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笔者在赵县王家郭一所农家院里,发现了刻石于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十月,保存完好的辛亥烈士王虎臣墓志铭碑刻。该碑刻在民间早有传闻,但始终没有人见到过真容。王虎臣墓志铭碑刻的发现,弥补了烈士家族史以及地方志的不足。
王虎臣烈士墓志铭为大青石制作,分志盖和志铭上下两块,纵67公分、横66公分,厚19.5公分。志盖上刻“烈士王虎臣先生墓志铭”九个篆书大字,单字约10cmx13cm。墓志铭为37行,满行36字,共计1350字。墓志铭由其好友会稽人曾厚章撰文,蒲圻张海若书丹,五台徐一清篆盖。墓志铭记有:“今之茫茫神州,经诸烈士喋血缔造,思扬国徽于大地者,忧羌无朕兆,是君名不朽,而君志固未酬焉。哀哉!”。表达了撰文者对烈士义举的钦佩对其壮志未酬的叹息!
我和研究碑刻的赵振和先生来到王家郭村时,保存墓志铭碑刻的王保军外出炸馃子去,农闲时节,王保军以此为生,他是王虎臣烈士的曾孙,这么多年,墓志铭碑刻就埋在他家的影壁后。知道我们要来,王保军特意安排他的叔叔王育茂老人接待我们。王育茂老人今年66岁,系有着36年教龄的退休教师。“辛亥革命先驱王虎臣,是我三爷爷。他弟兄四个,大爷爷王国祯,是前清秀才;二爷爷王国藩,农民;三爷爷王虎臣;我爷爷王殿霖排行四,曾留学日本。三爷爷的故事和传说在这一带流传很多,《赵县志》上就有他的记载。”在洒满阳光的农家院里,王育茂老人手里拿着一册嘉庆庚申年间的王氏家谱,面对刚刚挖出的 “王虎臣烈士墓志铭”碑刻,开始向我们讲起王虎臣先生的故事。
王虎臣(1881年——1911年),字元震,河北省赵县王家郭村人。家庭贫寒,但自幼聪明好学。7岁读四书,“读书目十行下”;11岁毕五经;12岁应本郡童子试,名列前茅;15岁从师习武,“学拳术,刀剑创伤头颅,技亦愈进”; 17岁入郡庠; 22岁赴京都入东文学社。1911年武昌起义后,王虎臣策反清军,领导的革命军收丰镇、攻大同,在得胜口遭遇清军,因敌众我寡,王虎臣被俘杀害,时年31岁。王虎臣短暂的一生历经坎坷,他忧国忧民,转战南北,为推翻清帝,建立民国,洒尽一腔热血。
“天下英雄惟使君”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毕业于保定高等师范学堂速成班,由督学胡日舫先生推举他去井陉县任教。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回乡应聘赵州中学堂监督,亲自拟定了赵州高等小学、初级师范、劝学所和巡警传习所的章程,不到三个月,赵州城内学生达740人,期间开办乡村小学堂70余所,办学成绩斐然。
1907年,王虎臣应聘到北京崇实中学任监学,此时,他目睹社会的黑暗腐败,深感不推翻清政府,改变一州一县的政治是不可能的。经同盟会会员陈幼云介绍,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不久,他为准备武装起义,掌握军事力量,转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任教。他广泛团结学员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期间,王虎臣又受立宪派影响,幻想清政府某些人能革新政治,曾与韩缄古、梁式堂等倡办直隶咨议局筹备处,1908年,又捐资设立保定士绅会议厅。1911年,他筹集银元两千,聚集奇才异能拳师30余人,在北平前门外打磨厂胡同万福店创办国民讲武社,为革命积蓄力量。是年4月5日,北平《国风日报》以“天下英雄惟使君”为题,对此事予以报道:“……都中有组织国民讲武社一节,兹闻有王君虎臣情愿毁家破产,捐洋数千两,发起此事,……我中华二十一省人民当闻风而兴起也,予日望之。”不久,王虎臣又组织陆军学堂二千余名学生密谋袭击北平武库,因机密泄露,起事失败。
举义旗首战告捷
王虎臣在军校任教达四年之久,结交了不少军官,还有一些在军警界任职。他想用劝导和游说的办法,来运动军警反正起义。1911年9月,武昌起义爆发前,王虎臣先生由北京来到丰镇(今山西大同市北)联络同盟会会员及革命党人,策反清军、收编土匪及地方武装,准备反清事宜。他会同《国风日报》的吴友石和刘任秋、张家口的张雨亭和李甲臣、大同的李官亭、山东的陈鸣候,到张家口运动该地的官军反正,末成。21日,又与同盟会会员、好友李官亭去天镇,运动驻该地的第四骑马队反正,又未成。王虎臣并未灰心,24日,到城外归绥的兴和亭,运动第三旗巡防马队管带官王体才,王投诚反正,改巡防马队为民军。后来到隆盛庄,该庄巡警第一区区官邓汉臣是同盟会会员,与王虎臣系好友。王虎臣到后,邓即起义,加入民军。当时即以此庄为民军集合点。为了扩充民军,王虎臣与李官亭在陶林厅一带,运动蒙回土匪中明大意的加入民军。收编了张壮原等十几股土匪扩充民军,声威大震。
队伍壮大之后,王虎臣等人首先收复了丰镇城。在丰镇,王虎臣还在曾厚章寓所议事,打算联系石家庄吴陆贞部,呈犄角之势,东进北京。为攻取大同,王虎臣等决定先游说丰镇县官章同赞成革命。告知章同民军已来到城外劝他反正。章同惧于民军的力量,心想:城内只有巡警,难以抵御民军的进攻。便心生—计:一面答应反正,一面暗中备文派人送信给大同方面毅军。王虎臣以为丰镇“光复”了,便令部分民军留驻丰镇,自己回隆盛庄,集合其余民军,欲取大同。
隆盛庄在丰镇东北,相距百里。王虎臣等离开丰镇后,章同立即命令一贯仇视革命的巡官马金龙作好迎击民军的准备。此时,已经反正的巡防马队管带官王体才突然叛变,与章同联合起来消灭民军。
王虎臣哪里知道这些,带领民军从隆盛庄出发至丰镇,要进丰镇城。章同即请王体才率领马队,令马金龙率领巡警,出城摆开阵势,竖起大清旗,不许民军进城。双方就要开火,在开火前,民军方面有些首领认为王体才曾由王虎臣运动反正,一定要王虎臣—人立刻前往交涉退敌。另一些民军首领,尤其是李官亭,则认为这样做危险至极,力劝勿前往。王虎臣对王体才不讲信义,反复无常,十分气愤,决定在开火前去当面责问,令王带官军退出战场。他挺身独往,将生死置之度外。但王体才不露面,官军不退。民军方面的首领们不等王虎臣回来,就—齐向官军进攻,官军因人数过少,大败。在开火时,王虎臣找到—地暂避飞弹,所以在官军败走后,得与民军—起进了丰镇,丰镇光复了。民军进城后,王体才逃跑了,马金龙被擒,章同逃至辘轳把巷田寡妇的棺材内隐藏,未被捕获。
民军入城,火烧章同住宅,释放囚犯,开仓放粮。义军纪律严明,群众秩序井然。
血洒得胜口
丰镇光复后,民军决定南下大同,与太原革命军会合。留少数民军驻扎丰镇。10月27日晨,民军大部队离开丰镇南下。王虎臣带三名随从到得胜口巡查,与从大同开来的毅军200余人遭遇,经过3小时激战,王虎臣等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惨遭杀害,时年31岁。战斗中王虎臣“矫捷勇健于武术者所人仅见。”
王虎臣被害后,遗体被大雪覆盖。民国成立,才由其友人李官亭等将尸骸送往太原,备棺收敛,后由阎锡山派人护送灵柩至其家乡赵县王家郭村。王虎臣生前对战国名将廉颇十分崇拜,曾写道:“虎赵人也,世居廉将军之墓旁。行年三十有一,奔走燕郊,作口舌生涯,无一技之长可自豪者。待到正丘首,实羞廉君墓。”
民国元年(1912年)5月19日,《中华民国报》等媒体曾报道了追悼王烈士之盛会。民国6年(1917年),山西督军阎锡山为王虎臣申请,由国民政府执政段祺瑞签署命令,陆军总部追认王虎臣为烈士,发给其遗属5年的抚恤金,并追赠王虎臣为陆军少将。1919年10月,王虎臣归葬于廉颇将军墓之西、赵县王家郭村南祖茔。
对王虎臣烈士的事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向王育茂老人老人询问有关王虎臣烈士坟墓的一些情况,王育茂老人回忆说:“我三爷爷的墓地在邻村杨家郭村,当年松柏成林,如今只剩一堆很小的封土了。记得1968年的时候,有人向大队反映,说王虎臣烈士的坟墓处的耕地,无法耕种,封盖墓穴的红石板经常坏犁铧,要求把坟墓往下落。家里人给在北京工作的王光汉伯伯联系,说明情况。通情达理的伯伯回话说,人死如灯灭,什么也不讲究了,坟墓影响老乡们耕种,可以动坟。那年,三爷爷的坟往下落的时候,我也参加了。墓穴为砖砌的,上盖红石板。黑色的棺木上写着‘王虎臣烈士灵柩’几个大字,覆盖的那面国民党党旗还很鲜艳。落坟时,我们只是将棺盖掉了个头。打开棺木时候,棺材里只见到了三爷爷的头颅,用两根木条卡着。这与当年护送灵柩的人说法一致,也就是说三爷爷身首异处,尸骸不全了。传说,当年从山西往老家送灵柩和墓志铭碑刻的过程中累死了好几批骡子。”
写完这篇文章,我贴到我的博客空间里,旋即被新浪博客编辑推荐至新浪草根名博首页,博友清闲若水浏览了该文后,饱含深情赋诗一首“自古燕赵多义士,辛亥英烈有虎臣。追随中山无反顾,洒血铸成忠烈魂。”就以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纪念和缅怀辛亥志士为国家进步、民族独立所作出的流血牺牲吧!
-全文完-
▷ 进入声宏紫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