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头采风访古
星期六,董乡文学编辑部约我和他们一块,到麻大湖里去采风。
吃过早饭,我们驱车来到了弯头村委,村委领导和村里的几位老人,已经在等待着我们,大家握手寒暄后,大家无拘无束,围绕着麻大湖东扯葫芦西扯瓢的扯了起来。
坐地户
一位老人自我介绍说:“我姓封,叫封来福,今年七十八岁,我家就住在老槐树附近,还是麻大湖一带唯一的坐地户。”
大家都不解其意,老封笑了笑说:“提起这,说来话就长了,我听老一辈人说,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和陈友亮在这一带混战多年,这里的老百姓受尽了陈友亮的糟践,都暗地里支持朱元璋。朱元璋战胜了陈友亮称帝,建立了明朝,对这里的老百姓感恩不尽,下旨对这里的老百姓,一个不杀。没想到传令兵却把一个不杀说成了一个不留。
这下麻大湖一带的老百姓可遭了秧,军队来到后不管大人孩子,见人就杀,真是血流成河,麻大湖里的水都变成了红色。后来军队把食物摆放在这里,看到食物少了以后,就再四处寻找,赶尽杀绝,直到摆上食物再也没动,军队这才回去交差。
我们姓封的祖先,紧靠着老槐树,在家里挖了一个地洞,储存了食物,后来食物吃光了,一家人就吃一件破棉袄里的棉絮,直到军队撤了以后,才走出了地洞。后来那位传令兵,由于传达错了命令,被朱元璋凌迟处死,可麻大湖这一带就只剩下我们一户人家,到了洪武二年,人们才陆续从山西的洪洞县,和河北的枣强县迁发到这里。”
我笑着问:“封大爷,迁发来的人和你们坐地户有没有区别。”
老封说:“有,有,迁发来的脚上的小拇指都是两个指甲盖,我们却只有一个指甲盖。”
一位姓贾的老人接着说:“我听说,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除了枣强,和洪洞县不往外地迁发外,其他地方按照人口比例迁发。当时人们也是故土难离,都不愿意离开家乡,所以,纷纷聚集到河北的枣强县和山西的洪洞县。真可谓人满为患。就在这时,朱元璋又下令,只迁发枣强县和洪洞县的,别的地方都不迁发。人们这时才知道上了当,但是皇命难为,也只好认命了。军队在押解迁发的过程中,不断的有人逃跑,后来,军队就把迁发的人群,用绳子把人们的手捆起来,互相连接。有人要拉屎尿尿,就要求押解他们的人把他们的手解开,这就是解手的来历,直到现在,大小便仍叫解手。虽然这样,还是有人趁着解手的机会逃走,朝廷又下令,把所有迁发的人脚上的小拇指的指甲,用刀子划成两半,这样,查找起来也方便,一旦发现就处以极刑,后来再也没有人敢逃走了。直到现在,虽然不知道过了多少代,迁发来的人脚上仍然是两个指甲盖。”
有人问老封说:“你们姓封的人现在脚上都是一个指甲盖么?”
老封笑了笑说:“现在,我们姓封的,有的还是一个指甲盖,也有两个指甲盖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姓封的和外来户不断地通婚,后代有的随父,有的随母,所以也有两个指甲盖得。”
老封滔滔不绝得讲着,大家都在聚精会神的听着,简直入了迷。
老槐树
老封刚讲完,有人问:“你家紧挨着老槐树,你能讲一讲老槐树的故事么?它是什么时候有的。”
老封笑了笑说:“至于什么时候有的老槐树,先辈人也说不清楚,老人们常说‘先有老槐树,后有湾头街’,当时,这里人烟稀少,有一条河直通济南,所以叫通济河,这里的人都比河而居,有的人在河上搭一座木桥,姓什么就叫什么桥,后来就成了村名,比如王桥、傅桥 、逯桥、孟桥,通济河在这里转过一道弯,流向东南,无论是从上游还是从下游,从远处沿河往这里看,看到通济河好像到了头,所以我们村就叫湾头,转弯的地方都是安姓居住,所以叫做安家圈。”
“这就是湾头村名的来历吧?”有人问。
老封说:“可能是吧,在我们村这里,也有一座桥,叫作通济桥,老槐树就在桥头的北侧,从我记事起,老槐树枝繁叶茂,远远望去,树冠就像一条绿色的长龙,浮在空中,龙头在东北,龙尾在西南,盖住了整个通济桥,老槐树下有一个树洞,很大,邻居家 养着几只羊,下雨的时候,就把羊赶在树洞里避雨。”
我问:“听说老槐树很有灵性,是吧?”
一位姓安的老者说:“是很有灵性,传说老槐树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大红媒,所以叫媒仙。俗话说,善有善终,恶有恶报,老槐树也是这样,善恶分明。广饶一位客商,来湾头买芦苇。由于车上装的太高。从老槐树下面经过,把老槐树上的龙尾拉了下来,他回去后大病一场,不久便去世了,这是听他们那里来买芦苇的人说的。如果事情发生后,他来老槐树这里跪拜一下,上上供,祭奠祭奠,也不至于会这样。还有,通济桥桥面离河底有五米多高,经常有人掉到下面,这里面也有老人,有孩子,从没有摔伤过,现在,逢年过节,人们都会在老槐树下烧香磕头,远处的客人也慕名而来,烧香许愿,有的求子,有的求财,有的求平安,有的求婚姻,年轻人结婚时,都会在老槐树上,系上一条红丝带,保佑他们人丁兴旺,白头偕老。”
“老槐树的故事真美呀!”大家听了无不感叹。
对台戏
“我听说过去咱们这里村村都唱戏,对吧?”我换了一个话题问。
老安说:“是的,村村都有戏班子,我们湾头的戏班子在这一带最出名。”
我接着问:“都是唱什么戏?”
老封说:“吕戏,虽说是吕剧发源于现在的吕艺镇,可在过去盛行于我们麻大湖这一带,唱的剧目很多,有《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井台会》等,可多了。”
一位姓贾的老者接着说:“过去,我们村里的戏班子,经常到外地演出,外地的也经常来我们这里演出,互相交流。有一年,从外地来了一个戏班子,要和我们村里戏班子唱对台戏,也就是比赛。远处的人听说后,都赶来看热闹,真是人山人海。晚上,两个戏班子都开始打起了开场锣鼓,都是打的唐僧取经,外地的戏班子打到了取到真经后,便打不下去了,我们村的戏班子,接着往下打,一直打到取经回来,仅这开场锣鼓,就把外地的戏班子比下去了 。当时唱的都是吕戏《疯魔扫秦》,开场后我们村饰演疯和尚的演员,熟练、精彩的武打动作,风趣幽默的表演道白,字正腔圆的唱功,把一个正直、幽默、嫉恶如仇的疯僧表现得活龙活现,还有那饰演秦桧的人,把秦桧的阴险、毒辣,工于心计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最后外地戏班子舞台前,连一个人都没有了,外地的演员们连妆都没扯,都跑到我们村的舞台前看起来。他们输的心服口服,天还没有亮,外地的戏班子便拔锚开船——走了。上了年级的老人经常说起这件事,一谈起这件事,人们都会有一种自豪感,津津乐道。”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消失的节日
讲完了唱对台戏的故事,我问:“河灯节是怎么一回事,你们能讲一讲么?”
一提起河灯节,大家七嘴八舌的讲了起来。
农历七月十五夜,在博兴县一带,过去流传着放河灯的风俗习惯,所以,又叫河灯节。
博兴县历史悠久,远在4000年前已有人烟聚居,周代即为东方大国蒲姑国所在地,春秋时期为博昌邑与乐安邑,战国时期置博昌县、乐安县与千乘县,东汉时为五县地:博昌县、乐安县、千乘县、利县、湿沃县,五代后唐时改博昌县为博兴县至今。
河灯节是博兴县一带的传统节日,其中主要以麻大湖一带最为盛行。
博兴县麻大湖位于鲁西北平原黄河下游,小清河以南,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这里资源丰富、水源丰盈、气候宜人。
关于河灯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明朝初年,博兴县一带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特别是麻大湖区的人们,白天,男人们到麻大湖里捉鱼摸虾,种蒲养藕,妇女在家里除了照料家务以外,还利用湖里的芦苇,蒲草编制一些手工制品,到集市上去卖,生活无比幸福。
有一位瘟神看到人间这样美好,便产生了嫉妒心。有一天,他来到了麻大湖,施展妖法,使麻大湖中的鱼虾全部死亡,湖中的芦苇,蒲草也相继死亡。
瘟神还到处散布瘟疫,使很多人也传染上了瘟疫,郎中也拿瘟疫没有办法,有许多人相继死去。大家只好祈求神灵来保佑这方百姓。
当时,八仙中的荷仙姑,正好从这里路过,看到了人间的灾难,便落下云头,变成一位小姑娘,手持莲花。她问明了情况以后,便找到了瘟神,并和瘟神在麻大湖中展开了一场恶战。湖区的人们都摇旗呐喊,为荷仙姑助威呐喊。
忽然,只见荷仙姑把手中的莲花高高的举起,顿时,莲花光芒四射。瘟神很快的死亡。
人们看到后,全都跪倒在地上磕头。当人们抬起头后,荷仙姑早已不见了踪影。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七月十五。
此后,人们便在麻大湖边,建了一座老君堂,里面有荷仙姑的雕像,她手持莲花,面目慈祥,站在那里,好像在给人们祈福。
从此以后,每逢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人们便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放进麻大湖中,表示对荷仙姑的纪念。后来,此种风俗习惯,便流传到桓台县等地。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人们都会点亮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灯,把它放到麻大湖中。开始,人们利用西瓜皮,莲藕挖空,加以彩绘,上面装饰上荷叶、莲花花瓣,中间插上蜡烛,在农历七月十五的晚上,人们手捧花灯,在点点烛光前,轻轻的把灯放入水中,然后对着花灯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在月光下,一盏盏精美的河灯,映衬着荷花的娇容,就像是画家笔下一幅秀美的水墨画,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当中。
后来,制作花灯的材料也发生了变化,有木质的,铁质的,还有塑料制作的;花灯的样式也千变万化,有船造型、植物造型、动物造型、还有人物造型。放河灯的形式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晚上,人们驾着小舟,拿上花灯,到湖中放灯。放完灯后,一家人对着河灯许下心愿,然后在小舟上小吃。直到半夜才回家。
当前,河灯节已经消失,但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河灯节这一传统节日将重新大放异彩。
-全文完-
▷ 进入绍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