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绍兴铁骨

发表于-2013年11月14日 下午5:25评论-6条

9月16日,天高云淡,碧空如洗。前几日,去“乌镇”,去“溪口”,都是参加了旅游团,很是疲惫,还不能尽兴,去绍兴便决定来个悠闲自由游。晨曦中,匆匆赶往杭州东站,登上高铁列车,飞也似的奔向了鲁迅故乡水城绍兴----

读小学时,便很喜欢鲁迅先生了,清瘦刚毅的脸儿,唇上一绺浓密的大胡子,双目如炬,铁骨铮铮。毛主[xi]说老先生是“民族的脊梁”,觉得先生是一位倔强可爱的小老头。一直到高中,他的文章“药”、“故乡”、“祥林嫂”、“阿o正传”、“痛打落水狗”等等,伴随着我们成长。青年时,对鲁迅的喜欢和敬仰到了痴迷的程度,凡是老先生的书籍,千方百计也要收藏起来。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一定要去老先生的故里绍兴一次,去那“百草园”雪地里捉一次鸟儿,划乌篷船去乡下看一次社戏,咸享酒店吃上几粒茴香豆-----

前几年在北京小住期间,专门到东城双塔胡同寻找过鲁迅的故居,也曾在西城阜成门内大街鲁迅博物馆流连了半日,在那“一棵是枣树,一棵还是枣树”下驻足,依稀记得在这小四合院内,正房后面中间接出了一间屋来,鲁迅戏侃是“老虎尾巴”。去年深秋,在厦门时,匆匆赶到厦门大学校门看鲁迅的笔迹。在上海也曾寻找过鲁迅的故居,却意外寻得了宋庆龄主[xi]的旧居,遗憾没有去虹口公园鲁迅墓前吊唁瞻仰。

读郁达夫《回忆鲁迅》的散文,说鲁迅先生“对他出身地的绍兴,也似乎没有什么依依不舍的怀恋”。“而绝没有回去过绍兴一次”。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也说过:“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周家兄弟似对故乡有着难言之隐,很是费解。到绍兴鲁迅故里一看,仿佛有点恍然大悟了。鲁迅祖居好大一片深宅大院,宅后还有一“百草园”, “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如此殷实的祖业败落了,睹物思情,隐隐作痛,不堪回首也在情理之中了。

徘徊在先生故居,走进江南特色的厨房,欲见识一下“豆腐西施”顺手牵羊拿走的那“狗气杀”物件,没寻得见。穿过雕花门,见到了“百草园”,不大的一个小园子,几畦叫不出名字来的蔬菜,一口枯井,也不认得“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比先生笔下的园子荒凉多了。走出故居,街对面有条小河,河中停泊着几只小小的乌篷船,河对面便是“三味书屋”了。老先生回忆:“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眼前的景色竟和鲁迅描绘的一摸一样,只是那学堂后面先生儿时“捉苍蝇喂蚂蚁”的花园,实在是小的可怜,几株竹子倒也青翠----

绍兴还是那位吟唱“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奇女子秋瑾的故乡。在古轩亭街口,见一硕大的红色牌坊,牌坊对面的街中央立一纪念塔,书“秋瑾殉难地”,塔后面路旁,青松翠柏簇拥着秋瑾烈士的塑像,蓝天映衬,奇女子背手从容站立,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扬眉剑出鞘”。教育家蔡元培校长故居坐落在“书圣故里”,门上一联“世间楷模,学界泰斗”,是毛主[xi]的手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祖居也在绍兴,问路多人寻到时,却大门紧闭,旁有一牌坊,书“学士坊”,不知和总理有何关联?无意间见到了“青藤书屋”,不知是大画家徐渭的故居,竟越门而过,扬长而去。

有人说:“江南之秀,秀在苏杭,江南之奇,奇在浙皖”。然而在绍兴却见到这样一句口号,叫“小绍兴,大江南”。绍兴南依会稽山,城区平坦,河道纵横,水巷交错,家家河埠,户户枕河。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下江南不到绍兴来,就体会不到水乡恬静的美,就见不到那远山、村舍、绿树、田畴、行舟、渔歌的独特风光,就领略不到江南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意境-----

当你清晨走进那石板小巷,漫步幽绿河边时,沿河的民居斑驳陈旧,檐下挂着红灯笼,老人在门前点燃烧水的炉子,冒出一丝淡淡的白烟来,女人在河边淘米洗菜。傍河人家从容和悠闲的生活,令人羡慕。回眸一望,那“八字桥”横卧河上,桥身挂满了绿绿的藤蔓,古朴的令人不忍踏过。这桥凝聚着智慧,叫“古代立交桥”。小心翼翼拾阶登到桥上,俯望桥下,一只乌篷船划了出来,眼前一亮,船头端坐一位撑着油纸伞楚楚可人的清馨佳人,难道是那“雨巷”中款款走来的丁香姑娘,又邂逅在这沧桑的古桥下----

绍兴“百桥千街水纵横”, 短短半日,便见到咸宁桥、题扇桥、广宁桥、姐妹桥、大云桥、张马桥等等诸多桥来。桥儿姿态万千,或轻盈,或凝重、或如月,或似门。或典雅,或陈旧,更有老柳、绿草依偎、桥亭、桥碑相伴,桥儿倒影于水中,洞桥相映,楚楚动人,别有风情。宿处门前有一座“斜桥”,仔细观望,怎么也看不出这古桥斜在何处?在那演绎爱情悲剧的沈园旁,见到了“春波桥”, 想起了陆游那首“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来,望着“断云石”,一阵阵酸楚悄悄涌了上来----

绍兴城中有几座小山,虽不雄奇,但也郁郁葱葱,为水巷古城平添了一种磅礴的气势。靠城北的那座叫“蕺山”,大书法家王羲之老宅便在“蕺山”脚下,早已改为寺庙,叫“戒珠讲寺”。买票进庙,细细观看,几个僧人闲聊,那里还寻得见一丝“书圣”生活迹象。庙前有一水塘,水黑如墨,破壁上书“墨池”二字,四周残屋败瓦,透着岁月的沧桑。绕过庙去,便可登阶进山了。

蕺山山中生长着“蕺草”,紫茎,叶青,苦苦的,传说越王勾践为报仇雪耻,常到这里采食蕺草以自励,故名蕺山。细细寻找,也没辨认出来。山坳里,树叶遮隐下见一牌坊,书“学径”二字,走过牌坊,石阶便陡峭起来,路边有一亭子,有一联“蕺里书声出院墙”,下联记不得了。出亭子抬头望去,林中隐约翘角飞檐,近前见小楼古朴,庭院幽静,便是“蕺山书院”了。秋瑾女士的知己和同志徐锡麟在此教过书,历史学家范文澜、“乡土作家” 许钦文都在这里就读过,山间还有一“状元长廊”,记载着绍兴的众多佼佼者,难怪蕺山学院的围墙上书着四个大字,“浙学渊源”。透着自豪傲气,好像天下没了学问似的---- 

山间松青树翠,多羊肠小道,野趣自然,沿着山梁攀行,突然见山顶耸立一座淡红的塔儿,镶嵌在蓝天中,身披夕阳余晖,巍峨壮观。塔叫“文笔塔”,仰望细看,确有几分像只笔,塔下还有一座小塔相伴,不知何意?从小山东侧迤逦下山,遇一摩崖石刻,是唐代真迹,已盖石屋保护起来。山脚下一竹篱笆农舍,几畦蔬菜,一小池塘,残荷仍绿,田园风光,秀丽迷人。

水乡绍兴辗转两日,有点眷恋和感慨。清晨,又遇一巍巍古塔,叫“大善塔”。公元504年建立,是绍兴最古老的建筑了。塔身野草从生。绿树环护,朝霞映塔,倒影于清澈的水中,透着秀气。古塔旁,是一组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古老与时尚相伴,沧桑与现代相随,一幅和谐的画面。愿古老的绍兴在发展中更美丽,更多彩,千万莫大拆大建,保护好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桥,别丢弃了那份从容和恬静悠闲的生活才好------

2013/11/14于石龙古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铁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宇丹精华:曲径幽通
☆ 编辑点评 ☆
宇丹点评:

绍兴之游,让这座古老的水乡的魅力在笔下仿佛山水画般一览无余。细心揣摩鲁迅先生的生平,也会发现他虽人并不在意故乡的多少,可是这一个故乡却能够最真实的表现出他的性情与感觉,秀丽的山水景色让人难以忘怀,尤为喜欢这份文字带来的恬静悠闲的感觉。

文章评论共[6]个
曲径幽通-评论

欣赏朋友佳作,祝冬日幸福安康!(:012)(:012)at:2013年11月14日 下午6:11

铁骨-回复谢谢曲径编辑的鼓励和关注,祝好! at:2013年11月15日 早上9:36

绍庆-评论

早上来欣赏美文,祝(:012)(:012)(:012)at:2013年11月15日 清晨7:48

铁骨-回复老朋友好! at:2013年11月15日 中午2:17

文清-评论

喜欢看老朋友的游记和写景文章,厚重的文字,总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想。问好老朋友,祝冬安!at:2013年11月15日 下午6:17

铁骨-回复老朋友夸奖了,那有那么好呀,有点进步也是文清编辑的鼓励的结果,老朋友才是老师呢! at:2013年11月16日 早上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