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收获】在岁月的风尘中回望allenczc

发表于-2013年11月24日 晚上9:23评论-23条

秋的况味

天天从楼前披着盛装的银杏树旁走过,让我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感觉夏天好长,好长。突然之间,那一排银杏树像着了魔似的,“呼啦啦”染黄了树叶,没几天,又“呼啦啦”落尽了树叶,成了“光杆司令”。天变凉了,需要添加厚衣服了。

某天来了兴致,站在屋子的窗前往外眺望,满目的绿色已经换了装,似乎找不到了熟悉的影子,成了一派风吹草枯荒凉的景象,眼中的景致黯淡了。前些天还沉浸在春暖花开、浓妆艳抹的季节,不经意的,日子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现在已是深秋了。

在四季中,秋蕴含的意境或许要更深些,更让人琢磨些。郁达夫在《故都的秋》提到江南的秋时说,“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呀,秋天像极了成熟的女人,她从万紫千红中走来,已经退却了青涩,变得更加饱满,更加实在,她的韵致、她的风采需要慢慢的细细的品味。

小的时候,每到秋天,看到叶子落了,燕子飞走了,就不由地向北望,知道寒冷渐渐逼近了。害怕寒冷的我,不怎么喜欢秋天和冬天,而喜欢春天和夏天,因为它们是热闹的,它们的颜色是养眼的,也让人富有联想与激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褪去稚嫩与无知,慢慢对秋天产生了感情。看着田野里肆意的金黄,到处是一块一块黄灿灿的稻子,知道丰收了,父辈们一年的辛辛苦苦有了收成,捉襟见肘的日子就会少了。

秋天,是一个让人温暖和心疼的季节。说它温暖,是因为它是成熟的季节,走出春的萌芽,夏的绚烂,给辛勤的付出带来收获,带来富足,给心灵带来极大的安慰与鼓舞。说它心疼,是因为它从丰腴走向消瘦与萧条,逐渐走向一个更加沉稳寂寞的季节,让人从狂热慢慢走向理性,走向宁静,使心灵变得坦然与淡然。

可见,秋天是耐人寻味的,有一种咀嚼的味道。

后来,慢慢喜欢上了秋天。秋天里,喜欢看稻田里一个个褪去丰腴身体的稻草垛。它们像一个个瞭望者,也像一个个思想者。瞭望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姿势,内心却是不平静的。它让人回味过去的激情澎湃,回味褪尽一切的繁华与返璞归真,思考下一个季节的储备与萌发,思考一个个的轮回与周而复始。瞭望着,思考着,寒冷的寂寞的冬夜就有了思想,有了童话。

时间过得快了,突兀之间,心中就生出来了一种恐惧。记得许多年前上高中的那会儿,面临考大学了,教室黑板的右上角赫然写着距离高考的天数,而班主任老师喜欢用“满打满算”这个词,嘴里不停地叨唠着,“距离高考满打满算还有100天”“满打满算还有50天”……那个时候,心中满是期待,期待有一个丰收的季节。

一不小心,日子就这么过去了,现在步入了中年的行列,而自己老觉得自己还处在十七八,老是做着高考的梦,或许心中还在期待,还在梦想。梦中醒来的时候,想起那些个日子,感觉是青涩的,也是清甜的。毕竟从那些个日子中走来,品尝了各种各样的滋味。

而心底总是觉得,秋天是一个过渡,一个让人温暖而心疼的过渡。站在秋天的门槛,回味一个个走过的秋天,心情复杂而善感。

在北方呆得久了,我喜欢上了北方的秋天,登高望远,苍凉阔远,能引人无尽的遐思。

秋过统万城

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况味,而一个地方也有一个地方的况味,只有在合适的季节去合适的地方,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况味。这一切,似乎有点玄乎,或许未必。

一个秋色弥漫的午后,听朋友说靖边县东北有一座统万城。对于统万城,那时的我不甚了了。这是多年前的事情。基于我对城市的认识,那时以为它是砖瓦堆砌的城墙,千百年来历经朝代更迭、风侵雨蚀,该是一座散发黛色幽光、纯正厚重的典雅之城。长时间,对它只是模糊的、抽象的认识,有一种距离感,心中亦不曾想过要去拜访它。

但是,机缘有时候就在不经意间。去年秋天,单位组织到靖边采风,一位老师邀请我一块儿去,说有时间可以到大夏国都统万城去看看。

在陕北,大夏国都统万城算得一个有名的地方吧。

不去统万城,就等于没有到过靖边。靖边县城距离统万城只有50多公里,一个小时的车程。采风结束前的一天,天气很好。采访单位给我们安排了车,一行十来个人饶有兴致地奔向统万城。

靖边县城是一座黄土高原上的城,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秋天的高原沙漠别有风情,空旷,高远,酷冷,从西伯利亚刮来的风,干净,透彻,劲道。或许是周末的缘故,早晨八九点的街市,行人并不多。我们赶紧坐上车。高原的阳光穿透力强,透过肌肤,透过心灵,能让人安静,让人享受。车内放着苍劲旷远的歌,有一种深入宁静的高原顶端的感觉。

驶出县城,我们一路领略塞上高原风光,无际的沙海覆盖了枯败的植物,一簇簇血红的沙柳、一排排金黄的胡杨显得格外的耀眼,像陕北汉子一样的豪情与爽朗。一个小时的行程,在苍劲的歌曲与景色的浸染中,“遥远”的统万城就呈现在了眼前。过一条小河(据说是以前的护城河),沿着两旁白蓝相间的铁栅栏而上,一段长长的白色残垣断壁进入眼帘。没有似曾见识的感觉,以前见过的古建筑,经过风霜的洗礼大都呈现为灰黑色,有一种古朴与沉重感。而统万城耸立的残垣断壁却是白色的,白得扎眼。

塞上高原的温差比较大,初晨的那种酷冷感觉不到了。下了车,凉爽的秋风好像在欢迎到访的客人。天空云朵不多,特别的蓝。放眼望去,大漠无尽的开阔。引人注目的是,那段残垣断壁向西北延伸的一座高高的形似马面的墩台,有三四十米之高,它特有的白色,使它像一骑充满悲情色彩的绝尘,赫赫耸立在茫茫的黄色沙海之中。早来的游人或站立在墩台上眺望,或行走在残垣上指指点点。散落在四周的一座座马面角楼,像一个个守望的战士,似乎在等待君王的得胜归来。

那高高的马面墩台上,布满密密麻麻的蜂窝状的孔洞,是残留,还是侵蚀?前面一排长长的城墙,有不少窑洞形状的洞孔,听说是当地人几十年前凿出的窑洞,因为坚硬,而且遮风挡雨效果好,在没有被保护前开凿的。如今窑洞的主人都迁走了,只留下拱形的洞口。在那排窑洞城墙与高高墩台之间,有一个工队在施工,他们显眼地打着“保护城市根脉,留住历史记忆”的条幅。

这就是当年的城市?在这偏僻荒凉的沙海,我很难想象。

我所想见到的城,大都比较“年轻”,充满流金溢彩。而对古老的城,有一种遥远的不可言说的距离感。时代的变迁与人为的破坏,古老的城要么“以旧换新”,已经没有岁月沉积的质朴厚重、典雅大方之感;要么“残”不忍睹,剩下的或许只有悲情的感慨与叹伤。

统万城或许就是这样一座悲情的古城吧。它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了,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国都,是匈奴遗留在历史长河中唯一的最后的都城。而随着大夏国的灭亡,彪悍的匈奴族也湮灭在了茫茫的历史尘烟中,没有了踪迹。

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悲情?!

司机师傅说,他来统万城都一二十回了,都腻了,他说就在车上等我们。

我对这里的一切,感到好奇与兴奋,想深入它的内核去看看究竟,想实实在在去感受它曾经的风光与荣耀,而今的悲凉与残破。于是,请了导游,在导游的引导下走进遗址。我一边看,一边拿着相机使劲地拍,想把这里的一切都装进大脑,去感受,去体悟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去品尝它的况味!

气派之城

当我一站立在统万城遗址前,就为它特有的白色和它的体量与规模所震撼!虽然现在的统万城特别的残破!有些况味,并不是在它强盛时所能感受得到的。只有经历坎坷、经历挫折、经过历风雨,然后慢慢回望,慢慢品味,才能在历史的风尘中捕捉到它特有的况味。

站在毛乌素沙漠、无定河台地之上,感受这座荒废的城,觉得统万城是一座奇迹之城、气派之城,虽然它比现代城市要小得多,小得太多。

穿梭于现代城市之间,感觉无论是人口还是占地规模,现代的城市都是庞大的,有一种拥挤之感。这样的城,都是用钢筋水泥混凝土建造而成,它们得益于重型建筑设备,“哗啦啦”几年时间,一片片农田或荒地变成了巨大的城。摩天大楼多了,空间却小了,也就感觉不到它们的气势了。

而统万城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城内的主要建筑、道路均已无存,但部分城垣、城门、马面及角楼遗存清晰可辨。行走在巨大台基和孔洞上的人们,就像一只只微小的蚂蚁。

站在西城的城墙遗址上,向东远远望去,统万城巨大的格局隐没在茫茫之中,就像是一张巨大的城市规划图,无法用语言形容,唯有感觉它的气势,而这还只是内城(内城分为东、西二城)。外城的遗址已经基本毁坏,但痕迹犹存。

这样,一幅“一统天下,君临万邦”的气势,恢宏地勾勒出来了。

导游说,统万城又称白城子,是用粉沙、石灰、黏土及米汤混合夯筑而成的,城墙可以磨刀。这样说,统万城是精心构筑的城。而匈奴作为游牧民族,不是“逐水草而居”吗?为什么在这里筑城,而这里却是一片沙海?

翻开史书,知道赫连勃勃曾途经此地,盛赞其“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力排众议在此建都。筑城前,赫连勃勃“亲运神奇,参制规矩”,力求“重威之式,有阙前王”,参照周、秦、汉的京邑布局和营造程式,10万人历时6年建造了这座城。据说当年的皇城可以与之前的咸阳城、洛阳城相媲美。

而这样一座城,距今1600年了,历史算得比较久远了,作为古遗迹,近没有成吉思汗陵、远没有楼兰古城闻名,颇是让人费解。

如今,最引人瞩目的是那西北角高高的马面墩台和其延伸开去的宽厚台基,它们是统万城标志性的矗立。那巨大的马面墩台中间的那巨大的孔洞,不知是怎样形成的?那横断面上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密密麻麻的蜂窝状孔洞,听导游说是木椽头朽掉后留下的,它们他们充满了沧桑忧郁的美感。

久久站立于巨大的马面城垣、墩台、角楼前,一屡屡反射的光让人炫目,让人喘不过气来!

上帝之鞭

上帝之鞭,顾名思义就是上帝的鞭子,让人充满敬畏。上帝一旦动怒,就会将鞭子砸在人类的头上。看过影片《上帝之鞭》,讲的是西逃的匈奴在欧洲崛起与覆亡的历程。阿提拉挥舞着残暴的鞭子驱赶欧洲人民的时候,上帝也是不是挥舞着鞭子驱赶阿提拉?现实是残酷的,它没有假设。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要比步兵灵活机动得多。位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主要靠放牧马、牛、羊等为生。逐草放牧,居无定所,广阔的草原任他们驰骋,任他们生息。北方的马高大、有力、耐寒,用之于军事上,力量强大,凌厉无比,从而马匹的多少似乎决定了战力的大小。人是有欲望的,就会挥舞着鞭子去满足欲望。在那样的时代,鞭子似乎决定了权力,成为了一种象征。最后挥舞马鞭子的人似乎就成了最后的胜者或者王者。

一切似乎都有渊薮。统万城这座高原上的废弃之城,已经无法还原当初的热闹与繁华,也无法真正体会到它的主人的雄心,只能从体量、规模和散失的史料去还原、去查证、去想象了。

统万城的建造者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公元407年刘勃勃背叛后秦自立,建立大夏王国。有着逐鹿中原野心的刘勃勃,公元413年攻入长安、咸阳之后,他否决部属定都长安的建议,决定定都于阴山、横山之间水草丰美的黄河大湾曲部,取名“统万城”,这源自他雄心的构想——“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为显示他的英名,认为儿随母姓不合礼,认为作为帝王“是为徽赫,实与天连”,遂改姓赫连。

这一些,似乎与上帝之鞭没有关联。但是,作为执鞭者,命运的渊薮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智慧,也取决于他们的品行。史载,统万城“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而风雨一两千年,统万城用土夯筑起来的城墙,依然能耸立几十米,这样的土城墙,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就是今天用水泥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墙,与它相比也逊色得多。这一“伟绩”得之于叱干阿利。

“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勃勃以为忠,故委以营缮之任。”叱干阿利的这一作法得到赫连勃勃的认可,认为是对他的忠诚,于是被阿利运用到极致。首先是筑城方法的奇异,他们把粉沙、石灰、黏土以及糯米放进锅里蒸煮,经过发酵后一层一层夯筑,这么壮观的城,加上一口口排列开来的锅,该是怎样的壮观呀?第二是检验方法的残酷,把征发来的十万夷人、华夏人视为牛马、蝼蚁,他们用锥子对新墙进行验收,锥入一寸,就把该段工程的建造者全部砍头,然后拆掉重筑,将被他们的尸首一并筑入城墙。作为执鞭者,哪里是用鞭子,而是用锥子锥筑城人的心脏呀。

作为执鞭者,赫连勃勃扬起的“鞭子”,没有常规,没有方向,让人不寒而栗。只要是他憎恨的人,就必死无疑;只要是面对面看他的,就戳瞎眼睛;敢发笑的,就割掉嘴唇;敢进谏的,就先割下舌头,然后杀死。再坚固城,没有了坚固的“心中之城”,又怎能“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呢?

统万城脚下,那座残存的最高的马面墩台,像一个守望者,向着西北方远远的眺望,是一种暗示,还是一种不甘?一直眺望了千年,有种蓦然回首的味道。向着西方延伸,向着久远延伸,使我想到了另一个匈奴——北匈奴,就是西逃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领的那支匈奴人。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猛烈的反击,严重挫伤了匈奴元气。东汉光武帝时期,匈奴又进行了分裂,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附汉朝;而北匈奴与汉朝为敌,战败西逃,陆续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西逃或者西进迁徙。从公元89年开始的三百多年间,逐渐迁徙至伊犁河流域、锡尔河流域,占据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南俄罗斯大草原,夺得整个多瑙河盆地,以匈牙利平原为中心建立匈奴帝国,在大单于阿提拉时期,匈奴帝国达到鼎盛。

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征服者——阿提拉,率领匈奴军队直捣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疯狂的掠夺,野性的占有,使他莫名其妙死在了婚床,使匈奴在挥起欧洲历史战车转向的第一鞭时,在最辉煌的当口莫名其妙地结束了自己,留下令人难以琢磨的传说。

也就是大夏国覆亡二三十年之后,另一支匈奴挥舞的上帝之鞭黯然落下。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冥冥之中,阿提拉挥舞的“上帝之鞭”与向西北眺望的统万城马面,是不是形成了一对无法探知的回望?

千年的回望

又一年秋天即将过去,冬天即将到来。远远近近的黄叶簌簌落下,漫山遍野的荒草干枯了,层层叠叠的云朵散了又聚拢,回望滚滚云烟的来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尘土飞扬的气息,而心中一种复杂的情绪渐渐蔓延。

今天刮来的风与昨天刮来的风是一样的吗?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生不过百年,不能长存于历史长河。但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别是精神财富,则可以贯穿历史的长河。

看日出日落,看云起云涌。生命好像匆匆的过客,但连接生命的基因却是无穷的,搭载生命的链条是绵长的,如果连接的链条被斩断,它存在的基因就消失在了茫茫的历史云烟中,成为冬夜里遥远的童话。

千年回望,回望千年,该有一种怎么的毅力和坚韧呢?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在假设,假设某一件事情没有或者发生了的话,该是怎样的效果。历史没有假设,它只是见证,只是对过往的回望。回望是一种风景,有时候却是一种无奈。作为个人,回望是一种对过往的无法释怀与惦念吧?

灵魂的舞蹈,注定是孤独的。窥视岁月的幽光,我们无法明了其内含的深奥的规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里不时浮现统万城遗址那标志性的矗立,颇感壮观与惨烈,一方面感叹于那个年代的游牧民族能修建如此宏伟的城,一方面感叹于大夏国存在历史的短暂,以及“上帝之鞭”让匈奴族突然雄起,而又突然消沉,令人心痛,令人深思。

我们常想心中的国,这个国,得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繁衍生息的人民。怀想统万城曾经的辉煌时,不免想到这座城市最初的主人,他——赫连勃勃,没有李世民的先见之明,不懂得什么是“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统万城,或许是他建筑的坚固之城,赖以依附的牢固之城。但是一旦溃掉了“心中之城”,再坚固的城墙,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之前的秦长城,不是依然没有抵御住敌人的入侵吗?

小的时候,我用泥巴堆过心中的城,现在却找不到它的影子了。而没有想到,赫连勃勃用泥土堆的城墙有这么的坚韧,北宋时遭受了毁灭性的摧毁,还能屹立一千多年,至今还能看到它宏大的马面墩台和其延伸开去的宽厚台基。它们像一个个瞭望者,向着西方望了有望,望不到岁月风尘的尽头。

荒废残破的统万城,它那白色的眩光,使我为之感慨不已。从它的体量与规模,从它的设计与质量,在它的同时代,可能是超一流的,或许也让我们今天的某些现代建筑者感到汗颜。现在,我们站在那片茫茫的沙海上,都能感受它曾经的主人——赫连勃勃的雄心。赫连勃勃注定是悲情的人物,他想的是“控弦鸣镝,据有朔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迈轨三五,贻则霸王。永世垂节,亿载弥光”,而没有让他的雄心惠泽于他的人民,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摧残着他的人民,在这曾经“临广泽而带清流”的无定河台地上,修建了令人叹惋的统万城。

可是,“执鞭者”又怎么会想到上帝之鞭呢?统万城今天的残破,是赫连勃勃不曾想和不愿想的。野蛮的爆发只可能是昙花一现,最终被另一种野蛮所灭,赫连勃勃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被北魏所灭,他建立的王国只存在了25年,留下了一座没有了“主人”的城。统万城就这样孤零零地横卧在了广袤的沙海,成为悲情的风景线。

想着去年走过的那块土地,想着那残留的一座座墩台、角楼、城垣,想着那个时代这座城该是怎样的宏阔与车水马龙,想着这座城市的建造者在骤然中飙起,在骤然中殒落……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消失在了历史的风尘中,成为了一个远逝的符号,留下了一个渴望求解的谜。穿越历史,穿越时空,却无法探知这个谜。

那一个个零落的马面墩台和残垣断壁,就像气球爆炸散落的碎片,杂乱地点缀在毛乌素南缘的沙海中。一声悲叹,一种苍凉。流落于风中的叹息声,在历史的风尘中又终将被谁拾起?

面对这样一座残垣断壁的城,很多人或许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或许有人会说,这没什么看头!但值得庆幸的是,这里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城市根脉,留住历史记忆”成为美好的愿望,使这座城得以持久的保存下去,给来到这里的人们留下或多或少的记忆。

那天,我们去统万城遗址的时候,阳光很好,感觉那里非常的宁静,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战斗。风不知疲倦地刮着,带着厚度,带着力度,让人仿佛看到了这里从繁华走向荒芜的历程,仿佛看到了无数次的冲刺与掩杀,激烈,残酷,血腥。落败的首领离去了,留下了遗恨。

唐代陈佑的《无定河》苍凉而惆怅,“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我们向前走的时候,不免也要时不时地向后回望。这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韬光。

曾经这里的人们的后代,如今不知到了哪里?那座最高的马面墩台,茫然无神地遥望远方,像是与西方的阿提拉对望。而散落的一座座“马面”在风中黯然张望,似乎在期待远方的游人,也好像在喃喃低语,默默诉说刚刚经历的故事。一切,好像从梦中走来。

在一个个寂静的夜里,不时遥想着统万城遗址,想着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它的城垣上,默默望着照在这片土地的圆月,默默聆听风中飘来胡琴笙箫的悠扬婉转,默默观看千百佳丽轻歌曼舞的妩媚万千,默默听着外城商铺讨价还价的吆喝争吵,默默看着角楼岗哨彪悍武士的舞刀弄枪。默默放眼望去,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牧民悠悠在马背上横笛抒怀,马群、牛群、羊群悠悠在草浪里出没,悠悠的缕缕炊烟,悠悠袭来奶茶无限馨香!

而这一切,只因为一个人的存在,变得命运多舛。

回望,成为了别人的风景。千年,很遥远,而又很近,很近。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allenczc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拂去岁月厚厚的封尘,
敞开心的世界记忆的闸门,
一幅幅一帧帧不能忘却的画卷,
引领着我默默地前行。
一路前行,当我们再回望的时候,
却真实地感触到了今天的最真。

文章评论共[23]个
文清-评论

北风吹雁雪纷纷,冬天到了,下雪了,祝朋友冬安!at:2013年11月24日 晚上9:59

allenczc-回复谢谢文清姐姐! at:2013年11月24日 晚上10:56

穷凶极恶-评论

欣赏佳作at:2013年11月24日 晚上11:00

allenczc-回复谢谢! at:2013年11月25日 早上9:59

绍庆-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1at:2013年11月25日 早上8:05

allenczc-回复谢谢 at:2013年11月25日 早上9:57

三月天读书会-评论

在岁月的风尘中回望,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韬光!at:2013年11月25日 上午11:04

三月天读书会-评论

而这一切,只因为一个人的存在,变得命运多舛。 回望,为了别人的风景。千年,很遥远,而又很近,很近。at:2013年11月25日 晚上8:10

三月天读书会-评论

天是一个过渡,一个让人暖而心疼的过渡。站在秋天的门槛,回味一个个走过的秋天,心复杂而善感。at:2013年11月25日 晚上8:11

三月天读书会-评论

《故都的秋》提到江南的秋时说,“秋的味,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呀,秋天像极了熟的女人,她从万紫千红中走来,已经退却了青涩,变得更加饱满,更加实在,她的韵致、她的风采需要慢慢的细细的品味。at:2013年11月25日 晚上8:12

三月天读书会-评论

一切似乎都有渊薮。统万城这座高原的废弃之城,已经无法还原当的闹与繁华,也无法真正体会到它的主人的雄心,只能从体量、规模和散失的史料去还原、去查证、去想象了。at:2013年11月25日 晚上8:13

三月天读书会-评论

后来,慢慢喜欢了秋天。秋天里,喜欢看稻田里一个个褪去丰腴体的稻草垛。它们像一个个瞭望者,也像一个个思想者。瞭望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姿势,内心却是不平静的。它让人回味过去的澎湃,回味褪尽一切的繁华与返璞归真,思考下一个季节的储备与萌发,思考一个个的轮回与周而复始。瞭望着,思考着,寒冷的寂寞的冬就有了思想,有了童话。at:2013年11月25日 晚上8:14

三月天读书会-评论

秋天,是一个让人暖和心疼的季节。说它暖,是因为它是熟的季节,走出的萌芽,夏的绚烂,给辛勤的付出带来收获,带来富足,给心灵带来极大的安慰与鼓舞。说它心疼,是因为它从丰腴走向消瘦与萧条,逐渐走向一个更加沉稳寂寞的季节,让人从狂慢慢走向理,走向宁静,使心灵变得坦然与淡然。at:2013年11月25日 晚上8:14

三月天读书会-评论

靖边县城是一座黄土高原的城,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秋天的高原沙漠别有风,空旷,高远,酷冷,从西伯利亚刮来的风,干净,透彻,劲道。或许是周末的缘故,早晨八九点的街市,行人并不多。我们赶紧坐车。高原的光穿透力强,透过肌肤,透过心灵,能让人安静,让人享受。车内放着苍劲旷远的歌,有一种深入宁静的高原顶端的感觉。at:2013年11月25日 晚上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