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音乐并无太多的喜欢,但电影《音乐之声》却让我耳目一新,久久不能忘怀。
春天来了,美丽的奥地利像是穿上了新衣,湖光山色处处显出迷人的风采,溪水缓缓的流过,草青青的,像是给大发铺上了软软的地毯,在风光旖旎的景色中,一个穿着修女服饰的女子放声高歌,她与周围的美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十分的温馨,然而她一个人高歌,却没有一个听众,直让我想起少时读过的一段话“得意高歌,夜半声初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又觉得有几分奇怪,一个修女,不是应该在修道院里诵经吗?却一个人跑到山里来,是不是无法忍受修道 院里枯燥而单调的生活?带着悬念,影片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情节入胜的故事里。
修道 院的钟声响了,这声音像是催着美丽的修女,她一路狂奔,跑回修道院,却不知她已经是这儿最有争议的人了,像古堡一样深的修道院,深色的修道服,把所有人禁锢成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哑巴,这种环境,是唱歌人愿意呆的地方吗?可怜的修女玛利亚这会还不知道她所需追求的是什么。
然而,院长却安排她去给特拉普先生的孩子们当家庭教师,她忐忑不安地接受了这个安排,但是,她能当好吗,对于从没有离开过修道院的玛丽亚来说,她早已将自己献给了上帝,当知道 给孩子 们当家庭教师也是上帝安排的之后,玛丽亚左思右想,她开始认真的对待这件事了,影片在这一段中,通过音乐的舒缓表达了玛丽亚的疑惑,音乐的起伏也是玛丽亚心情的波动,较好的表现了主人公心里情绪的变动,让人由一开始为主人公担心,变成随着主人公一起期待着去外面看一看,看一看主人公是不是真的适合外面精彩的世界。
玛丽亚出门了,她穿着滑稽可笑的衣服,手里提着琴盒,我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为什么穿着这么奇怪,影片的作者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她又为什么不介意自己穿着这么奇怪,还高唱着,且歌且行,随心所欲的样子。不在意路人的斜视,就这样一路放任自己,也不在意身边的美景,只一路向前行去,她真的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吗?带着这些想法,我也随着玛丽亚一路前行。这一路上,我的耳朵里尽是玛丽亚的歌声。
特拉普家到了,穿着打扮独特的玛丽亚果然吸引了特拉普家人的注意,作者通过特拉普先生与玛丽亚的对话突出了衣服的来历,也突出了玛丽亚的特点,对话是这样的:
特拉普先生:“你现在可以去换衣服了”。
玛丽亚:“不用了,因为我没有衣服可换”。
特拉普先生:“你只有这一件衣服吗?那你的衣服呢?”
玛丽亚:“进修道院之前,我都给了穷人了.”
特拉普先生:“那这一件呢?”
玛丽亚:“这一件是穷人不要的.”
至此,我们明白了玛丽亚为什么穿着这么寒酸,同时也明白了玛丽亚所具有的内在的品质,她不是一个看重服饰的人,她是一个看重内在的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心地善良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惹人发笑的行为,动听的音乐、成功的悬念,让玛丽亚一步步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接着,玛丽亚很快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她带着孩子们去野外玩,唱歌,爬树,划船,歌声和笑声构成了她们快乐的生活,也构成了观众快乐的生活;与特拉普先生的接触,让玛丽亚的形象更加丰满,使影片更加迷人,惟美的画面,让观众沉醉,不知其是在电影之外。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思维之流畅,技艺之高超。
及至舞会,那种惟美的感觉又出现了,特拉普先生和玛丽亚的合舞,让人看了,真恨,恨自己不是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恨自己没有得到帅气的特拉普先生的爱。于是,电影一步一步把观众引入了一个美的圏套,让人不由自主跟着作者,跟着玛丽亚,随着剧情进展而情绪波动,忽而高兴,忽而焦虑,忽而担心,忽而着急;一霎时,阳光明媚,一霎时,又是风起云涌,直到特拉普与玛丽亚夫妻带着孩子们逃离奥地利,电影结束,观众才长出一口气,放下心来,黯黯然走出电影,心却还留在电影里,与特拉普和玛丽亚在一起。与迷人的音乐在一起,久久不能忘怀。
-全文完-
▷ 进入寂寞秋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