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宽容的级别木伯

发表于-2013年12月18日 下午4:32评论-2条

曼德拉死了,才让我们知道人类除了你死我活的革命斗争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那就是:爱,宽容,追求自由。因为这些东西太久远了,乍一看实在相当陌生。

现实的社会,满眼看见的都是戾气:有威武的城管,有自焚的户主,有汽车上点燃汽油的疯子,有幼儿园挥舞屠刀的魔鬼。……就算央视每天播送的都是感动社会的道德模范,还是禁不住问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啦?人类的关系究竟是怎么啦?

有人说这是一种仇富的表现。可小孩子也仇富吗?重庆的那个婴儿何富之有?也有人说这是人类恃强凌弱的回归,可拳头真的能带来公平吗?

也许重庆的女孩只是个特例,但暴力的倾向大概谁都有过:看一个大学生写的自己小学生的事:

一年级时班上来了留级下来的一位卢姓同学。他比我高出两个头,一条鼻涕龙总挂在脸上。我很烦他,因为他做不完作业,累及做学习委员的我为收作业,常常耽误回家吃饭。一来二去,我发现他虽然高高大大,其实是个胆小没心眼儿的孩子。有时等烦了,又看到他不存心做功课,就生出教训他的心来,找出些刻薄的话骂他。最过头的一次是罚他跪在教室里,直到他眼泪汪汪。一个小女生我怎能这么凶恶,大概是因为有班主任在撑腰吧!”----这个孩子的分析也许有道理。

再看一些平常习以为常的话,究竟是要说明什么呢?或者是否可以再次斟酌呢:例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看似是在追求公平,其实也是睚眦必报。就等于狗咬了你一口,你一棍子就把狗打死了。所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可真的有必要或有可能做到吗?或者当狗了咬你一口,你只能咬牙忍着。

再看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被老板羞辱的男人回家以后大声斥责他的妻子,妻子只好向儿子咆哮,儿子只能踢狗解气,最后狗把来送信的邮递员咬了一口。在这里传递的只有仇恨,丝毫谈不到宽容。

自然耶稣是讲究宽容的。他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这个行淫的妇人。”法利赛人还算诚实、懂得自省,于是一个个的都出去了。耶稣对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新约-约翰福音》8)---如果说世上人人都有罪,且人人都可以得到宽容,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耶稣是在提倡宽容,还是在纵容犯罪?

但人间也有些事真的会让人匪夷所思。某男人被鳄鱼吞了。当人们逮住鳄鱼,准备将他开膛破肚。这时候,男人的妻子悲伤而冷静地说:事情已经发生了。杀了它并不能使我丈夫复生。不要再伤害一条生命了。这个女人是宽容还是疯了?

再一个故事,发生在南京。故事很简单,小偷行窃来到一外国人家里,被发现后就把外国人打死了,于是小偷被判死刑。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出乎意料了:外国人的家属给法院写信为小偷求情,请求不要杀死小偷。最后法院没有接受家属的求情,仍然把小偷枪毙了。故事到这里还没完,死者家属接受了一笔死亡赔偿金,但她却没拿,反而把这笔钱作为教育基因,专门接纳一些失学的孩子,哪怕他们曾当过小偷!用中国人的观点看,这个女人是不是也疯了?

再一个故事,就是家喻户晓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32名师生被赵承熙枪杀。要说的是,在伺候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因为这其中既包括32名遇难者,也同样包括枪手赵承熙。甚至用于悼念这次悲剧的半圆的石灰岩,同样也是33块,其中一块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式样和字迹与旁边的32块完全一样,甚至旁边的鲜花和蜡烛,也和别的一样新鲜和光亮。---禁不住会想,就这样吧凶手和被害者放在了一起,他们会在地下继续凶杀吗?

……

宽容和复仇的故事,也许永远都不会终结,甚至永远都不会有对错。如果时间足够长,才能达到最后的结局:相逢一笑泯恩仇!

最后,再说回曼德拉。他说:“怨恨如同牢狱,原谅别人,等于升华自己。”又说:“仇恨搅乱人的头脑。”在他就任总统时,特意请一名看守过自己的白人狱警,出席自己的总统就职典礼。他对德克勒克骨子里只有不信任和厌恶,但仍与后者分享了总统权力与诺贝尔和平奖。这种以宽恕取代报复、以和解代替清算的崭新模式使得现代的政治变革不再必然伴随着血腥。希望这样的话,也会成为中国的主旋律。

可这在现实的中国,也许永远都只能是个梦。且让我们再温习一些重庆惨案发生后的反应吧:

如果我是那个婴儿的母亲,我会一刀一刀慢慢的杀死那个12岁的女小学生。对这个女孩就应该凌迟处死。对她的家长也要判刑。要是我是孩子他妈,一定会去女孩家浇一桶汽油。这样的小孩让她长大怎么得了?不能让她长大。这样的小b*子不适合留在世上,凌迟可能重了,那就分尸吧。……

看这样的话,的确很有激情,能让人感到正义的力量和复仇的快感!就像朝鲜人要把张正泽开水煮了吃掉一样解气!只是喊完了也会纳闷,这解气的话里能找到一丝宽容的影子吗?正义的仇恨会随着这快感而消失吗?

于木鱼宅

2013-12-18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宽容和复仇的故事,
也许永远都不会终结,
甚至永远都不会有对错。
无论对于错,宽容,
总是那么爱人的青睐。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拜读佳作,带着下午茶来看望朋友,问好并请茶!at:2013年12月18日 下午5:11

正斜-评论

怨恨如同牢狱,原谅别人,等于升华自己……放屁……美国人不会原谅萨达姆 卡扎菲……更不会原谅叙利亚 伊朗 朝鲜 ……更不会把钓鱼岛给还中国……at:2013年12月19日 上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