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这句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世界级的游览胜地,众多是游客心中的向往之所。虎丘山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古迹遍布,风景绝佳,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远远就能看到的、耸立于山巅之上的那座千年古塔---云岩寺塔,虽经千年的风霜雨雪的侵蚀,可仍然古朴雄奇,堪与比萨斜塔齐名,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
虎丘,原名海涌山,因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山体基本组成部分是岩石,虎丘山不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山周边的地质形貌很好,气候适宜,山体植被茂密,林相丰富,林木繁盛,成为鸟类争相栖息的乐园,每至秋日,有万千苍鹭绕塔盘旋,蔚为壮观,成为一绝。
虎丘山最引人兴趣的是众多的古迹和不老的传说。云岩寺塔---即虎丘塔是最著名的,一路上就能清晰的看见耸立于山顶的虎丘塔。此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公元601年),初建时是木塔,之后被毁。现存所看到的虎丘塔是在后周乾祐八年重建的。塔系平面八角仿木结构,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木檐都遭到了毁坏。现存的塔身高度是47.5米,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七层砖塔,腰檐、平座、勾栏等全用砖造,外檐斗拱用砖木混合结构,重达6000多吨。虽经多次整修,塔身虽是斑驳陆离,满目疮痍,是历经千年沧桑的象征。至于它的倾斜,现塔顶轴心向北偏东倾斜约2.34米,因塔基岩在山斜坡上,当时填土厚薄不一,因而塔未建成已向东北方倾斜,近来已经过灌浆加固,部分塔身进行了修缮,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这是一个奇迹。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原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而剑池是吴王阖闾墓葬,这已是无可疑问的了,历史上曾多次在剑池下发现即“墓道入口”。
双井桥位于虎丘剑池上方,建于南宋,为单孔拱桥,桥面由块大青石板铺就,高悬剑池上方十数米处,桥上有两个并列的圆孔,故名“双井桥”,向下望去可见清澈的池水,可以用吊桶向下提水,站在桥面,俯首看到碧水映出两边的崖壁和移动的游人。是虎丘著名的历史景观,游人必到之处。
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水可以汲饮。曾被唐代李秀卿品为“天下第五泉”。取名剑池,是据说还因吴王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 “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剑池水曾经抽干过,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后来又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在池北最狭处,有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种种迹象表明,剑池为吴王墓葬之所不再成谜,至于墓内葬品到底有多少传说不一,历代以来,到此寻宝者众多,就连帝王也乐于此,最终都无一所获,宝藏之谜有待后人来揭晓了。
当进入“别有洞天”的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一股清凉之气迎面而来,炎炎的夏日顿感凉气逼人。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恰似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在烈炎的夏日也会觉得凉飕飕的。俯首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桥上的游客来来往往,尽情的赏景游玩,于奇险处方可见奇胜。临水的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而下,直垂水面。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个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试剑石在登山坡道石阶的东侧,有一块从中间裂开的大石块,旁边的一块石碣上刻着北宋吕升卿书的“试剑石”三字,另一块石碣上刻有元代顾瑛的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流断。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相传是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严令有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要求他们在百日内铸造出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剑。干将夫妇来到苏州日夜不停的冶炼,百日已近,仍未炼出纯青的宝剑当即,紧要关头,莫邪跳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终于铸成了干将、莫邪一对雌雄宝剑。干将按期来到了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给了吴王。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大石一劈为二,就是现在看到的这块巨石。而事实上,这块剑试石是典型的火山喷发后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一条裂缝,酷似刀削剑劈而已。
千人石是一块天然的大石坪,平坦如砥,高下如削,周边绿树成荫,花草漫布。关于千人石的传说,其一是: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内埋葬了三千宝剑和珍宝,夫差为了保守秘密,在石上杀害了上千名筑墓工匠,血流成河,染成红色,故称为“千人石”。而事实上这块石头呈暗红色,是因为硫纹岩中含有大量铁质的缘故。
其二是:晋代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满腹经纶,悟性极高,但是他超前的观点未能被当时的寺庙住持所接纳,他只能在法堂之外讲经,巨石上却有千多人列坐听讲,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石名即由此而来。旁边有一块圆卵形大石块,形状象一个大枕头。即是高僧竺道生,倚此石看经,困了就用这块石头当作枕头休息。因此,人们称这块石头叫“枕石”。刚开始时,生公在这里讲经说法,嫌听众太少,又聚石为徒。生公讲经讲到妙处,天花乱坠,白莲盛开,顽石点头,元代顾瑛有诗:“生公聚白石,尘拂天花坠;可怜尘中人,不解点头意。”讲台附近有白莲池,池中央有顽石一方,池南岸有一座石经幢。这座石经幢是仿照陀罗尼经幢建造的,由须弥座、石柱、盘盖等部分组成,俗称“八棱碑”。都与"生公讲经,顽石点头"的典故有关。
再往上走过二山门,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可以看到路的西侧有一块圆卵形的石碣,刻有北宋吕升卿所书的“憨憨泉”。 现在石碣前有一眼古井,平时用铁盖盖住,古井四周是用花岗石砌成的栏杆,即是憨憨泉。相传梁代的僧人憨憨法师,他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他耳朵灵、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经过时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俯在地上似乎听到地下有流水之声,就思忖着下面是否会有泉水。于是他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们见他瞎折腾,就笑他傻,并戏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法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凉,他的双眼又重见了光明。这个时候,憨憨法师发现那个戏言的农夫果然是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这叫做“青蛙嬉水”。虽然流传的是民间故事不可信,但这眼古井,确是憨憨法师所凿是有古书记载的。
虎丘山的周边古迹众多,每一处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引起游人的兴趣与好奇,探寻其历史的变迁。陆羽井的甘甜可口,被评为“天下第三泉”。冷香阁是品茶观景的最佳场所,在阁前植梅三百多株,每逢仲春,红苞绿萼,疏影暗香。东、西、南三面环以廊相通,高爽幽静,别有一番景致。
断梁殿,是寺庙的二山门,这座殿门的正梁不是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中间有明显的拼缝接,所以称为“断梁殿”,亦称“双梁殿”。此殿建于元代。所谓断梁,便是说有一根梁是断的。据说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下令修建虎丘庙门,由于时间紧迫,准备上梁的时候,才发现原先准备作为大梁的大木料已经被作为顶梁锯成了两截。一时无法另外寻找到木料,老木匠赛鲁班得到艺人的指点,用此巧构做成现在所看到的。断梁殿正梁上,朝南悬挂着“大吴胜壤”的巨幅匾额。朝北则悬挂“含真藏古”的匾额,则是梁漱溟的手笔。
孙武亭所说的是孙武经伍子胥引见来到吴国,以兵法十三篇觐见吴王阖闾,受命训练兵法,整顿军纪,严明纪律,执行军法,带出了一队勇敢善战的士兵的故事,成语“三令五申”就是出自此典故。
二仙亭的传说是吕洞宾和陈抟下棋的地方,亭内有吕洞宾和陈抟两位仙人的石刻画像。石柱上刻有副对联是:“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阜再留踪。”另一副对联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这二副对联是讲他们二人,吕洞宾曾经在岳阳楼舞鹤,今天又在虎丘上留踪。陈抟似睡非睡,醒非醒,樵夫在山上等了很长时间。陈抟睁开眼一看,把樵夫当成了梦中人物。樵夫反复说明原委,才知“原非梦”。原是道教中流传的故事。
虎丘还是江南有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虎丘的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东晋司徒王珣和司空王珉兄弟,在虎丘营造馆舍作为别墅。咸和二年舍宅为东西两寺,以剑池为界,之后两寺合二为一。唐代因避唐太祖讳,改虎丘为武丘,寺庙称为武丘寺。北宋时又改称云岩禅寺。五代时期,虎丘云岩寺始建佛塔,于北宋建隆二年竣工。寺庙几经兴废,于清康熙年间重建,改名为“虎阜禅寺”。陈代张正见、江整二人咏虎丘诗有“远看银台竦,洞塔耀山庄。”和“宝塔据高垄,经台镇岭头。”的诗句。颜真卿也有“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春。”的诗,足见寺庙在当时的影响。北宋至道年间苏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由律宗改奉禅宗。自此之后,之后历代虎丘都是佛教圣地和游览胜地。
虎丘山下溪流映带,碧波潺缓,林木苍郁,苍鹭盘旋,远远望去恍若海上仙岛,四季游人络绎不绝。明代李流芳把它归纳为“虎丘有九宜”,就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游览虎丘,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有其独特的山林风味,成为吴中第一名山、吴中第一名胜当名至实归。
站在虎丘山巅之上,远眺四周,不由不心生感慨。斜塔的雄奇,剑池的神秘,每一处古迹的传说故事都似乎曾经发生在眼前。向南望去可见苏州古城全貌,七里山塘河蜿蜒至古城的阊门,悠悠河水同样记述着历史的印迹。下山离去时站在海涌桥上,河水围绕在山体的周边。仔细察看此桥是一座用花岗石材料建成的仿古式石拱桥,是在1956年凿通虎丘环山河时所建,桥的石栏杆上雕刻有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十二只,很有地方特色。回首向山上望去,反而是山藏寺里。古人曾用诗来形容这个特点:“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平生只见山里寺,今日来看寺里山。”“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叫锁寺门。”真是别有情趣。虎丘是古老苏州的历史象征,经此游历后当无憾于此生矣。
-全文完-
▷ 进入真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