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学校不大,师生加起来百十号人,门卫自然少不得。
想当年,学校鼎盛时期,学生千余人,校门口开了一家小店,店主乃职工家属,经营学生吃用的小百货,兼顾着看守校门,但校门只是周末上锁,其余的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时敞开着,方便了那些觅食的鸡狗和进出的外人,也自由了师生。前些年,农民的腰包里开始鼓胀起来,纷纷把孩子从公校撤出来送进了县城学校和私校,农村学校渐渐萧条下去。校长倒不担心,公校公办,一百学生上报五百学生拨经费,三十四十学生也上报四百五百。学校人数少了,开资少了,上拨的经费不少,加上富余教师承包出去,那可是不小的进项。校长高兴,老师乐得个清闲自在。大门口开店的可不乐意。学生乃店主的衣食父母。父母没了,哪来衣食?店主怏怏地撤离学校。从此,校园里觅食的鸡狗少了,校门口麻雀却多了。
家道败落,大门上的灯笼可不能灭。学校人气不旺,校门绝对不能冷落。校长开会研究,学校必须设门卫,把持大门的开关大权,杜绝闲杂人员进出,窥视学校衰败惨象。反复酙酌,最后请了年逾七旬的张老头入主门卫室,司开关校门之职。
门卫张老头张师傅,有渊源有故事。学校走下坡路时,张师傅的儿子把学校的食堂承包下来了。那时学校还有近五百学生,食堂管理不善,连年赚帐不大,让校长寝食不安,遂起承包出去的念头,很快被消息灵通的张师傅的儿子捕获。几经筹谋,张师傅儿子轻松拿下学校食堂的经营权。食堂人多事多,自然少不了值得信任的管理人员,而张师傅的儿子还有别的买卖要做,无法脱身。身为人父,年轻时闯荡过南北的张师傅,自然要进食堂行使监管大权。卖菜的亲家母有女儿撑腰,哪里把张师傅放在眼里,称米的女婿听舅子的,对张师傅的话阳奉阴违,炒菜做饭的领他儿子的工资,当然只看他儿子的脸色。张师傅何许人?不慌不忙,不温不燥,静观其变。一个月后,卖菜的与炒菜的,称米的与做饭的,你说我徇私,我说你多占,我干多了你干少了,吵吵闹闹一团糟。张师傅儿子站在食堂里,一肚子怒火把脸烧得通红,喘着粗气不知冲谁发作。他能怒谁?这边是岳母,那边是姐夫,做饭的炒菜的都是沾亲带故,而且是食堂的骨干,谁都不好得罪。张师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机会来了!
知父莫如子。儿子看到父亲站在身旁,一言不发,知道父亲有话要说。儿子看着父亲说,爸,你看如何办?张师傅就等这句话。张师傅干咳了一声,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说开了。张师傅的话句句切中肯綮,说得大家一愣一愣的。一个个刚才还像好斗的公鸡趾高气扬,这会儿像蔫了的菠菜耷拉着脑袋不言语了。没想到老东西这么厉害,工友们在心里喟叹道。姜还是老的辣!张师傅的威信一下子树了起来。
过去了就过去了,往后大家就听我爸的吧,张师傅的儿子板着脸说,大家没有意见吧?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往后谁对就听谁的,行不行?张师傅似笑非笑地说完,环视了大家一眼。
从此,张师傅全面掌管食堂里大小事宜。
从此,工友们对张师傅恭敬有加。
张师傅管理食堂,丁是丁卯是卯,各人做个人的事,职责分明。宽严有度,恩威并施。一个月后,食堂的进账比上个月多出了二千多元。这可是纯利。功劳是张师傅的,但进出的钱被儿子控制得死死的,一个子都不从张师傅手中经过。这分明是不信任我这个爹,张师傅心里报怨,在外人面前还是心平气和。我们有时跟张师傅说,你怎么不掌管食堂里的经济?他总是笑着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食堂里的赚钱再多,也是儿子的,一个月辛苦下来一丁点好处也不给,张师傅心里不是滋味。怎么办?明要,儿子不是养了你吗,说不过去呀;不要,于心不甘,况且人老了头晕脑热腰酸胳膊痛哪样不用钱,总不能事事张口,这些年虽说有些积蓄,日子还长的呢。张师傅决定要点工资,多少无所谓。至于怎样个要法,难不倒他。
星期一早饭后,儿子买了菜送到到学校,临走时到父亲房间里招呼一声。张师傅拿出本子一五一十向儿子汇报完账目,说,下礼拜我要到何家幼儿园去看门扫地,吃他们的六百元一个月,你看去得啵?
不行,七十了,还到外面去干什么?要钱我给你。儿子生气了,嗡声嗡气地说。
我赚点零用钱,省得向你们要,张师傅说。
你一个月要多少零用钱?
杂七杂八的,我和你妈要用好几百呢。
我每月给你三百,怎么样?帮我把食堂看好,以后再给多点。
你不给钱,我也会看好你的食堂。
儿子从钱包里抽出三张鲜艳的老人头递给张师傅,张师傅犹豫了片刻后接了过来,随手塞进口袋。儿子递完钱,铁青着脸离开了。张师傅听到儿子的车子引擎响了,才把刚才塞进去的钱掏出来,一张一张的看了一遍,凑近鼻子闻了闻老人头散发出来的芳香,然后整齐地叠折好,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又摸了摸口袋,放心地走出房间向食堂走去。
张师傅对食堂更尽心了。有空没空都泡在食堂,看似帮忙,实际上让食堂里的人感受到脑后有双眼睛盯着自己。谁还会偷懒磨工夫,谁还敢打歪算盘起幺蛾子?用料方面,能省则省,可用葱的绝不用大蒜。儿子瞅着老爸忙碌的身影,心想一月三佰元,值。
满打满算,张师傅儿子承包了三年,赚了不少,可学生却减到50几个。学校随时有关门的可能。这一年秋季开学,张师傅儿子载着厨具走了,门口的店主也另谋财路,走了。校长英明决策,请张师傅看守校门,每月也300。张师傅合计合计,300 不多,一年近四千也不少啦,反正呆在家里是个闲,几分地菜园也耽误不了。
张师傅留了下来,成了我们的同事。从此,学校的大门成了张师傅的宠儿。那些觅食的鸡狗进出不再方便了,那些染着红黄发髻穿着露肚脐眼的混混想进校门,磨破嘴皮也白搭。学生没有请假条而想溜出去,没门;确有要事,没有条子也给他们方便。听到老师的摩托车响,或者小车的汽笛,张师傅立即丢掉手头上的活计,急速跑向大门开锁开门,面含微笑迎送老师进出学校,让我们这些卑微的生命受到了少有的尊重。
张师傅家住学校附近的黄岗村,童年读了好几年的私塾,本可以借舅父的势力读书取士谋个小功名,无奈全国解放,让他的光宗耀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年后,某南下干部看好他肚子里的墨水、处事机灵与高大俊朗,想带在身边好好栽培。终因父母爱子情切,不肯割舍而错过了一次绝好的人生机遇。如果当年张师傅跟着那南下干部去了,今天对他的称谓定是什么长,不过也早退下来享受天伦之乐去了,但无论怎么着也不会来看校门。历史容不得假设,人生不能重来。后来应征支边,跟着建设兵团到了内蒙,管了一个偌大的团部菜场。按说油水不少,张师傅就地取材送了不少的人情,自己没占多少实惠,颇有千金散尽的豪爽。在那里娶了一个玉雪玲珑的广东籍女子,生了二儿一女,丰衣足食,生活美满。在那里,曾与一花容月貌的苏州女子有过一场隐秘的风花雪月。多少个夜阑人静,张师傅常常枯坐窗下,回首往昔,沉醉于那段甜蜜的岁月。60年代,中俄边境张弓拔箭,双方陈兵百万,张师傅所在兵团就地解散,是年,他拖家带口,被遣返家乡种田。命运的作弄,让他回到了起点。文革时期,一亲戚在省城某部门任职,可以买到些计划物资。张傅帮村里人买了不少的紧俏物资,便宜别人占去,自己赚到些好名声。后到山区贩运木材,没把握好发财的机会,空忙活了一阵。每每讲述这段传奇经历的时候,生不逢时、命运不济的缺憾与悲怆常常流溢于他那干瘦黝黑的脸上和低缓沉郁的语调里,我们喟叹不已。
张师傅深知看好校门是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做了不少。张师傅打一来学校,就买了一个电热水壶,时刻为师生准备开水,热的凉的随便饮用。家里备足各色咸菜带到学校,早饭前摆在门卫室桌上,让老师随便吃。我们盼望秋后的桔子上市,张师傅的内人把新鲜的桔皮切成细丝,用凉开水浸泡一天,拧干水,与腌制好的新鲜红辣椒搅拌,装进罐子,待到学校时再洒些香油。我们喝着稀饭,吃着喷香的金黄的桔子皮,黯淡寡味的日子平添了几缕艳丽的色彩和别样的滋味。这样的咸菜,六七年来从未间断,这份心这份情我们何曾珍惜!
从校门口到行政楼的路面清洁,这些年好像张师傅承包下来了。学校哪个门窗的松动了,张师傅会悄悄带上锤子钉子钉上几个钉子。“学生宿舍东边角上的死角,张师傅你辛苦扫一下”,校长一声吩咐,张师傅二话不说,立即拾掇得干干净净。“厨房里的菜,你去过下称,张师傅”,“周末别忘了锁学生宿舍铁门,张师傅”等鸡零狗碎的事,大多落到张师傅的身上。学生间的纠纷殴斗,很多时候张师傅第一个知道,如处理不了就及时告知学校......如此如此,芝麻大的校园缺了张师傅看来还真的不行。
张师傅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如今静闲下来就扎进报纸里的各色花边新闻和国内外大事,积累了大量的时鲜素材,与同事交谈时顺手拈来,或雅或俗,或荤或素,有着说不尽的话题。门卫室成了老师们课前饭后休憩的好去处。翻翻新近的报纸,与张师傅谈谈人情世故,听听他老人家的奇闻轶事,心中的不快和郁闷,顿时烟消云散。门卫室也是老师牢骚抱怨的发泄地。对学校的不满,对校长的不快,老师们会在门卫室痛痛快快地倾泄,一来让郁抑的心身减负,二来借张师傅透露给领导,避免直面冲突伤了和气。张师傅听到老师们的怨言,往往会以一个中立者的身份及时安慰劝导,在恰当的时机让领导知道该知道的信息,委婉巧妙地点醒领导,一次次的干戈化为了玉帛。你想,这样的门卫,哪个校长不喜欢;这样的长者,哪个老师怨言。
新来的校长本想这个学期辞退张师傅。老人毕竟已经77了,雨雪冰霜的朝暮间,往返途中有个摔倒磕碰,学校如何承担得起?也为学校节约一笔不小的支出(现在600元一月)。但权衡再三,觉着这笔钱省不得,用得着张师傅的地方还多。于是张师傅又留了下来。
张师傅的耳朵大不如前,饭量比以前小了些,比我的大些。张师傅还会干到哪年月,那要看他老人家的腿脚硬朗到哪年月。
下晚自修的铃声响了。张师傅交了班,打着电筒迈出了校门,披着满天的星晖,消失在浓郁的夜色里。
于沙窝小区 9月20日
-全文完-
▷ 进入禅心抚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