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曾经阅读贾平凹先生笔下黑黝黝的丑石,被那块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顽石;又被那棵千百次俯下身去,又千百次挣扎起来的小桃树的精神所感动……
其实,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有些人看似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因为有一个永不停留的美丽的梦,就显得不再寻常,他们的人生就不再普通。77岁的曾患过脑梗、如今仍在为海峡两岸一家亲交流和笔耕不止的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立俊先生,他圆梦两岸一家亲的真实人生,就是一个值得人们阅读的美丽故事!
梦圆相亲六十年 历历在目犹难忘
张立俊先生家住上海黄浦区,是台属,当我走进他的家中采访时,古稀的他热情地接待;尽管张先生已经是77岁的人了,但看上去比他实际年龄要小得多,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仿佛是个中年;他笑容中带着一份坚毅,他一边为我们泡茶,一边不紧不慢地讲起了他心中藏了半个多世纪的追梦故事。
为了圆梦台湾行,为了寻找他的父亲和其他亲人,这个梦做了整整六十年。他说:“讲到寻找我父亲,真的是一言难尽。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思万想。’”
为了圆梦,为了寻找他的父亲和亲戚,他的梦整整做了六十年。说到这个梦,他的话就像水闸开了门滔滔不绝。那是1949年5月上旬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家人正在入睡。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全家人都闹醒了。父亲立即翻身下床,边披衣边问:“谁啊?”
门外面传来了回答声:“张先生,我们是小刘、小陈,处长要我们来接您去单位,有重要事跟你商量。”
小刘、小陈是父亲同一个单位的同事,都是20多岁的青年;他们尽管年纪轻,工作时间不长,但很快就成了处长的红人和心腹,成天围着处长转。父亲打开门,小刘、小张不容分说,赶紧搀起父亲两只手上了门外的轿车。父亲还没有来得及跟家人说一声。小刘、小张就带着他开着轿车走了。
以往,在夜里商行里要办的紧急事情也有过,但一办完事,父亲很快就会回来了,可这次不知为什么,到了中午仍不见父亲的人影。全家人大眼瞪小眼,个个都流露出不安的神色,特别是年愈古稀的祖母,更是坐立不安,一再催促母亲去打听消息。
母亲急急忙忙赶到父亲工作的单位,一到门口就惊恐万分,平日壁垒森严的衙门,此刻却大门洞开,任人随意进出。母亲再往里面走,只见遍地狼籍,到处都是废弃的纸片,被风吹得满屋飞舞。她楼上楼下走了好一会,也没见一个人影儿。于是就对着空旷的大厅高喊:“有人吗?”回声阵阵,无人应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母亲来到父亲办公楼傍边的居民家打听,一个小脚老太告诉她:“你怎不知道呀,昨晚他们一大批人都乘黄浦江的船去台湾了!”
母亲不知道台湾在什么地方,只听有人说过:台湾与大陆相隔一条大海,它是大海里的一个岛屿,很远很远。母亲隐隐感到事儿不妙,要是他真地去了台湾,以后能回来吗!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不能没有他,他不在,全家以后怎么生活?刹时,母亲的头脑感到昏昏沉沉,身体摇摇晃晃,不由自主地摔倒在地上……
就在父亲去台的没几天,上海就解放了,全家人都很思念父亲,尤其是祖母,她思子心切,极度悲伤。祖母这一生就生了父亲一人,由于祖父去世过早,全靠祖母一人把父亲拉扯大,不仅要供他生活,还要供他读书。为了父亲,祖母做过帮佣,当过小贩,甚至捡过垃圾,不知受了多少屈辱和痛苦!当祖母看到自己儿子长大成人,大学毕业经过考试又当上了职员;后来又成家立业,自己成了倍受家人尊敬的老祖母,该是多么的高兴。祖母一生别无所求,只望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过着太平的日子,这就是她最大的心愿。但祖母万万没有想到,亲生儿子竟会被迫去了台湾,这对她来说,心灵上是多大的打击啊!每天,祖母都沉浸在思子悲痛之中。她痛哭得常常泪如雨下;她悲伤,天天心似刀绞,就连梦中都常叫着父亲的乳名,每每醒来却是一场空!
那时,张立俊还是个孩子,他常扑在祖母的怀里,陪着她一起落泪。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是十分平易近人的,每天总是笑容满面的。父亲走了,母亲也哭得不能自已。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中秋或逢年过节,当他看到母亲泪水涟涟的时候,他就知道母亲又在思念远在台湾的父亲。但有什么办法?由于各种原因,两岸相隔了一道海峡,有梦一时也难圆。有时候,张立俊真的还在梦中变成了一只鸟,他在大海上空飞呀飞的,常常会遇到电闪雷鸣,他不得不飞回来。张立俊常常会对母亲说:“妈,我们终于一天会看到父亲的。”
每年逢父亲离家的那天,祖母都要把它作为思子的纪念日,她让全家人陪她一起来到黄浦江边,有时还会去浦东的东海边,对着台湾方向要自己的家人跪下磕头,望着涛涛的大海,祖母总是泣不成声,她一次又一次地凄厉地叫着:“儿呀,你回来吧,快回来吧,娘可想你哩!”海涛滚滚,浪花冲天,而带给她的只是海鸥凄楚的歌声。
一次,祖母正在对着大海祈祷,忽然看到东海里飘着一艘渔船,祖母指着远处的船,惊喜地对张立俊说:“小俊,快來看呀,是不是你爸乘那条船回来啦!”祖母真的是想疯了。然而,渔船又走远了,祖母失望地又哭了,哭得死去活来。一次,祖母还用纸制作了一条纸船,对张立俊说:“孙子,你就把它放入黄浦江吧。”张立俊问:“奶奶,你又在想什么呢?”祖母说:“儿呀,难道你还不懂奶奶的心?这条船就是去台湾接你爸回家的呀!”当全家人明白祖母用意时,无不为之动容,一个个眼睛又都红了,大家面对滔滔浦江水,不停地抽泣着。
1959年,祖母已是80余岁的老人了。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成天手捂胸口喊痛。医生说,患这病最多也只能活上一年。祖母知道自己的生命不长了,她更加希望在自己生命有限的时间里能见上父亲一眼。为了满足祖母这一心愿,家里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托朋友在香港、澳门登报寻找父亲,但都泥牛入海无消息,在祖母临终的那天,全家人都守候在她的身旁,祖母老泪纵横,双眼睁得大大的望着家人,迟迟不肯闭上双眼。张立俊明白祖母心中在想什么,就走上前轻轻地说:“奶奶,你放心,我们会找到爸爸的,到那时我们还要代表您拥抱爸爸,把您这些年来念他的事和心里话告诉他……”听张立俊这么一说,祖母的脸上才出现一丝微笑,然后才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也去世了,临终前,她还在呼唤自己丈夫的名字……当谈起两岸一家亲的话题时,张立俊总是激动地讲述他和台湾亲戚的相逢故事,见证岁月蹉跎的漫漫历程。为了思念在台湾的父亲,张立俊常常要作梦,梦见父亲回来了,梦见父亲和祖母、和母亲相拥而泣。苍天呀,这藏在心中的梦啊何时圆?张立俊盼了一年又一年。
表妹绕道来上海 三十年别不敢认
1978年夏季的一个星期天,天热得出奇。午后,张立俊身穿汗马夹正躺在竹榻上休息,一边翻着古诗慢慢欣赏。他喜欢读唐贺知章的“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庭前镜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的诗。觉得这首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着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那天房门大敞开着。正当他读得出神时,忽见一对穿着鲜艳的风华正茂的中年男女站在门口,那女子乌黑的眼眸正在朝他看。张立俊心头不禁“咯噔”一跳,他觉得眼前那女子面容仿佛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又怎么也想不起来。就在他们的双眼对望时,他见那女士的眼神里也似乎闪烁出了无限的喜悦。
“你们是?”张立俊有点奇怪地问。
女士开口:“请问先生,这里是张立俊先生的家吗?”
要知道那个年代,人们相见都是叫“同志”的,凡称呼“先生”的一定是来香港或者澳门的。他下意识地警觉起来,没有直接回答她。
女士见他站起来了就说:“请问你就是张立俊?我们是从台湾来的。我叫陈林英,这是我的丈夫陶然明。我就是你二舅的女儿林英,从小在这里住过,我离开大陆已经整整30年了,实在太想家,我们从第三国转道而来,今天特地代表二娘舅和姑夫来看你们的。”
表妹林英确实是张立俊二舅的女儿,她比张立俊小两岁。早在老家时两家相距也很近,他们在同一小学读过书,经常来往,常在一起玩。后来两家又同时移居上海瑞金二路同一弄,住得门挨门。所以,他和表妹的情感极深。
二舅也是解放前夕举家迁至台湾的,那时林英才10岁。这一去张立俊就再也没有见过表妹,只是梦中相见,一瞬而逝。斗转星移,一晃30年过去了。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两岸虽然只隔一海,但从不往来。听她一番表白,张立俊立即明白;站在他面前的女子真是表妹林英啊!怪不得见面就感到有些面熟。亲情的到来让他一阵惊喜,真想马上把他们请进屋子相认,然后倒茶问候。但他却不敢这样,而是强令自己立即镇静下来,因为他们是从台湾来的,要是让邻居知道了可不闯下大祸?他不能随便认这个亲。他想到在“文革” 中,有海外关系的人大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虽然文革已经结束,但左的观念还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他想,如果今天我认了来自台湾的表妹,会不会受到什么牵连?会不会倒大霉啊!一阵紧张的思考后,他横下心来,对自己说:我绝不能认这个表妹,宁愿被表妹误解!
这时,站在旁边的妻子也向他暗示要三思而行。他只好谎言道:“我从来没有表妹呀,同志,你大概找错人家了吧。你们还是到别处找找看吧!”表妹紧紧盯着他的脸看了又看。一会儿,她坚定地说:“不,没错,我小时候就是住在这里的,我们还一起玩游戏‘办家家’的,你就是我印象中的表哥张立俊!”
张立俊想了想说:“名字没错,可惜我在台湾从来没有亲戚呀!”
表妹看他如此绝情,她很生气地说:“那好,你既然不肯认我这个表妹,我也绝不认你这个表哥,我们走吧!”说着,她拉着丈夫的手气呼呼地离开了家。表妹真的走了!望着表妹的身影在渐渐远去,他的双眼模糊了。“这怎么是这样子的呢?”张立俊抱头痛哭,那泪水从指缝隙直淌:“二舅呀,我对不起你们”。从那天开始,张立俊一连好几个月在夜里都是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欲圆梦 下定决心去寻亲
自从表妹忿然离去,让他心里从此压上了一块大石头。他的心肠是软的,他一想起那次不肯认表妹的事情,就吃不好睡不着觉,他的心中总有这样一个梦,希望盼来阳光,迎来亲人大会聚。
时光荏苒,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两岸的关系也日溢改善。“三通”受到两岸国人的欢迎和拥护。后来,大陆到台湾的旅游也开放了。张立俊与老伴商量:“我想什么时候也去台湾看看。”老伴知道他的心思,他去台湾的目的不仅只是为了旅游,更要紧的是要找到他的表妹。也许夫妻之间总是心心相印的,为治好他的心病。妻子既哄他又劝他,又对他说:“你别胡思乱想,当初他们绕道来,我们没有认他们,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他们是会原谅我们的。我支持你去,但是台湾也是一个大岛,你又没具体地址,找人不容易呀?”张立俊也知道这是在大海捞命,但他决心已定,即便如此也要试一试,否则,他的心是永远难安。
这是2009年的春天,他和老伴终于踏上了宝岛。环岛游最后一站就是台北,晚饭后张立俊对老伴说:“我想去街头走走,顺便打听一下,听说台湾有许多同乡会,说不定能在大海捞到针。表妹不知道能否找到。”老伴笑着说:“当年你那么对待人家,即使现在找到了,人家也不会理睬你的。”
张立俊想了想说:“不,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我想表妹会是理解的,只要她知道我们当年的难处,相信表妹不会为那事耿耿于怀的,找到表妹就有机会向她说明并道歉,求得她的谅解,咱心中的大石头才能落地呀!”
趁老伴需休息的时候,张立俊就一个人悄悄走到台北街头,他要出去试试,说不定老天赐个好机会。他知道,如今表妹也是个古稀之年的人了,如果有同乡会,一定会知道她的名字。他在台北的街上左看右看的,人来人往的,那里有问的机会。是呀,在台北茫茫的人海中,漫无目标的想找到一个人,还不是在作梦?但他实在是不甘心。
就这样,他在马路上来来回回走着,不知走了多少趟?忽然,他听见旁边一家商店里传来了熟悉的乡音:“老板,你给俺拿条‘长寿’烟。”这是地地地道道的家乡话呀! 他立即朝店里走去, 原来是一位买烟老人在说着家乡满口家乡话话。多美的乡音。对,问问家乡人,也许这位老人能知道表妹林英? 就在这时,只见老人买好烟从店中走出, 张立俊抱著试试的心情立即用不标准的家乡话与他搭讪:“老先生,俺听你口音,您老家好像是宿城对吗?”
老人用陌生而又惊奇的眼光把他上下打量一番,然后回答道:“是呀,你老弟家也是俺宿城?”
“是呀,不过我家现住上海,我是从上海到台湾来旅游的。”这样聊了一阵,他把心中藏了多年的夙愿和盘托出,还向老人打听是否认识同乡会的陈林英。老人听后,哈哈大笑:“神了,神了,这天下竟有那么巧的事!你说的林英还是我们的亲家呢,她女儿是我家的小儿媳。”
“嗨!天下哪有这等巧合的事情?以前只有在小说中看到。”老人立即问了张立俊的姓名、年龄以及住附近何宾馆的和房号后,就笑着说:“你放心吧,我马上想办法去找她。老人一边走一边乐呵呵地又给儿子打电话说:“快给你丈母娘打电话,大陆的哥哥来找她了……”
啊!真是神灵保佑了,这真是个难以置信的奇遇啊!张立俊高兴得像个小孩子,他马上奔回宾馆,他要把路遇的情况告诉躺在床上休息的老伴。
张立俊打开门,老伴正好起床,她望着兴高采烈的丈夫问:“什么事让你那么高兴?”张立俊把路遇的事情告诉了老伴。
“你不是在骗我吧?这世界上哪有这等神奇的事情?”张立俊还是一股劲儿地笑。老伴还是不敢相信,她对他说;“那好,等等看,如果你表妹不来,我可没有好脸色给你看呀,起码你是个老牛皮!”
哥妹相拥泪似雨 六十春秋终相认
世界上的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当你日夜思念想得到他的时候,可总是得不到,当你觉得还是很遥远的时候,这个距离却在开始缩短,甚至就在你的眼前。张立俊回到宾馆,当他还在仔细给老伴讲“马路奇遇”记时,电话铃声响了。他赶忙拎起电话。电话中传来了表妹的声音:“是立俊哥吗?,我是林英,我们过一会儿就赶来。”这下,老伴也笑了,连连说:“这世界的天地宽阔,说它大就大,说它小就小……”
可是半小时过去了,也没见电话来。张立俊和老伴正在着急时,房间的门铃突然响了起来。张立俊一阵惊喜:莫非是表妹来了?他立即打开房门,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对老夫妇,仔细一看,可不是吗?面前站着的正是表妹林英和妹夫陶然明!尽管他们的头发已经花白,但还能依稀找到他们当年来上海的模样。看到他们,张立俊首先感到很尴尬和拘谨,他激动得一时竟然说不出话来了。但表妹他们却显得很坦然。他们一进门,双方把双手搭在他与老伴的肩头,激动地说:“哥哥,嫂子,万万没有想到我们能在台北见面呀!刚才接到我女婿和亲家的电话,我们还以为是在做梦呢,就急忙开车直奔宾馆来了。”表妹兴奋异常,一种见到亲情的热流让她脸上泛起微微的笑和红光。
看着表妹欢天喜地的样儿,张立俊感到实在惭愧。他对表妹说:“对不起表妹,那年你来上海我家,我没敢认你,想想实在难过,今天我们是向你们道歉来了,请你们多多原谅啊!”老伴也难受似的接过话头:“我们当初不该……”一面说一面向表妹丶妹夫鞠躬致歉。
表妹说:“你们是我哥嫂,怎么能这样说呢?事情早已过去了,那是历史造成的,再提它干啥,现在不是很好吗?你们来了应当高兴才是。”妹夫也说:“别提当年了,我们一切都要向前看。那年我们从美国绕道来寻找你们,当初我们也实在不理解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甚至还生你们的气,后来回来后听别人讲了,才知道你们也是出于无奈”。表妹接着又说:“又后来,我曾两次回大陆,想去看你们,可惜你们已搬家了,没有找到,不然我怎么会不去你们家呢?”
表妹理解了张立俊,完全原谅了他。张立俊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他和表妹相拥着,就像小孩时玩游戏时那样亲切,大家都兴奋的泪水直淌……
在和表妹交谈中,张立俊才知道,在台的父亲解放前到台湾后一直单身生活,直到六十年代后才因生活不得不成家,他们开始住在台北,后来迁居南投县,婚后他们生活得很好,常和二舅家往来,他们常常小酒一杯,还时常怀念着大陆的你们。后来也有了自己心爱的女儿英子。不过,姑夫命运不佳,他在1980年在台中遭车祸谢世,……后来姑夫和姑母过世后, 被安葬在仁爱乡,前不久墓地迁至台中市。南投是你同父异母的妹妹求学丶工作丶生活丶结婚和生儿育女的地方,也是你妹夫的家乡, 所以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好,你妹夫至今还在南投县某单位工作。
张立俊听表妹的简单叙述,泪似雨下,赶忙也把祖母和母亲的想思父亲的故事告诉了表妹……
张立俊多么想去见见同父异母的小妹英子,多么想去父亲的坟上去点几支清香,然而在台北与表妹一见,这相思的梦终于成了神奇的现实。
全家出动接哥哥 相见恨晚泪如雨
张立俊多么想见见在台湾的同父异母妹妹,他想:虽然父亲走了,但英子也是张家的亲骨肉,再说到了台湾还没看到父亲的墓地在哪里?所以去探望同父异母的妹妹英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张立俊又心动了。为了留出一天时间去见那个妹妹和给父亲的坟墓点几支清香,他准备请求当地旅行社工作人员给他短时脱团一天寻亲的要求。
他把自己的情况对台湾导游一一说明。当导游听到他60年的艰难‘寻亲’之路,深为感动,表示一定帮忙,协助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对方联系,还竖起大拇指赞扬:“你真是中华民族的大孝子”!
第二天,当张立俊和老伴在表妹陪同下乘坐旅游大巴到达台中县某乡公路旁时,闻讯赶来的妹妹和外甥女们早已开车等候在那里。哪个是妹妹英子?思念之情一时难以形容。在表妹的介绍下,张立俊终于见到了妹妹英子和妹夫。于是,大家立即上车,在妹妹带领下直奔父亲所在的墓园……
站在青松翠柏下父亲的墓前,张立俊思绪翻卷,他和老伴献上了花篮,然后点燃了清香,烧了纸钱,口中喃喃自语:“爸爸,儿子带着媳妇来看您了,母亲在天国一定与您相会了!”那一刻,张立俊悲喜交集。这就是在做梦吗?多少年来的赴台梦实现了,真是岁月无情人有情呵!〞
站在父亲的墓前,他想起了儿时生活在一起的母亲和祖母,为了思念父亲,祖母竟然哭瞎了双眼。祖母临死之前还在呼唤父亲的乳名,她双目未闭。是的,父亲离开上海时,张立俊当时才13岁,如今己73岁了,正好一个甲子。这60年谁能忘记?两岸三通,离别亲人之苦从此一去不复返,骨肉之情永远不会再分离!这个时间谁能忘记,这就是2009年5月12日,60年前的今天,父亲被迫离开了上海。啊!整整60年,张立俊的寻亲之路总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那一刻,张立俊又迅速地从父亲的坟墓上抓起一把泥土,用新手绢轻轻包好,然后放进老伴的包里,他要带回大陆埋在祖母和母亲的坟墓旁,让他们母子重新‘团圆’,了却她们永远的心愿!张立俊抚摸着墓碑,端详着父亲的照片,似乎又回到了童年,看着父亲笑容满面的样子。真是相见难,别亦难。
走出墓园,他和老伴还是不忍心马上离去,不时回过头望着父亲的坟墓,心里不时在说:“爸,我们还会来看您”!真是:六十春秋六十思,谁人不念骨肉情?夫妇圆梦台湾行,六十寻亲不寻常!
中午还没到,在妹妹英子的接待下,他们来到了风景区的一家饭馆,张立俊和英子同坐一起,一边休息一边喝茶,一边追忆起了他们记忆中的父亲,张立俊声泪俱下地把当年祖母和全家如何思念父亲的事又讲了一遍。
母亲思儿,可儿子何尝不是在思母呢!英子也泪流满面把父亲思念大陆亲人的事说了一遍:“父亲生前在台湾,同样时时刻刻牵挂着在上海的祖母和其他亲人。也曾经多次托人绕道香港打听消息,但也是泥牛入海。1980年父亲在台北的一次车祸中夺走了他的生命!“要不然爸爸怎么会不回来呢?”妹妹英子的眼眸里闪着晶盈的泪花继续说:“如果爸能活到今天,即使爬,他也会爬回生他养他的家来的。”
妹妹英子告诉张立俊:在她十来岁的时候,父亲竟会像祖母那样,带着家人来到海边,对着大陆方向呼唤着大陆每一个亲人。这真是心灵感应的巧合?也许是,也许不是,这是两岸亲人共同的相思之情,是根之情。还记得一次,父亲写了一封给大陆亲人的信,用塑料袋密封好,夹在一块木板中,投入滔滔大海。当时英子就问:“爸,你这是在做啥呀?”父亲告诉她:“爸爸要让木板漂过台湾海峡,漂到大陆的上海黄浦江,让你祖母收到……”
父亲的话寄托着深情厚意。从那以后,父亲每年都会这样带着大家到海边,每年重复着这样做……一直到他出车祸从未间断。还记得车祸那天,英子妹妹和继母都守候在台北医院的父亲病床边,眼看父亲就要不行了。妹妹英子把嘴凑到他的耳畔问:“爸,你还有啥话要说吗?”父亲动了动嘴唇,发出细微的声音:“你要代我去上海看你奶奶,看你哥哥……”他再也没有能力把话继续说下去……当张立俊听完妹妹英子的叙述,止不住的泪水又淌湿了一块块纸巾。
妹妹英子的故事和张立俊自己的故事,是那么相似。这时候,两岸亲人再也控制不住感情了,大家紧紧地搂抱在一起,热泪滚滚,胸涛激荡!这是相逢激动的泪,这是相见幸福的泪;上一代人无法团聚,下一代人代替完成,尽管时间晚了些,但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当天中午吃好饭,妹妹英子立即又全家出动, 开了二辆车在南投走马观花地带着上海来的哥哥嫂嫂游玩。南投县是台湾县市中唯一不靠海的县,境内大多为山地,其人文史迹,自然资源丰富,景区湖天一色,迷迷蒙蒙的。湖中的群峰之影,如水墨浸染,一如西湖美景。这里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 参天的大树,巍巍的玉山,还有那姹紫嫣红数不胜数的各类花草,使张立俊和老伴置于画中。远处还有美丽的清境农场一望无际,碧草如茵,如青青草原,绿得醉人,文化风情游有云端上喝咖啡、高山上听民歌。可惜时间不够不能久留。英子妹妹笑着说:“留点景点等哥哥下次来看。”
南投人热情好客。还记得邻居们听说英子有个哥哥从大陆来,纷纷赶过来看望,问长问短,有说有笑,毫无半点拘谨。很多人一谈到大陆这些年经济长足发展尤为高兴,不时举起大拇指加以赞扬。难忘在日月潭旁一条小街上,正好碰到妹夫的两个好朋友,一个姓谢,一个姓薛;当他们得知妹妹有哥哥是从上海而来,都齐口同声地邀请到他们的家里去吃饭。两户人家都想去上海开店投资。他们说:“张先生是上海人,我们好请教他”。
为招待吃晚饭,两人还争来争去,各不相让,妹夫无奈地搔了搔头皮,然后说:“两位先生,对于你们的热情,我代表上海来的哥嫂和我全家表示感谢,哥嫂今天还要回台北,时间较紧,我看今天你们两家吃饭就免了吧,反正哥嫂以后来台湾机会多着呢,下次一定去你们两家做客。”这才打了圆场。但条件是:下一次来了两家都要请。
正是南投的山美,南投的水美,南投的人亦美,在谈到南投难忘的一天时,张立俊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道不尽。
笔耕辛勤六十载 两岸题材写不停
张立俊1937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职员家庭,解放前全家移居上海。由于生活所迫,年仅14岁的张立俊就中断了学业,到了附近一家小厂当上了童工。他只上过三年多点小学就掇学了,为此他哭了三天三夜。他初生牛犊不畏虎,为了圆一个读书梦,他一边干活一边开始自学,而且在自学过程中爱上了文学写作。他清楚地记得,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他看到了上海某处铁路通车后,便神差鬼使地写了一篇感想,鼓足勇气向上海《劳动报》“读者来信”投稿,稿只有200来字。文章中错别字就有好几个,但经过编辑老师的修改,竟在劳动报上得以发表。看到手写字变成铅字,这对他对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他高兴得彻夜难眠。就是这篇文章,从此给了他鼓舞和写作的力量,敲开了写作的城堡,开始了他的笔耕生涯。
他十分崇拜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阅读了【欧也妮-葛郎台】、【高老头】等多部中长篇小说。 张立俊以大作家为榜样,从此勤奋写作。除了“文革”和“下海”经商的20年外,张立俊一直笔耕不止。屈指可数,他至今己有各种文体的文章千余篇,约200多万字。他从写“豆腐干”的“读者来信”到写新闻、通讯,再后来又转入儿童文学和成人的散文、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恩玛蒂奶奶》丶《小兔学手艺》丶《猴医生出诊》丶《狮司令查夜》等十余本单行本儿童读物。早年借调在轻工业局工作时,还帮助局编写学习资料和业教辅导读物,许多文章后来被收进教科书,有的还被译成外文。
60年代初,张立俊的创作颇丰,受到沪上一位著名老作家的肯定,推荐他申请加入市作家协会,还把申请加入作家协会的表格送到他手上,但由于家庭情况他没填写。他现在是市文联所属的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的会员。
年愈古稀的张立俊,为文学圆一生的梦。特别是两岸“三通”之后,他真像老树发新芽,振作精神大写特写。大报写,小报小刋也要写;有稿费要写,没有稿费也要写。他说到做到,写作上十八般武艺样样会,通讯、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等,他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1998年开始,他在台联会的盛邀下参加活动。在这期间,他耳闻目睹了台属中不少家庭都有着和他同样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人逢喜事精神爽,两岸一家亲的故事,激发了他要为统战工作写稿的念头,他觉得这是时代的新题材,他决心走进这个世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从此成为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于写稿,常常提笔触景生情。回想以前因有家人在台湾时,他写的稿子单位也要横审竖审,在那个非常年代,有的报刋编辑常以‘家庭情况复杂’为由,把他辛辛苦苦写的稿子扔进垃圾桶, 许多他非常喜欢的稿子都一一被扼杀,心中非常痛苦,常常唉声叹气,犹如走进了江南的小巷找不到头绪。
开放盛世,和风天下,新的时代给了他新的希望。后来,区台办又请他担任涉台写作通讯员, 他二话没说就利用业余时间勤勤恳恳工作了。他想,现在时代开明,两岸人心盼统一,应当为统战多写写稿才是, 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以前想写不能写,现在有了用武之地,他决定干出点成绩来。
写作永远要做有心人。平时,他积极挖掘有关统战方面的素材。如打浦桥街道台联组的何球莲阿姨是个文盲,却是上海最早去台湾探亲的人员之一。当他听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门去采访,写成了《文盲赴台会亲人》,在《浦江同舟》发表后受到欢迎。他写自己赴台的《台湾寻表妹》,在《新民晚报》刋登后被中国《作家文摘》转载发表。
张立俊不仅写,还在写的过程中宣传两岸交往的重要性。2009年春天,张立俊第一次去台湾旅游探亲。此时正是上海召开世博会前夕,为了让台湾亲友和民众了解世博会,他搜集了许多有关世博会的资料,在台湾探亲期间送给亲戚和台湾同胞,并邀请他们来上海参观世博会。没想到这一宣传真起了作用。当年7月初,由他妹夫率领的台湾某县代表团一行30余人,果真来到上海世博会参观。他高兴地写了一篇《〝摸底〞世博会》的稿子,参加了原卢湾区台办的征文,被很快上传到《上海与台湾》网,台湾的《旺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此稿。一篇稿子两岸〝联动〞,一个城市情系了海峡两岸,在这其间他功不可没,他说:我要做两岸交流的宣传员,我认定的路要永远走下去。接着,他又写了《台湾亲人来过年》,在台湾《旺报》发表后,竟引起了两岸三地30余家网站和四家报纸的转发,《旺报》称赞该文〝有着浓浓的中国情。〞
这些年来,张立俊每当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两岸题材就写,一发不可收,就两岸题材的文章就写了200余篇,在各类市级报刊上就发表100余篇。他写稿不讲得益,有学生称他为大师,但他从来不摆架子,只要对宣传统战政策有用的他都写。常见的报刋有《作家文摘》、《新民晚报》、《城市导报》、《浦江同舟》《团结报》、<大家文摘>丶<联合时报>丶<光明日报》丶<黄浦报>《卢湾台声》、《三晋晚报》丶《每日商报》丶《浦江纵横》《上海老年报》丶《上海对台工作》以及台湾《旺报》、《儿童日报》等,即使是区台联会编印的内部打印小刊,他也照写不误。自2007年至今,张立俊圆了他和美两岸的写作梦。文章获得市区各种类型奖项20多个,2010年被原上海卢湾区评为十佳台属。
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了,这对写作是一个冲击。 平时很普通的用字和句子, 有时脑子里往往想了好半天还是想不出来,怎么办?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张立俊衣袋里总是装个小本子,随时把想到的字和句子记在上面,用时翻开看看、找找。在他家的床头柜上,放着一本近乎翻烂了的《新华字典》。每逢写作遇到困难时,他又去请教字典老师,常常是这样,当过老师的老伴就会连忙拿起字典帮他一起查字。每当需要的字找到了,他就会象个孩子似的欢腾雀跃,拍手欢呼大叫:“找到啦!找到啦!”他总是这样说:“我的军功章里也有老伴的一半”。
凡是爱写作的人都知道,文章的构思是很重要的。为了构思一篇好文章,张立俊常常要冥思苦想,有时白天想不好,夜里了继续构思,一心扑在文章上。有时半夜里想到好构思,在不惊醒老伴的情况下, 他便悄悄地拿起小手电,在被窝里,照亮小本子一字字记下。第二天天刚蒙蒙亮, 就悄悄从床上爬起,打开夜间记录在小本子上的文字,就伏案写起文章来。
三年前, 张立俊突然患了脑梗。在恢复阶段, 他接到区台联会来电, 要他协助去淮海路街道采访抓小偷的事迹报导,歌颂捉贼英雄、台属项全雄的先进事迹。老伴根据医生‘需要休息’所嘱,要他在电话中告诉他们,请他的另外安排人去采访。但他不同意,他毅然接下了采访任务。他说:作为台属,我有责任去写这篇文章。于是,他马上赶到项全雄的家, 对其进行了采访,并立即写好稿子派人送给台联办。老伴看到他如此倔强,对他说:‘你胆子真大啊,为了稿子不顾命了?〞他笑笑说:“没关系,我不就是很好吗!
之后,他听说有台胞家属立志为世博当志愿者,就又不顾休息,一口气写了《一心为世博的台属张慧琴》,发在《上海对台工作》。这不仅是上海第一篇表扬台属志愿者的稿子,也是当时写卢湾区第一篇有关世博志愿者的文章。后来,张慧琴被评为第一批“世博优秀党员”。在第七届“花之韵”国际插花艺术展期间,他又带病来到了复兴公园采访,那天天公不作美,雷声阵阵,大雨倾盆,他不怕淋湿衣服,准时出现在采访现场,写出了《用花艺把神州装点更灿烂》的文章,被《上海对台工作》采用,并获得了征文三等奖。
当上级领导和朋友赞扬他的时候,他说:“我热爱写作,但我搁笔了二十多年是为什么?因为心情有问题。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当人逢盛世,人的心情好了,就会什么都好,就会执着地写下去,我不会想到什么是病和难苦,写作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说得多好啊!
电脑写作开新宇 收下老伴当学生
当今时代是信息发展时代,许多人都用上电脑写作。看到许多青年利用电脑打字,健盘在他们手下跳跃,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张立俊心里十分羡慕,暗暗思忖:如果我也能用电脑打字,既快又省力,改稿也方便,那该多好啊!如何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张立俊不甘心落后,也买了电脑开始学习写作。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然而,电脑写作对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谈何容易。
用电脑写文章,成了他日思夜梦想的事。一天,他把心里话告诉了老伴。老伴听了说:“你写作我支持你,但你年龄大了,就用手写写吧,花几千块钱去买台电脑划得来吗?再说学电脑是小青年的事,你记性又差,又没学过拼音,能行吗?万一学不成,这电脑不是白买了吗?老张呀,你就不要赶时髦啦,就用手写写得啦! 〞老伴说的话不无道理,但他决心已下。他说:“我一定能学会”!
一天,他就悄悄地约邻家一个懂电脑的小青年来到“国美”商场,用省吃俭用存下的钱,请他帮助挑选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小青年根据他不懂拼音这一现状,帮他配置了一块写字板,现场教他用手写方法来代替打字。张立俊喜孜孜地把电脑捧回了家。老伴见他买回了电脑, 惊讶地说:你真的要学电脑?
高科技的电脑,对他而言,真象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尽管热情的小青年一再教他如何写字,如何发稿,弄了好半天,还是理顺了这个又丢了那个,不是字写错,就是文稿发不出去,甚至出现‘死机’现象,弄得他大汗淋漓,手忙脚乱。老伴见了,抱怨起来:“你瞧,上着味道了吧”?
张立俊深信天下没学不会的事,他脾气一倔,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它。从此以后,他常请小青年来家教电脑,不但细心听,还拿个本子一一按序列记下,又到上海书城买了一本专供中老年阅读的《新手学电脑快速入门》的书,一面向懂行请教,一面看书琢磨。老天不负有心人。嗨,这么一来,他就初步学会了电脑写字、发稿等。虽然速度慢了些,但效果挺好。之后,对电脑兴趣越来越浓,有点离不开丶丢不掉的感觉。
经过数月的刻苦学习,他终于扔掉了笔头,改用电脑写稿,实现了无纸化。从慢到快,从生到熟,如今已轻松自如,比用笔写作优越得多,快得多,再没以前那么累人;稿子写好后,立即就能发往有关编辑部。不用稿纸丶信封,也不用邮寄,更不用担心稿子会遗失。一篇篇稿子通过电脑传到几十里、有的甚至几千里之外的编辑手中,然后见于报端,发表率比以前更多,张立俊简直像个快乐的老顽童!
电脑写作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拿起笔,把灵魂的东西书写出来,这也是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瞧,当灯光掩没了月的光辉,夜空虚化了白日的喧嚣。深夜幽静,他打开网络这扇窗户,外面的世界瞬间在此聚集。不仅写作,还喜欢上了那一片小天地——我的qq空间。空间中淡紫色的背景带来了许多的梦幻,进入空间便会听到轻快的音乐,仿佛来到夏日清凉的河边,看着荷花上的蜻蜓飞翔在蓝色的天空上,感觉自己便是一只蜻蜓,而天空则是幸福的家。
他每天都辛勤的在网上耕耘。网络也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他,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可以运用网络,邀来和朋友亲人进行交流……网上的回答有时候比字典还要详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网络,他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可谓是“一日不写,如隔三秋”啊。他就这样沉溺其中,一篇接一篇,了无止境。
老伴见了,羡慕地对他说:“这电脑挺神奇的,我也跟你学,我当你的学生,请你收下我这位徒弟吧。”那一刻,张立俊凝望着多年相伴的爱妻,揉着她的白发,眼眶里含着激动的泪水。他使劲地点点头说:“好的,我来教你!”昔日反对他学电脑的老伴,从此成了他追梦的学生。
他的《我为台胞找住处》、《和妹妹一起过年》等文稿,就是用电脑写的,《我为台胞找住处》这是写一位台胞来上海观看世博会找亲戚,找来找去未找到住处,后来由他领进自已儿子家。这位帮台胞找住处的就是张立俊,他不仅在写,重要的是把两岸血浓于水的情感践行在行动中,成为台胞们的热心朋友和宣传的使者。
乐把台胞请进家 不是亲人胜亲人
说到这篇文章,张立俊总是谦虚地说:“其实大家碰到了也会这样做的。”原来事情就是这样的,当上海世博会接近尾声,为了抓紧时间目睹世博会的风采,从世界和全国各地来的游客还是像潮水般地涌向上海,刹时,上海所有宾馆的住宿仍然紧张。那是10月16日,张立俊在附近的马路上散步。碰到了一对老年夫妇,他们手拖着行李箱,头东张西望的。老先生看到他就客气地问:“先生,请问这儿哪有宾馆?”
“你们是?”热心的张立俊便和这位问路人简单地聊了起来。原来问讯的老先生姓李,是从台湾来上海观世博的,来之前是通过上网向上海一家宾馆预订了为期四天的房间,谁知上海世博会展馆那么多,地方这么大,内容又那么精彩,满以为四天的时间看完是失算的,怎么办?百年世博,机遇难得,哪能不痛不痒看了一部分就这样走了呢?再说老人们来趟上海,又多么不容易啊!眼看房期已满,夫妇俩着急了,因为房间到期,当天有别人要住进来,李先生和老伴初到上海,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在上海既无亲戚又不熟悉,该如何是好? 上哪去找?
张立俊听了,他楞了一下,听那口音就有点像台湾来的。一问,果然不出所料,他想了想说:“这儿我熟悉,让我带你们去找吧。”
李先生高兴地说:“那我们真是求之不得呢,谢谢您,老先生。”
他连忙摆手,说:“不用谢,我在台湾也有亲戚,咱两岸同胞是一家亲嘛!”
他说着就带着李先生夫妇一连去了附近三家宾馆,但回答的都是千篇一律:没有空房了。到了第四家,那是一家小宾馆,这时候大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这家宾馆虽然门面小,但看上去整洁也卫生,李先生十分满意地说:“小一点没关系,这房我要啦!”接着他取出证件递给大堂小姐办入住手续,小姐接过证件一看,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对不起,先生,我们这里是不具备接待台胞资质,请您到别处去看看吧。”
听了这翻话,李先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高兴不起来。怎么办?张立俊和李先生双目相对,无计可施。也许李先生看出他也累了,就说:“先生,你为我们找房走了那么多路,太辛苦了,请你早点回家休息吧!我们再想法找一找。”
“没事,你们没找到房,我回家也不会安心的。”他说:“其实我对台湾也有着特殊的情感,我的亲人也在台湾。”说着,他立即给台联和有关方面打电话,请他们一起想想办法,有关部门提供了好几家宾馆线索,但通过电话后都说客满了。眼看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张立俊和李先生满脸愁云,一筹莫展,这时老先生提出要去苏州昆山的一位朋友处找房,哎,昆山虽然离上海近,但是路毕竟很无。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候,他的脑海里忽然想起了自己小儿子的家的房子,是三室两厅和两卫生的住房,其中有一间房间空着,如果李先生同意,就安排他们住在小儿子家里。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先生夫妇,他们一听都乐得点头同意。于是,他马上用手机与小儿子联系,儿子满口答应。于是张立俊就叫了一辆出租车,很快把李先生夫妇送到小儿家中。李先生看了看房,夫妇俩的脸上笑得像盛开的菊花。
李先生问他的小儿子:“小张先生,房钱多少?”小儿子大手一挥,说:“咱两岸是亲人,咋能谈得上钱呢?你们就住在这里吧,我们不收你的钱”!
这时的李先生显特别激动,他走上前紧紧地握着张立俊和他小儿子的手说:“谢谢你啦!大陆人与台湾人真是一家亲,你们热情好客的故事我要带回台湾去!”就这样,李先生夫妇在他小儿子家快快乐乐地又住了三天。三天中,张立俊待他们像亲人一样,两位老人就像是住在家中一模一样地适意。当他们完整地看完世博会所有场馆时才高高兴兴地离开上海。回台湾的时候,李先生紧紧拥抱着张立俊说:“欢迎你们来台湾旅游!欢迎你们来台湾我家作客!
飞机还没有飞时,张立俊就收到了李先生发來-条短信:“两岸同是中国人,同是炎黄子孙。这次参观上海世博会,感谢你们一家对我们热情照顾,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张立俊不仅写两岸一家亲题材的作品,而且还以自己的行动见证,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让我们看看张立俊的日记吧!“追梦是一个伴随着惊喜与失意的过程的集合体,需要追梦人有一份好的心境和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心境好,挫折也可以变成轻描淡写;心境差,再小的失意也会成为致命打击。我们来到世界上,处在社会中,都会不由自主的成为各式各样的追梦人,追逐着五彩缤纷大大小小的梦。但愿每一个梦都能带来快乐,少一些忧愁”。他就是这样的追梦实践者!
两岸本是一家亲,爱国就是好朋友
人生是一段旅程,如果曾被蒙着看不到沿途的风景并不遗憾,只要心中有一个灿烂的梦,追梦人本身就是一道绚丽的景致。一旦云开日出,沿途的障碍也终将被清除和驱赶,在绚丽的阳光下会带来新的收获和新的希望,展示一道靓丽的风景。
人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这话一点不假。张立俊先生与台湾的陈先生成为好朋友,就是靠的这个〝缘〞字搭的桥。张立俊自从加入台联后,接触台湾人的机会较多,宣传对台政策的机会也就多。特别是在与台胞接触、讲话时,他时时、事事、处处坚持〝九二〞共识,广交朋友,受到台胞一致好评。
二年前,家住台湾的妹妹和妹夫随团来大陆旅游。妹出生台湾,虽然同父异母,但悠悠亲情使他们有着讲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由于他们在上海停留时间比较短,就又显得更是难舍难分,随妹妹同团的陈先生见了,就为他们出了个好主意:“我看这样吧,要不就随他们一起和我们去外地旅游,这样你们兄妹之间就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了”。陈先生的建议,立即得到张立俊妹妹英子和妹夫的赞同,导游也十分支持。
于是他们就成了台湾旅游团的成员。陈先生是台湾一名商人,年龄比他略大些。因为有缘,两个人讲话就显得十分投机,没几天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但也有不如意的一面,就是常从他嘴里听到那句:“我们台湾人”这句口头禅的 。这话使他听起来觉得很别扭,台湾大陆两岸同是中国,两岸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他和谐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先生:“陈先生,炎黄血脉割不断,你就说我们是中国人吧!”陈先生听了点点头说:“你说得对,两岸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
当旅游团在大陆的整个行程即将结束时,陈先生忽然递给他一张名片,热情地邀请他:“有机会一定来台湾,一定要到我家做客”。张立俊微笑着接受了他的邀请。
2011年,当张立俊第二次去台湾时, 刚到妹妹家, 妹妹就告诉他: “哥哥,今天陈先生听说你来台湾,他非常高兴,再三关照我,叫我们一起去他家做客。”接着,妹妹又立即拨通了陈先生家的电话,陈先生与张立俊愉快地通话,他告诉他:“是张先生吗?我最近因腿摔伤,不能前来接,很抱歉,明天你们无论如何来我家”还一再关照妹妹英子:“明天陪你哥一起早点来,我在家等你们!”
第二天,张立俊与老伴在妹妹夫妇陪同下,来到了陈先生家。陈先生见了张立俊,猛地一把将他紧紧地楼在怀里,激动得连讲话声都微微颤抖:“我们又见面啦,可把我想死啦”!在欢迎的家庭宴上,陈先生兴奋地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因为我们两岸的中国人聚在一起不容易,靠的就是一个‘缘’字,张先生的来到,真是个大喜事啊!圆了我们两岸好友再见面的梦”!
听了陈先生这番话,张立俊心里不禁“咯登”一下,“我们都是中国人”这话出自陈先生口中,成了他的口头禅,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那一刻,当年陈先生大陆行的情景又出现在他的眼前,“我们都是中国人”这句发自陈先生内心的肺腑之言,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啊!这也许就是两岸中国人的骄傲吧!〞真是“两岸本是一家亲,血浓于水割不断!”张立俊思绪翻卷,热泪盈眶。
当我们采访走出张立俊家时,己经是万家灯火,握着他的手,我忽然又想到他的另一篇日记:在人生的旅程中,失败与成功总是并存、快乐与痛苦总会伴着我们,可我们依然无悔过去有过的阵痛,在追梦的旅途中,当我们回首自己走过路的时候,痛苦和快乐都值得我们回忆,潸然泪下以后,追梦的脚步仍然前行不止,因为我们的梦从来都是在坚韧不拔中成功的,会永驻在我们心里……
是的。实现梦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过程即为追梦。梦就如同人的灵魂,人的骨架。没有梦的人就没有灵魂,如同行尸走肉。生活乏味无趣,得过且过,永远都与空虚无聊为伴,空度一生。张立俊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的美梦,我们衷心地祝他健康长寿,在余生之年继续为两岸交流和统一作出更大的贡献!未来永远属于追梦的人!
2013年11月13日初稿2013年11月17日晨修改
-全文完-
▷ 进入沁香一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