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可(可子;可可子)
同样是以语言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诗歌较之于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样式有其独特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凝聚”。诗歌讲究惜墨如金,它不能像散文那样洋洋洒洒,随意铺张,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平叙、插叙,边际宏阔。可见运用于诗歌的“凝聚”指的是凝练和聚焦,它是诗歌以高度概括来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
诗歌创作的凝聚功夫,主要应下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通过典型的、足以揭示事物本质的个别来表现全体。这样才能把宽广、浓厚的生活内容,浓缩在简短严整的诗行中,使诗歌艺术的特长发挥到最大限度,做到如参与《新唐书》编撰、为《孙子兵法》作注的北宋诗人梅尧臣所说的那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试读李白把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融入浩渺时空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是一首反映戍边征人思归的边塞诗。前四句是西北边塞眼观景状和意中广袤景状的凝聚。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阔大壮美的西北高原景象。从整首诗看,这一景象的描写,是在为后面要表达的情思作渲染和铺垫。中间四句是眼前战场景状和历代战争残酷结局的凝聚。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述了自汉代以来的历次战争,不见有征人活着回还的残酷性。后四句是戍边将士与家人两地相思情的凝聚。“戍客望边色”句和“思归多苦颜”句是对开篇写景的照应;夜色下戍客思乡念及家人,家人又何尝不是挂牵着远在边塞的亲人,是对此诗主题的揭示。
陆游有一首以乐景写哀情的爱国主义诗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标题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七绝,前两句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景,是气势雄伟的河山的凝聚。诗人以其如椽大笔,仅用十四个字来描写当时北部沦陷区山河的雄壮气象:滚滚黄河东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入云霄。字里行间流露出因壮丽河山一直被金人占领的悲痛之情。
后两句是抒情,描写北方沦陷区人民在金人铁蹄下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者长期不能收复失地的失望。“泪尽”是人民苦难深重的凝聚,“又一年”是沦陷区人民对南宋朝廷失望的凝聚。
再看陈子昂哀叹于生不逢时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思绪的凝聚。语言奔放的四句二十六字诗,展示了诗人深藏着的感慨无限的内心世界:先前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故去了,后来的贤明之主还没有出现,自己是生不逢时、空怀一腔抱负啊;天地浩渺无限,短暂的人生又逢孤寂悲苦,怎不让人怆然泪下呢?
杜甫在他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两句千古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是现实社会的凝聚。仅用十个字就戳穿了封建盛世虚幻的帷幕,揭露了李唐王朝的荒淫腐败,反映了贫富尖锐对立的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被誉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的休士,他的著名诗歌《黑人谈河流》节奏徐缓,诗句凝练、深沉,是在为黑人种族的文明和尊严而歌:
我认识河流!
我认识象世界一般古老而且比人的脉管里的血液的流动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经变得象河流一样深。
我曾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当黎明到来不久的时候。
我曾挨近刚果河建筑我的茅屋,而它把我催眠。
我曾俯视过尼罗河,而且在河岸上修起了金字搭。
我曾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阿贝?林肯顺流而下新奥尔良,
而且我看见了它浑浊的河面在日落中全变成黄金。
我认识的河流!
古老的、幽暗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经变得象河流一样深。
这首诗是历史的凝聚。诗中“我”的形象是“大我”的形象,代表黑人种族。“我”以抒情式的述说,概括了黑人种族的漫长历史经历和对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从而激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013.11.30于四川成都
-全文完-
▷ 进入可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