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再探古村新叶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2013年10月11日 清晨7:03评论-1条

我和新叶有缘,源自三年前的那一次征文式主题采风。话说征文以“新叶”这个小古村落为由头,用县级市的体量,面向全省的舞文弄墨爱好者发出诚挚邀请,将“借势出海”、“借力生辉”的巧劲演绎得淋漓尽致,其气势恢宏而磅礴。许是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定律有些不放心,又或者是对“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前置性预防,主办方向临近的县市作协“广撒英雄帖”,诚邀有心之人到有心之地写有心之文参有心之赛。作为友好兄弟县市,我们县作协欣欣然接受邀请,在深秋的某一周末,组织了十余人前往新叶采风喝酒作文,而我就在其中。于是,我就有了和新叶的初次接触。可能是成建制参观,又或者是官方式接待,总之一路行去,感觉甚好:西山祠堂的厚重浑朴,文昌阁抟云塔的巧夺天工,有序堂双美堂的悠远宁静,都在导游娓娓动听的叙述中鲜活灵动起来,而作陪协会领导不失时机的点缀补充,更因了其立足点的高远和规划性的前瞻而显得妥帖与适切,具有了寻常导游所没有的宽广视域、深邃内蕴、幽默机智。

记得当时我也算得“文思泉涌”,以“和新叶的一次邂逅”为题,洋洋洒洒三五千字,极言了新叶的古朴、大气之美。虽不免有些“参赛应景为文,栽花留香颂扬”的世俗和功利,但整体上仍然遵循了“来自现实,高于现实”的原则,特别是顺应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写得是行云流水,几乎没有半点的勉强。及至后来翻出此文,还往往有些感悟和感动,并总是一厢情愿地要和女人分享这种感悟与感动。只是女人自恃系统学过外国文学,骄傲于凭借英汉词典勉强读得懂英语文章的三脚猫功夫,往往在我一开口言及“新叶”,便深沉地问我其和《新约》、《旧约》的逻辑关系,然后故作高深地背诵几段相关的英文,搞得我很是无趣。当然,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这篇文字除了自我感动外,的确没有打动其他人——这可以从当年的征文结果窥一端倪,此文名落孙山、一无所获。女人倒是有些幸灾乐祸地总结曰:“热x贴冷xx,最是没有风骨。”为此,我不敢妄言女人所言为虚,可新叶的“发思古之幽情,展绚丽之未来”的内在特质,也的确是一种客观真实、客观存在啊。于是,我便估摸着在合适的某个时段,带着女人和儿子,一起前往新叶,以“事实胜于雄辩”的方式,纠正女人“不屑一顾”的认知偏差。

今年的中秋小长假,由于其秋高气爽天气的姗姗来迟但终于光临,以及和国庆长假之间“羞羞答答”、“欲说还羞”的粘连关系,成为人们到周边短途去调整身心感悟大自然的好时段。那么,择其一日,到新叶去吧。我们三人如是安排。

毕竟和成群结队、呼朋引伴不同,作为无车一族的我们,在交通工具上就费了些周折。女人先前做了些功课,用手机上网搜检出乘车的起点站。说来也略略有些奇怪,饶是知名度如许之高,但自发前往新叶的散客,却不能在城区的几个汽车站乘车,而要通过公交车的七拐八绕,几经周折,才能在城郊结合部的二级车站找到始发点。话说我们提拎若干大包小包,兴冲冲前往,但见“新叶”的指示牌下,孤零零空荡荡,和周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狐疑之下,我们咨询了一旁的小店,店主一边嗑瓜子一边告诉我们“稍安勿躁”。果不其然,才10分钟,就见一辆中巴淡定从容地驶入指示牌下。及至我们上车,车主很和蔼地笑曰“半个小时后才发车”。于是,我们又往售票处去了解购票、寄存等相关事宜,工作人员礼貌地阐述了两点:一是车上有售票员,随走随买;二是候车厅“寄存处”已然“无可奈何花落去”成为老黄历“名存实亡”,不再承接相关业务。但又话锋一转,提示我们“要是认为车站附近的小店仅仅是小店,那就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因此,我们顺利地在小店进行了廉价的寄存。

车既行,一路疾驰,窗外风景倒也无限妩媚,让我们沉醉其间。不料迷迷瞪瞪近四十分钟后,车却一拐,进入了“颠簸时代”。中巴左扭扭右摆摆、上震震下跳跳,兼具黄沙灰尘无数,直教人疑心进入“荒漠地带”。“这就是你极力推荐的美好记忆?”眼见女人似笑非笑的诘问,我一时无语。“这个,不破不立嘛,道路建设总有一个转型适应的过程。”我嗫嚅道。好在话音未落,道路两旁层层叠叠的莲荷便扑面而来:红色的只管艳艳着,恣意汪洋,无拘无束;白色的却是另一种风情,羞羞答答,迎风含笑;更值得称道的是,两者并行不悖,互为映衬,倾情演绎“秋意莲荷”的曼妙风姿。女人的心理素质和变脸术一样,极巧极妙,瞬间换了表情,一边用手机抓拍,一边连连惊叹,直说“美哉”。

此后不久,车即抵达终点站——新叶。随着极大多数本地人下车后,我们才发现,作为探访古村的散客,我们三人是多么的滑稽:适逢临近午饭时分,周边农户家中饭菜香味四溢,才一出溜功夫,本地人就各奔各家,只把茫然留给了我们。由于没有向导,我们竟然连古村的入口处也找寻不到,自然不知何往。及至咨询了一旁小店的店主,才知已然过头小半站,需回走三五百米。

如是周折,我们终于看到了“新叶村”三个古色古香、满含文化气息的大字,一旁矗立着古村游览示意图。走在宽阔的水泥路上,左边是一片仿古建筑,白墙黑瓦,简约而不简单,引人遐思;右边多是原生态的作物,实用的稻禾、番薯、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赏鉴的苗木花草,相得益彰,教人不由自主勾起“田园情思”。这时候,三年前的景象一下子清晰起来。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向儿子进行一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之类的“劳动光荣”、“节约可贵”教育。只是儿子兴致不高,并没有将《熊出没》中的光头强“勤劳伐木”和熊大熊二“尽心护木”等诸种优良品质与鲜活的农耕现实联系起来的意思,许是仍然在回味“圣斗士”等游戏的滋味。于是,我也就不再啰嗦叨扰,只管顺着大道一直前行。

“奇怪,怎么没有售票处呢?我网上查询过了,直接购票68元,网上预购50元。”女人很天真地问了我一句,“我怎么感觉拎了礼物找不到主子呢。”还别说,行入古村落近10分钟,竟然真的没有摸到售票处的门道,而三年前,明明是才几分钟就拿到票子了啊!“哦,可能在左手边的西山祠堂吧,那有接待中心。”我指着最新的游览示意图,很肯定地说。见我如此确定,女人便信任地和儿子一起,跟我往西山祠堂走去。但见祠堂正面的几个大字写得是龙飞凤舞,两旁的摆布更是古朴幽雅,让人心生景仰之情。只是祠堂槛中有门,门内有门,在直面可见的门壁两侧,门紧闭,未有开启之象。至于售票云云,更是无从问起了。“怎么回事?莫非工作人员吃饭去了?”我们三人探头探脑地观望了片刻之后,只能无奈地奔下一个点——文昌阁、抟云塔而去了。

“一阁一塔”的知名度素来很高,在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电视台的宣传片中也经常得见。因此,我们怀着向往之情前往参观。只是阁塔的排布格局开放而并列,在四通八达的情状下我们也不知该从何处进入。附近倒有一中年女子,穿着打扮甚是齐整规范,还貌似挂有胸牌,朝我们张望了半晌。只是我们一时也吃不准她的来路,何况她并没有上前来搭话,因此我们就昂昂然地从其身边走过,先行略过文昌阁,而转往抟云塔。其间,在一侧的田里,连片的作物映入眼帘,叶翠绿花粉白带绒毛,因见所未见,女人很是好奇。“这个花,倒也不多见。”我蓦然想起三年前晒在附近水泥地上的也是这种花,于是就恍然大悟:“棉花啊!”女人很是增长了见识,乐呵呵地很是乱拍了一通照片了事。很快,我们就到了抟云塔前,和许多可以直接拾级而上的塔不同,它在各个塔层间都搭建了木板,只是提供了理论上的攀登可能。我们观瞻了片刻,复回溯至文昌阁。虽然一样的“冷冷清清”,但和先前的“西山祠堂”不同,这里的参观毫无阻碍,“私塾学堂”、“农具展示”等一览无余。就在我藉此对儿子进行“笃学”、“勤劳”的情境式教学时,先前的那中年女子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向我们招呼道:“欢迎欢迎!先检下票!”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地显得有些尴尬,女人更是很不满意地瞪了我一眼。于是,我连忙解释说:“找不到售票窗口,不知道哪儿买票啊?真不好意思!”她笑笑说:“没有关系的,村里四个景点都可以买票,大人68元一张,小孩子半票34元一张。从哪儿开始游玩,就在哪儿买票,然后就通含了其他三个景点。刚刚看你们像游客,我又不好意思问。”等我们买了票,她就开始介绍这“一塔一阁”的来龙去脉与发展历史,讲解的线索、轮廓比较清晰,可见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点:一是讲解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醒悟过来似的说了声“你们先稍等下”,然后飞一般地奔向生活用房,约莫2、3分钟后才重新开始介绍,顺带解释说“刚刚烧了稀饭,怕烧焦,所以去控制了下火候”;二是在讲到雕梁画栋等古文物如何得以避免文革“破四旧”的戕害时,绘声绘色地讲了一段“泥巴护宝”的故事,即用泥巴糊在这些木雕刻之上,不让红卫兵发现破坏,等到改革开放后再去除泥巴,恢复其原来面目,其情节固然有所曲折,但这样的版本在好多地方都有听闻,也不知是谁“克隆山寨”谁,又或者群众的原创型智慧根本就是“不谋而合”的。

从“一塔一阁”往下一参观点“有序堂”,要先走上二三百米的小路,待经过牌楼后,便走入了民居区。但见小溪流从中穿越而过,一如的清澈,一如的潺潺,和袅袅炊烟构成了谐美的景致。似乎应该顺着青石板,循溪流而上,否则会迷路,我把约略记得的要点和女人说了说,不料她却很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说了句“狗尾续貂”。原来,在曲曲折折的拐角处,都放着一块“有序堂由此进”的木制标牌。直白如斯,何须复杂?我无语。不过,由于日晒雨淋,标牌已然褪色,倒教人想起周星驰出演的无厘头电影《鹿鼎记》来,里面引多隆入吴三桂密室破其谋反之局的,就是类似的“天地会由此进”牌子。且说我们到得有序堂后,检票的中年女子完成既定程序后,便着重于关照其女儿的作业以及电饭锅里的饭,任我们自言自语、自由行走,不施加任何解说的干扰。其后的“双美堂”,亦然。

返程时,恰逢小长假结束,更是让我们感知了“摩肩接踵”、“汗流浃背”。于是,儿子得出结论:除了累和挤,不知道玩什么?

还是要集中赏玩啊!我和女人形成了共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非常好的篇游记,
让读者在文字中游览了自然风光。
期待朋友的首发文章。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又是一年落叶黄,一层秋雨一层凉,天凉别忘添衣裳!at:2013年10月11日 中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