苗拔掉把稗草留下就是帮倒忙了。

文章评论共[6]个
美泉-评论

朋友的文章,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亲切感。at:2013年12月20日 早上9:56

荒村一叟-回复谢谢高评,朋友晚上好。 at:2013年12月20日 下午6:59

罗军琳-评论

生活,更是科学(:002)at:2013年12月20日 早上9:57

荒村一叟-回复谢谢朋友关注,晚上好。 at:2013年12月20日 下午6:52

文清-评论

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祝朋友一天好心情!at:2013年12月21日 早上9:15

荒村一叟-回复谢谢赐帖鼓励,问朋友。好 at:2013年12月21日 晚上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