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话说“借景抒情”轩外萱草开

发表于-2013年12月03日 中午12:56评论-3条

如果你是一个语文老师,遇到写景篇幅多一点的文章,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个词语——借景抒情。从一开始,你的所有语文老师跟你这样讲,你也这样跟你的学生讲,从不怀疑“借景抒情”这种说法所存在的问题。

难道“借景抒情”有问题吗?有。我的答案非常肯定。

《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有这样的句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 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而今花谢侬收藏,他年葬我知是谁?……”由这些句子,由黛玉葬花的场景,如果你想不到黛玉的身世和她的情感皈依,乃至作者的情感寄寓。而依旧沿用“借景抒情”的说法,我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俗。简直是太俗了!

依我看,在这里,曹雪芹、黛玉和花已经完全融为了一体,根本分不出来何为作者、何为人物形象、何为景物?这里只有终极追问:生命的归宿在哪里?情感的皈依在哪里?若非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用一个类似我生造出来的词语:由景生情。这里有个情感共鸣的问题,只有人物化,或者景人化,两者相通了,才有物我合一,融情于景。

我觉得,“借景抒情”是一种手段;“由景生情”却是一种境界,从“借景抒情” 你能学到作文的方法,却学不到作文的境界。

“借”,一个多么简单的动词,用到写作者(用生命写作,而不是为写文而写文的人)身上去,就太功利,太强调目的。一用,他笔下的景物就成了一种抒发感情的媒介,忽视了写作中那种物我的对话与交流。

语文这个学科,讲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假如一定要比个高低,我力推人文性,语文之所以动人,就因为这个人文性,人文性里面所包涵的精神和情感。

讲一个中学教师很熟悉的例子——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开篇 “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结构上一讲,就是“前后呼应”之类,可是话说回来了,我们这样解读,作者自己却未必就感觉到自己一前一后的变化,文中有两个词语:不由地、不觉。说明一切发生在不经意间。解读却有意强调了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如果非要强调结构,强调花对作者的鼓舞,我想写成“我不觉跑了起来”,效果可能还更好一些。

“借景抒情”的问题在忽视了情景的融合,而去强调了一切都是有意识的,都匠心独运。作为老师,你说“借景抒情”可以是一个很称职的甚至出色的老师,但意识不到“借景抒情”的功利性,只讲作文的方法,没有作文的物我合一境界,那么,你的学生今后还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明白过来:写文中重要的不是“借”的那点点雕虫小技,而应是物我一体的共通状态。

由此,我想说,新课标里既然在知识与能力后提出了一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应从改变“借景抒情”的说法做起,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语言空间,不要让教师明知道“借景抒情”很功利,还一遍一遍无奈地提起。 ?

当你的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接受了,你一定要讲作文该有的精神状态,即物我的真正的沟通。只强调“借景抒情”的所谓方法,你的学生在文学这条路上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轩外萱草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教育有时就是一种束缚
所以传统的教育也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文章评论共[3]个
呆贝贝-评论

借景抒情,一定还要情景交融,文章才能出彩。问好!at:2013年12月03日 下午6:58

轩外萱草开-回复老师好! at:2013年12月09日 下午3:11

文清-评论

片片雪花飞舞,谱写跳跃的音符,那是我的祝福:朋友冬安!at:2013年12月08日 晚上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