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那棵柘树淮安野泉

发表于-2013年10月25日 早上8:36评论-1条

那棵柘树

野泉

坐在电脑前,我又想到那棵柘树。

柘树在上坂街北约一百五十米处的文渠边上。

不久前,因淮安知名书画家陆春桂老80寿辰办画展,我在看了画展后拜谒了上坂街、古“淮阴市碑”后和她相遇。

上坂街,在老淮安核心繁华地段,连通镇淮楼路与东门大街。老街长不足千米,宽不过三米,却因处于古城最中心位置,沟通南北,曾是最主要的城市主干道。原来的山阳县衙和淮安府衙分别处在其东南侧和东北侧,而东侧,则是漕运总督部院。它的周边还有驸马巷、龙窝巷、多子巷和小人堂巷等。“龙窝巷”,相传得名于汉高祖刘邦曾在此打盹酣睡,而驸马巷呢,则是既因明朝出驸马而得名,更因开国总理的出生地而扬名。脚下那或长、或宽、或方、或圆被打磨得光滑锃亮的青石板,似乎要告诉我们,它们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明建筑大盐商王蔚华楼等,青砖小瓦、透空木窗、砖雕石雕……这些古色古香的老民居真是令人震撼于古人的匠心独具啊。楚元王庙,据说是为祀汉高祖刘邦的少弟刘交而建。现在楚元王庙大殿尚在,庙中的两棵大树仍郁郁葱葱。与楚元王庙相隔不远的三贤祠,始建于明,据说是为了祀韩信、赵师旦、徐积三位的。

上坂街北侧,路对面,便是古“淮阴市”碑。

古“淮阴市”碑为纪念韩信受封淮阴侯所立。后因年久蚀损,明代万历年间由都指挥佥事兼镇漕运的王廷器于万历25年(1597)捐资重建,碑正面阴刻“淮阴市”三个大字,两边有碑联,上联书“王孙遗址”,下联为“国士流芳”,北面刻着“汉淮阴侯韩信故里”,两侧有警示联一副,上为“文官下轿”,下为“武官下马”。碑文系当时的淮安府知府——东鲁刘大文题。

古“淮阴市”碑是1987年仿照明代原貌而制,原碑因“文革”毁坏,现存放在勺湖碑园内存展。

当我看了之后正在为自己今天收获颇丰而高兴时,这棵树伴着一块文物保护标志牌进入我的眼帘:柘树。150岁。二级保护古树。淮安市人民政府立;淮安市园林局监制。2002年10月。编号28。看了,我就大吃一惊。我不是因为古城有一棵160多年树龄的树吃惊,古城500年甚至800年树龄的树都有。我的吃惊是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还能孤芳自赏。一棵树干直径三四十厘米,高仅三五米的树一直生长在这儿我竟不知道。此时,我是多么的懊悔。我懊悔自己平时的粗心。我住进这个小城已近二十年了,不要说每个星期从这儿过一次,即便以月计,也来过几十次,竟没看到。懊悔之余,我又为我生活的城市骄傲,借用毛泽东一九五二年踏上殷墟安阳的话说,小城到处都是古啊!

神态庄重、面孔黝黑的老树,其势巍然,其体俊挺,宛若垂柳的枝条缀满一束束卵形小叶,其状却不似垂柳一般柔软潇洒,似乎还带着一点不近人情的憨直。它立在文渠边,大概是因渠边挺立把握平衡的缘故吧,整个身体还略带点儿向西南侧斜,透出的却是勃勃生机。

这棵树,在很久以前,可能就是一个像小柳枝那样的树苗,被一个不知名的人插在文渠边,或者,是什么鸟,将一段柘树根或果核衔至渠边的土缝间,……想不到,一长就长了一百六十年,这不正印证了“无心插柳”那句古语吗?再说,小城也是城。对城市而言,一棵树,能安然无事地立在川流不息的公路旁的文渠边,无疑是一个奇迹。

柘树究竟是什么树?我不知道;问了朋友,回答是同样的。大概是急于了解柘树,我仅拍了几幅照片就忙着回家查考了。

柘树,稀有树种,别名甚多,如奴柘、柘刺、文章树、野荔枝、铁刻针、野梅子、柘桑等,是桑科柘属的一种,有“南檀北柘”之称的名贵,是由灌木经过长期生长后才逐渐形成乔木的。这,从照片即可看出,她除了干上布满苍老外,下面的主干仅两米,然后便拐弯了,可见其生长是多么的艰难。因为其生长极为缓慢的原因,国家规定,凡树龄在50年以上,都予以保护。它的边材是浅黄褐色,心材为浅红褐色,木材纹理细腻清晰,手感温润,独具天然之美。柘木是制弓的良材。北周庾信《春赋》中有“金鞍始被,柘弓新张”诗句。其心材是雕刻制作工艺品和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根皮入药,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淤止痛;木材为黄色染料;叶饲蚕;果食用和酿酒。我国古时桑拓并称,可见它的用途不次于桑。

柘树有故事。《封神演义》中说,商朝末期,商纣王残暴,周武王伐纣的大将哪吒出世,因得罪龙王,遂割肉刻骨还父。这时,哪吒的师傅掐指一算,算出哪吒有难,随即派仙鹤前往搭救。

因昆仑山上生长有柘桑树,树上结着又大又好吃的果子,如同核桃大小,仙鹤馋嘴好吃,看到红彤彤香喷喷的果子直流口水,前去吃了一会柘桑果……

仙鹤因为吃了一会柘桑果耽误了时间,飞到时哪仛已经气绝身亡,晚了一步,仙鹤只好把哪咤的魂魄带了回去。

哪吒的师傅得知仙鹤因吃柘桑果而误事,就把柘桑树的果变为只长花不长果,花就是果,核也种不出了。为了不让柘树绝种,从此改为根生。世祖天尊又使法把柘桑树长出好多好长的刺来,是为了不让仙鹤在树上落脚,彻底打消仙鹤吃柘桑果的念头。

柘树之所以少有人知,除了稀少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与它的名字中的“柘”字生僻不常用。此说并非是为我的无知开脱,更非我的独创,而是出自文学大师朱自清的文字。

朱自清曾游潭柘寺,游了后就写了《潭柘寺?戒坛寺》的文章。他在的文章中说:“真打动我的倒是‘潭柘寺’这个名字。不懂不是?就是不懂的妙。躲懒的人念成‘潭拓寺’,那更莫名其妙了。这怕是中国文法的花样;要是来个欧化,说是‘潭和柘的寺’,那就用不着咬嚼或吟味了。”其实,除了以柘树闻名于史的潭柘寺以外,中国大江南北还有两个城市因柘树而荣:北有河南“柘城”,南有福建“柘荣”。“柘树”原产河南柘城县。柘城历史悠久,文绪绵长,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夏称“株野”,商称“秋地”;至秦乃筑城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乃称“柘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名为“柘城县”。清朝时,柘城县衙进贡朝廷,皇帝赐柘树于岫云寺,后改名为潭柘寺。

柘树之柘,读zhè,不读tuò。

此时,窗外好像传来了柘花的香。柘树虽无语,但它的花香却让我知道,我对这个城市的了解要比它少得多!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厚重的文字成就篇不错的记叙文,
也让读者在文字中了解了许多不知道的故事。
期待朋友的首发文章。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周末愉快!at:2013年10月27日 上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