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欢,独自一个人,在江南的野外,散步。春去秋回,岁月青葱,很想在曾经走过的脚印上点缀些花片絮语。青山绿水,长路一条。沿着蜿蜒曲折的河岸,向前寻觅,小河弯弯,路也弯弯,并不见源头活水在于何方。
夏日里,水田大大小小的星罗棋布,偶尔燕子划过长空,向天边双飞而去。麻雀是不会在水田里觅食的,大多三五成群的在田埂上,在河岸上叽叽喳喳的叫着,一看见人来,便一哄而散。最惹人喜爱的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扇动着美丽的翅膀,围着花枝翩翩起舞,即使看见人来,也不会躲避而去。甚至,人行一路,它们跟随一路,是那样的依依不舍,好像不断地镌刻着岁月的青涩密码。想起童年的竹篱茅舍,想起迎风攀折的欢声笑语,是不是那些纯真都遗落在了薄荷清香间。
江南的秋,来得很晚,却延伸得很长,几乎把冬季占了一大半,所以在江南,便会常常觉得冬不像冬,倒像是秋的延续。“秋尽江南草未凋”, 在北国的平原上,星星之火可以燃烧千里的枯叶败草。可是江南的草木,纵然叶子枯的朽了,根与茎依然生机勃发,总能在末梢处展现出苍翠的绿意。江南的地域,土质润泽,草木自能含住水分,常住江南的人,不会生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慨叹。赏月是需要选择地势的,最好在山上,桥上,或小河边。而温州的山太多,雾霭又重,常常把月儿遮住,一月之间,难得见到几回。杭城山清水秀,便是赏月的最佳去处,“吴山青,越山青”,这越即泛指杭州,可以想见杭城的山是多么的青了。杭城的桂子远近闻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清秋时节,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桂枝飘香。如果选择在晴天的晚上登山赏月,即可一边赏月,一边寻桂子,白居易诗云:“山寺月中寻桂子”,或许,在赏月的时分,可以追寻他当年的足迹。
经过昔日的渡口,有时也能看见,一只小船斜卧水边。船身一半陷入水中,一半露出水面,那努力挣扎的样子,似乎很不情愿有朝一日全身沉入水底。身旁的芦苇依旧清秀可人,倒影在水中,更撩人心动。若明日朝霞凌波,苇叶含露,乘着一只小船畅游其间,多好,可惜只能一时想象罢了。在荒郊野外,一叶帆秋的清影已逐流而去,小镇上倒能见到千帆竞发的气象,正是那“路过江南小镇而遇见了你”,这倒令我想起在汉江边上,和同学一起吃武昌鱼的情景了,也让我想起北国的秋了。
北国的秋,来得当然是最早的。燕地高秋不胜寒。物候的精灵总能预先感受到秋的脉动。大雁们挑准时机,趁着天高云淡,一起排成人字飞过燕山,便飞向南方来了。在京城,名胜古迹虽多,然而,倘若秋游的话,人们大多还是喜欢去香山游览红叶,与红叶合影,陶醉在人面红叶相映红的自然画卷之中,茶余饭后,也作平生的蕴藉。与香山红叶相比,什刹海的夜月反而清静了许多。什刹海一带,完完整整地保留了老城的风貌,院落低低的,墙角路边长满了高高的树,好像京城里的一座桃源似的。当秋月穿过密林,浮荡在什刹海的上空,水月一色,波光粼粼,隐隐的听见,缕缕琴声从水面上传来,便以为那是谁家借月抒怀呢!
若论秋思文化,我以为是中国的特产。
在国外的圣经典籍里,当然也是有秋儿的影子的,不过,那些零碎的记录,多半送进基督的教堂或圆顶的清真寺,跪倒在神佛面前的芸芸众生,以自己渺小身躯的参禅入定,以自己心灵的勉强和痛苦,成全了披着神圣先贤的经典教义,终究读不出来任何自然的味道。秋思文化,只有在中国这块得天独厚的自然土壤里,才能孕育出秋的生命情怀。无论人事的萦绕牵绊,还是历史的沧桑演变,无论风物的清丽萧瑟,还是世态的风俗人情,都源于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源于对一叶知秋的深深感悟。
当然,在野外散步,一为散步,一为散心,即可游玩,又可感悟。总不比在大城市里竞相角逐,心力憔悴的不得闲暇。走的累了即可停下来,歇歇脚再走。或者,就着河水洗一洗脸。河水清澈,洗去污垢和疲倦,顿时神清气爽。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自己都为自己惊叹,原来,青山绿水走过一程了呢。
-全文完-
▷ 进入天龙飞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