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往往不像电影中那么好玩。
十字街头,打抱不平的拳师,被一帮混混约出来单练。结果是这位武林高手刚摆好架势,街头的混混,突然从背后偷袭,闷了他一板砖,扭头就跑。
讲到辩论,虽说“理越辩越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国人可是不耐烦于规规矩矩的辩论的,他们的辩理往往靠的不是板正的逻辑,而是狡黠的联想。于是当老实的大学生碰到狡猾的社会人,往往就会出现你虽然明明有理,却仍被“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情形。
当然,归根结底,无论混混们如何无赖,总还是拳师自己功夫不到家。我们学习辩论,不能仅限于“门后头耍拳”,只能做正规的辩论,一到现实中就无能为力。辩论用于现实,就要对种种可能出现的歪理,学会识破和破解。
对具体的问题,你和他辩理,他却诉诸于情绪性的东西。不但让你的辩理落空,而且把你引向歧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试举两例。
文革时期,有人批评某领导同志,说他太急功近利了。该领导马上反唇相驳:“我急的是社会主义之功,近的是社会主义之利。……”
你看,人家批评的是他的方法过于急迫,恐怕行不通。说的有道理呀,欲速则不达嘛!你不是就事论事地去辩理,说根据什么什么规律,我这样子是不算急迫的,就算急迫,考虑什么什么因素,毕竟还是可行的。而是煽情地说你的动机是如何地好。你批评的是他的方法,他却从他的动机上回应你。动机纯正,难道可以保证方法的正确?碰上这样子牛头不对马嘴的,你只能笑自己鸡同鸭讲,还能说什么呢?要说,这还算不错的了,领导总算没有反过来扣你一顶帽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百废待兴,你居然一点不着急,是何居心……
小时候,我和弟弟常有感于父亲不论大事小事,动辄对我们大发雷霆的暴躁脾气,很是苦闷。有一天傍晚,父亲还没回家,母亲在炕头拾掇些针头线脑,我们围在她身边玩耍,也不知道是闲聊着说到哪里了,我忍不住对母亲埋怨起父亲的暴躁脾气,弟弟也在一旁附和着连连称是。母亲脸色都变了,她历数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养育我们的种种不容易,然后说:“你爸爸为了你们,大冷的天,都这么晚了还在地里干活。你们却躲在暖和的房舍里说他不好,你们还有没有良心了。……”。一席话说得我和弟弟都哑口无言了。
此后好几年,每次想起这件事我都会惭愧不已,深觉自己的不该。
日后年岁渐长,仔细思考后,我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提出的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问题,而母亲却大谈他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二者看似关联,细想却根本就是两码事。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当然山高水深,怎么报答都不为过的。问题是,父母有养育之恩,就能证明他们的教育方式一定正确?如果有可能出错,做子女的能不能谈论?
对于这类问题,你可以一语道破,指出其故意搅浑水的本质,但是较高明的办法是用比喻,使他的乱扯昭然若揭。或者把他的似是而非,顺着这条错误的路子,再往前推进一步,把它的错误放大到荒谬的程度,而被突出地表现出来。
-全文完-
▷ 进入玟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