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有时候就如同你的影子,只有在阳光抑或目光的注视下,你才会清楚的看到属于你的模糊轮廓。很多人,受困于案牍劳形的生活,早已迷失了自己。而有些人,却例外,倾城便是其中之一。
初次相识,是因自己的一篇散文被倾城审核,间或在烟雨中有些许互动,尔后再无交集,也无更多关注。今年七月的第一个周末,qq上看到倾城的留言,邀约合奏一首诗,才又记得倾城此人。作为一个真正喜欢文字的人来讲,你总会被一些莫名的小事所感动;而生活在这个俗世,其实你早已沦陷在身不由己的往来之中,你所追寻和还在坚持的无非是果腹之食、蔽体之衣。所以,能够收获一些感动,也弥足珍贵!
“相比繁华的都市,我更喜欢烟雨的清幽”,这是倾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的一句话。其实,这也是这个虚浮时代的特征。当一个九零后在异国他乡反复龃龉这些话语之时,我可以很清醒的透析这个社会所给予我们这代人的幸福感和压力感,所谓的愿景其实如同南柯一梦,终究云烟过眼。庆幸的是,我们还能在城市的狭小空间,寻得安卧之地,不至于落井蜗居、盘树而穴。
《尚书》中有言“诗言志,歌永言”。看过倾城一些作品,尽管散文、小说、古诗尽有,然而现代诗居多。作为一个不懂现代诗的我来说,也难免会被卷入这些情感诉说的字里行间。“失去平仄的生活,没人能读懂一分钱,在乞丐眼里的重量”,我读出的是一份对生活的认真掂量;“我将月光撕裂、淡看忧伤”,我读出的是一份关乎情绪的无端纠缠;“恐惧的不是秋天,而是生锈的牙齿”,我读出的是一份感慨流言的无奈;“我捡起年轻气盛,狠心丢下一撮春风的温柔”,我读出的是一份反哺亲情的重量;“新生容颜,大地像脱了缰的马匹奔跑洒满花香的纸张上“,我读出的是一份凄然相向的宣泄。平实、夸张,似懂、不懂,你永远不会纠结诗歌本身所臆造的场景,尽管聆听足矣!
相较于当代诗歌,我更喜欢唐诗宋词的古韵,而这却不妨碍我融入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之间。刘禹锡曾说“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啄而为诗”,作为古风的衍伸文体,无论何种流派,总免不了之余生活的种种。然而,所谓好的诗,也并非无病呻吟就能视为绝世之作,也不是精雕细琢便可妙笔生花。倾城的诗作,或许还未登大雅之堂;倾城这个人,可能还属于无名之辈;这些却不能阻隔一颗诗心的萌动,不能屏蔽一个诗歌写作者关于生活的思考。
中国的国学,总是在艺术和生活之中权衡,因此我们得以在焦头烂额的生活琐碎里,寻求一份灵魂的慰藉。写一篇文章,写几行诗,你可能很难达到古体骈文中那种“微言大义”和“暮鼓晨钟”;但是,付诸笔墨后的倏忽情绪,却足以了却经年之后关于成长的记忆。如同倾城在《打工》里面所写一样“既要踏着月亮寻找一首诗的梦,也要迎着太阳为现实争取一分钟”,世界芊芊,众生芸芸,概莫能外。
对于倾城的印象里,我看见一些他在各个文学期刊上发表的诗歌,因此也会更加欣赏这样一个在追求文学之路上孜孜不倦的人。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里,在这样一个疲于奔命的太平年代,还有成千上万诸如此类的人在文学长河里漂流着、奋斗着、坚持着,本身就是值得鼓励和推崇的。如果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又岂能安然躬耕在传统文学这个早已快荒芜的领地里。莫言登顶诺贝尔之时,其实也拯救了类似余华一样,那些被遗忘在深山老林里的中国文学的根。所以一顾倾城的印象,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印象!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我认为文人墨客也好,商贾政要也罢,在微博、微信已经宣扬信息时代来临之际,在纸张已经不再需要笔墨纸砚伺候之时,我们更需要那些来自生活的微诗,和那些真正能传承文化的用心之作。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阿里巴巴,总归需要有一些着墨年华的真情文字,去写、来读。
谨以此文,写给倾城,和你的诗!
-全文完-
▷ 进入点墨岁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