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收获] 米街印象feihua1234

发表于-2013年12月17日 晚上11:56评论-5条

沿着湘江边一路走来,我绕进群楼林立的潮宗街----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清亮的麻石板街区。街道两旁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旧民居,琳琅满目的商铺与拥挤的车道交错在一起,令人不禁勾勒出一幅繁华景象。

这就是古城长沙著名的“米街“----潮宗巷。

据史书记载,清雍正(1723—1735)初年,湘江上运米的船舶在此云集,直通汉口,折转江浙,商旅往来,盛况空前。“粮仓相比,米袋塞途,年通商量达200余万担”。当时,江浙一带人口稠密地区的粮食供应均依靠湖广,而“湘米”年输出量大约500万石。民谚有云:“湖广足,天下足。”与此同时,稻米加工业初具雏形,出现了人工碾坊、牛碾坊、机器碾坊等将稻谷精加工成大米的“作坊”。1736年(乾隆元年),碾米业已形成“商会”,到光绪年间,长沙的碾米作坊逐步发展到500家,大多分布在碧湘街到草潮门沿江一带,尤其以潮宗巷最多,故潮宗巷有“米街”之称。

由于长沙米业粮商聚居在此,购销两旺,导致仓储----堆栈业发达。清末民初,长沙的堆栈业已增加至60家,粮食储存容量达到了8.25万吨,米市的繁盛一直延续到解放后。1958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以后,粮食开始统购统销,所有私人米铺逐渐转化为国营粮店。米市上的粮仓就成为了国家的各级粮库。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粮库纷纷改建为职工宿舍或单位的办公场所。如今的“米街”俨然成为了廉价商铺与居民聚集地,留下的只有辉煌历史痕迹。

民谣有云:“嫁女莫嫁潮宗街,天晴下雨穿套靴。”据长沙史志记载,潮宗街不仅是米业发达之地,更是著名的“贫民窟”。古时候,潮宗街与湘江连接,码头喧哗,潮气甚重。暴雨袭来,挑米的脚夫挽起湿漉漉的裤管,不舍昼夜地从停泊在湘江码头边的盛米轮船上搬运米袋。旭日初升时,亮泽的麻石路面,各种稻草与谷穗的清香互相交织,给脚夫们带来了温馨和惬意。时光流逝,狭长的麻石路承载着一代代“脚夫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演绎了多少米街的繁华故事。此刻,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昔日的情景:这里没有一柄油纸伞,没有摇曳多姿、顾盼多情的姑娘,只有老实淳朴的妇女带着娃儿坐在石板上筛米,时有儿童笑声朗朗,时有挑夫们挑逗妇女时的“玩笑“,时有小贩们的叫卖声一路欢呼而来。而今,集市井然有序而民俗依存,民国遗留的风物依旧,却令我感到 “恍如隔世”。我走在米街上,抬眼仰望着摩天大厦,一种新生活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据史料记载,米街不仅是商贾云集之所,更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明代进士江盈科有《临湘驿夜雨》诗云:“山馆支庆梦未成,芭蕉叶上可怜声。居人争绘潇湘景,偏是今宵不忍听。”

中山亭、时务学堂、湘雅医学院旧址、民国书社遗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基督教堂、民国戏楼、抗日防空洞等建筑,历历在目,不胜枚举。灰泥斑驳的断瓦残垣,乌金厚重的木门,花岗岩的门楣似乎还能够依稀记得“文革大火”前夕的景象。如今米市的人们大都陶醉在新生活里,已经无人能将旧事重新回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霁日的暖阳映照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上泛着微微的光茫,沉载了数百年繁华的街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极目湘江思渺渺,潺潺的流水是否还记得那些“挑夫们”沉重的身影?是否还记得湘江的夜雨给远行的游客带来的凄凉?余即兴赋诗一首,以纪念米街之旅。

七绝 · 米街印象

千年繁盛落苍凉,留给后人满目伤。但愿此情成追忆,梦圆今日绘潇湘。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陵叟推荐:金陵叟
☆ 编辑点评 ☆
金陵叟点评:

一篇不错的游记。作者从米街的目前写到米街往昔的风光、艰难、生化画面及文化底蕴,最后又以眼前之境内心感怀为结束,通篇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说明作者有着较好的驾驭文字剪辑素材的能力,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时光流逝,世事更替,当我们通过这篇小美文鸟瞰米街的变迁时,和作者一样感慨良多!
谢谢作者!

文章评论共[5]个
绍庆-评论

早上来拜读佳作,祝天天心情愉快!(:012)(:012)(:012)at:2013年12月18日 清晨7:11

天龙飞天-评论

非常不错的一篇游记,散文化的口语甚佳,文采斐然。欣赏佳作,问好朋友。天天开心,百事可乐。(:012)(:012)(:012)(:012)(:012)(:012)at:2013年12月18日 早上8:26

呆贝贝-评论

一条街道,浓缩的是历史,是文化,是生活!问好!at:2013年12月18日 上午11:07

文清-评论

素雪覆千里,天冷了,朋友多保重!at:2013年12月18日 下午5:20

晓庸-评论

欣赏佳作,问候朋友冬安!at:2013年12月19日 早上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