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听朋友讲沂蒙山婚俗沁香一瓣

发表于-2013年10月04日 早上8:49评论-5条

十年前的一个初春,我出差在山东临沂,住在地区的招待所里。那天早晨,太阳刚刚从院子里升起,就听到不远的街上传来震天悦耳的鞭炮声。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怀着一份好奇心,我赶忙穿上衣服去看看热闹。

走到街上,忽觉春意盎然的柳绿处,响起了一阵乐声,马路上停着一队汽车和拖拉机,车头上贴着喜庆的红字,原来是一支迎亲的队伍。没一会,只见一位小伙抱着一个穿着红衣裳的新娘坐上婚车,乐曲就立刻响起来了,鞭炮声声,由一辆东方红拖拉机打头,车头挂着特大红花和中国结,有穿着端庄的年轻人手捧毛主[xi]的画像,浩浩荡荡地在鞭炮声和乐声中徐徐离开……

“这个早晨的婚车队令我感到新奇,怎么结婚会是在早晨进行?要是在南方或上海等地,一般都是在中午或者下午举行的。”正当我感到奇怪时,一位沂蒙山的朋友笑着告诉我:“俺沂蒙山区的婚俗形式可说是丰富多彩的,有早晨的,也有中午或下午的,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于是,朋友为我倒了一杯茶,给我讲起了沂蒙山地区的婚俗,他像熟练的讲解员,话一打开就像是水闸开了门: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沂蒙山区,像中国所有地区一样,青年男女到了攀亲成家年龄的婚前,一般都要经过相亲、定亲、登记、婚礼几个阶段。但沂蒙人的婚俗却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充满着浓郁的乡土风情。

所谓“相亲”,也叫“换手绢”。一般就是通过“媒人”(农村的媒人也叫做“媒婆”) 介绍,让一对年轻人相互认识,然后交往。媒婆一般是受人之托而上门做介绍的。这里有的是男方看中了某村的某姑娘,或者是男方父母见自己的儿子成年了还无对象,就会托媒婆行行好,走亲访友地打听谁家姑娘还没有对象云云,一但有了合适的对象就物色好。等到介绍对象的双方同意了,就约男女双方在某一个地点,或车站、电影院、或者是媒婆家里见见面。如果双方感到满意或一见钟情了,就先换手绢。提起换手绢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看影视剧,情人之间要发展不是都需要留下信物不是吗?就如同白娘子留下了许仙的油纸伞,才得以发展以后的故事一样的。这个换手绢形式就是双方留给对方定情信物。现在通常是男方给女方多少钱买衣服什么的,钱的数目多少不限,表达心意就好。对于很多女方家长来说,当然是多多益善了,起码能代表女儿婆家家境殷实,所以也有了攀比之风。这样换了手绢之后,年轻的一对则就发展为“恋人”的关系。一起逛个街,看个电影什么的,甚至一同出去打工什么的就名正言顺了。

解放以前,由于沂蒙山地区比较穷,家家孩子又多,那时不懂避孕,所以越穷越穷越生孩子,越生孩子越穷的道理。现在很多六十多岁以上的人都是兄弟姊妹五六个,还有八九个的呢!这样不穷等什么呢?很多人因为家里穷,拿不出聘礼。导致很多男孩都娶不到媳妇。有的家庭弟兄四五个,竟然有两三个讨不到老婆。你说家人该有多着急呢?也有的找不到媳妇是因为智力缺陷或者身体残疾的,没有姑娘愿意跟,怎么办呢?不过,还是会有个把个幸运儿,因为父母积德给他们生下个好妹妹。这样的话,他们就把两家的女孩交换,两个女孩互相之间做了姑嫂,这叫做“换亲”。也有的是因为亲戚关系太近,不适合结亲,怎么办呢?他们就再找一家有姑娘的,三家转,你到她家,她到我家,我再到你家,像推磨一样转,这就是“转亲”了。这样虽然解决几方家庭的年轻人婚姻问题,但是却牺牲了一些女孩的幸福。这样经过 “换亲”或“转亲”的婚姻关系。他们结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家族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这样促成的婚姻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所谓“定亲”,就是在双方交换手绢之后,特别挑选一个顺顺当当的吉利日子,比如三六九之类的好日子,举行一个很隆重的定亲仪式。这个定亲仪式很正规且隆重。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女方一般会让自己最亲近的大娘婶婶或者已婚的嫂嫂们领着去男方家收彩礼。一般是选六个人或者八个人,热热闹闹的去男方家里做客。由于当时人们财力不足,双方的父母或亲属约了一起吃顿团圆饭就算是解决了问题,一是让亲戚认识认识,二是男方则要显得隆重大方一些,男方把女方及其家人邀请到男方家,男方家提前准备好彩礼:两身衣服、两双袜子、两双鞋、两块毛巾、两条丝巾、一把干艾秧,谐音“爱”,寓意爱情、恩爱、两个蒸饼、十个或二十个鸡蛋,寓意圆满、四盒或一条香烟、一些糖块寓意甜蜜,还有定亲的礼金,如首饰、衣服、彩礼钱和改口费。如今的改口费显得很重要,一二千以上不等,条件好的人家要出几万。定亲前男女方叫对方母亲为婶子、大娘或阿姨,叫对方父亲为叔,或者大爷。定亲之后双方再见对方父母时,就得正儿八经改口叫爸妈了。提起这个改口啊,对男女青年来说,还真有些难为情呢,特别是女孩叫男方母亲妈时还好叫些,叫男方父亲爸是就更困难了。红扑扑的小脸不知道要多红呢,另外那玲珑的小嘴也开始结巴了。小脸红的那个喜人,如同新媳妇似得。这时候男方父母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他们终于熬上了二十年媳妇做公婆了。

其实,说到底,这个“定亲”就是两个家族之间彼此相互承认了“准儿媳”和“准女婿”。 “定亲”后的事就是去乡镇民政部门“登记”,“登记”后,双方就成为合法“夫妻”了。从民政局手牵手出来的年轻情侣嘴角上的那笑意像灿然的桃花,让见到的人忍不住去祝福她们。但很早以前也有逃避“登记”而直接举行结婚“典礼”的!这一般被称为“事实婚姻”,其实这是违法的、是无效的婚姻。有的人结了婚才去补办登记的也有之。

领了“结婚证”,按理说双方就应成为合法的夫妻了!但是,在一些乡村却不,似乎只有举办了“结婚典礼”才算是真正夫妻,才算真正有了“家”。

在沂蒙山区,结婚男方家叫“娶媳妇”,女方家叫“出门子”。婚礼前一日,男方派人到女家下“催妆”,送红棉袄、红棉裤、“蒙头红子”等,即就是像红楼梦中的红盖头布、环子手饰及“四色礼”。女方将列有送嫁人数、上下轿朝向及时间、“镇物”、忌讳等内容的“婚单子”交来人带回。晚上进行“暖轿”,即男方雇佣的鼓乐手到女家吹奏细乐。深夜女方家长给女儿收拾陪嫁用品,叫“装柜”。第二天新娘坐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时,新郎迎出门外,一对新人踏着红毡(或苇席)缓缓前行。进大门时,燃放鞭炮,奏乐,这在当地称“过门”。随后开始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礼毕入洞房。

结婚有婚礼习俗的,在沂蒙山村里,有好多讲究。过去有习俗规定,对于二婚的不能做迎客女,另外如果是有父母公婆去世未满三年的,也不能用的。铺床有铺床的说法,伯父和小叔铺床,可以生个状元郎等。迎亲进门也有讲究,要有一盆火,象征旺盛。要有花生豆芽,还要有大枣,就叫早生。在双方谈妥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新娘结婚当天发嫁时,娘家宽心面需准备:红色托盘一个,二棵带根的葱,二棵艾,二把宽心面,需出嫁当天家中现擀做。分别用红纸包好,一对龙凤碗,是红碗或双喜碗、二双新的红筷子、两盒火柴、香一把。从前,新娘出嫁时要哭到村外,据说新娘子哭嫁的泪水会给庄稼带来甘露。古代女子一旦出嫁,特别是远嫁他乡,便很少有机会与父母见面,其伤心程度可想而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婚嫁风俗依然浓厚。婚姻的彩礼钱从最初的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后来是万里挑一、万里挑七(谐音“妻”)。直到现在几万,几十万挑一,挑七的都有。关于这里的零头“一”和“七”,可以是一元和七元,也可以根据情况是一十、一百、一千、七千元不等。女方家收到彩礼钱后,需要把“一”和“七”留给男方家。不管挑一还是挑七,一和七都是男方家的了。现在,又开始流行“两万一千八”,就是两家一起发,两家指新郎父母家和新娘父母家;三万一千八,就是三家一起发:三家指新郎父母家、新娘父母家和新郎新娘的新家。至于彩礼钱,结婚时女方一般都会连同自己的闺女一同带回男方家,当然也可以留给新娘的娘家筹办嫁妆用。

如今的彩礼己是有了翻天覆地变化,几乎是年年升值。从七八十年代陪送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发展为现在的金银首饰、名牌家电、摩托车和小轿车等;从过去准备的价值仅几千元的茅草屋,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万、几十万的商品楼房;从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如今的“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从过去的男娶女嫁,到如今的姑娘“娶”小伙也成了新时尚。和睦家庭的提倡,呼唤了千万桩美满、幸福的婚姻。

乡下人还十分注重结婚“典礼”,有的家庭还要查“黄道吉日”。“结婚”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所以很多家庭特别是男孩家需要专门找人看日子,写成文书。然后再捡一个顺便的日子给女方家里送去,这就是俗话说的“送日子”。临近结婚的时候还要“下催装” 就是由婆家给新媳妇送去结婚穿的嫁妆。这一般情况是红色花丝裹布料的棉袄,墨绿或者蓝色的棉裤。棉袄棉裤都套的厚厚实实的。这样取义将来日子过得厚实,同时也希望婆家给予一份厚实的爱。

出嫁前,有一些地方的新娘仍然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就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上头时,一般由新娘的母亲和一送女客进行仪式,每人各持一把新梳子,分别在新娘头上比划三下,说吉利话“一梳金、二梳银、三梳聚宝盆”。 当天上午八时,伴随着庄严的婚礼进行曲,新人携手走进婚礼仪式现场。新人们首先向毛主[xi]雕像三鞠躬,并分别敬拜了主婚人、证婚人、父母等,然后,新郎、新娘庄严地举起右手进行婚誓:如比翼双飞,终身相爱,同心永结,并肩携手进步,共创美好人生等。最后,集体婚礼仪式在新郎、新娘合唱《国歌》或《歌唱祖国》声中结束。 

现在的农村也赶城里人的时髦。新娘出嫁一般也是要穿婚纱,而且越来越高档。但是有些地方的娘家人还是不让新娘一开始就穿婚纱进婆家的,而是穿着衣裤上车,等到夫家行礼之后,再换上婚纱给亲朋敬酒什么的,这样就显得风光风光。在农村,有些地方少数人家嫁姑娘一般还是保留传统,由女方“娘家人”将嫁妆与新娘一并送往新郎家举行婚礼,有的新郎新娘还喜欢在村前大路上携手或并肩走一走,村口的路上还要放一阵鞭炮、贴上“青龙”“白虎”之类的帖子,陪送的日用品上还要贴满“喜”字或“福”字,被角内缝上一些枣子、栗子、花生等和一些“吉祥物”,寓意为“早生贵子”等。

过去在农村结婚,婚床腿下还要垫上些硬币或铜钱,寓意为“有喜有钱”;床上还要铺些麦穰、豆秸、或秫秸等物,有歌谣为证:“铺豆秸,做奶奶,铺麦穰,做新娘,铺秫秸疙瘩,孩子生一窝窝”。人们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待新郎新娘入“洞房”后,同辈们晚上则要去“闹洞房”了。他们或让新郎、新娘点烟、递糖;或让新郎新娘唱歌、咬糖果、嘴唇亲吻;或与新娘打情骂俏。听说有的地方闹得厉害,还把新娘子的第一次给闹去了的也有。当然只是极个别地方和极个别的。

如今的结婚更加热闹,乡下人和城里人都一样了,一般是“新娘”直接穿婚纱坐婚车的,这结婚的队伍和很壮观的,最少也要六辆车派对。不包括拉嫁妆,因为有些嫁妆早就在婚礼前双方选购后入驻新房了。在城里,婚房从买,到装修,到布置家居家具,早就一条龙齐整了,万事俱备,只欠穿上嫁衣当上新郎和新娘了。车队沿途或者再围着城里热闹地转一圈,然后在“新房”前或饭店内与新郎举行结婚典礼。城里的新郎新娘们的婚礼要比农村的豪华一些,他们都会请当地最好的司仪主持婚礼,在楼前搭建红地毯,爱情门,放多少响的礼炮等都有规定。还在楼道口设置简易的喜桌,摆着椅子。

当浩浩荡荡的接亲车子开来楼下时。车门打开,新郎把新娘子搀扶下车,他们手牵手的走上红地毯,而周围早有撒花的小姑娘或者小伙子把他们头上,身上撒满了礼花,金灿灿的,夺目耀眼。众亲友看着一对幸福的神仙般的眷侣幸福的笑着走来,谁会不欢快呢?正在谈婚论嫁的姑娘小伙们会情不自禁的羡慕起来,联想到自己不久也要这样,笑脸比任何人灿烂。接着所有的亲朋和看客会见证接下来的司仪主持的这场别致的属于新郎新娘的最别致唯美的婚礼。司仪会用很标准的普通话简介新郎新娘。一般是新郎如何俊朗,他的职业,才能等等。介绍新娘子则是如何貌美,如何心灵手巧等。然后司仪会分别问他(她)们愿不愿意和对方同甘共苦,患难与同等。他们双方都会清脆的回答“愿意”然后就像电视演的那样,在司仪富有磁性的声音中完成: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喜公喜婆,就是新媳妇的公婆会欢喜的掏红包给新媳妇,乐得合不拢嘴。

过不多久,新郎新娘就要去饭店招呼客人,婚宴开始后,新郎新娘先敬酒给客人。然后还有喜公喜婆也要敬酒招呼宾朋的。还有很多家庭晚上还要宴会宾客的,甚至还有司仪主持婚礼联欢节目。这个比早晨的婚礼更热闹了。还可以观看很多节目呢?可以说沂蒙的婚俗风情万种,饶有趣味。

这些完成之后,新郎迫不及待的把新娘抱上楼,去自己的洞房。有的小伙子住的楼层高,住在四五楼,累的流汗也不舍得放下新娘。听着朋友介绍,我在想,如今山区的结婚已经和大城市里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些司仪已经和电视节目中的内容相同了。

到晚上闹洞房,人们要为新郎新娘点喜烛。点喜烛时,有套话要说道说道。“进屋门,喜盈盈,一对贵人来点灯。伸手点着长明灯,拨灯棒,压灯虎,闺女小子二十五。多了俺不嫌,少了得给俺补。”点燃蜡烛后,还得补一句:“火柴棒,长又长,过年生个状元郎。”洞房内还要给新郎新娘“浇床头”。她们边浇酒边有话说。“浇浇床头,浇浇床腿,两口子一辈子不吵嘴;浇浇门挂,两口子不笑不说话;浇门槛多在家里少在外,浇浇门后,两口子嬉闹,永不厌倦。

如今沂蒙的婚俗随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而今在城市里,如哭嫁的问题,新娘出嫁时带块手帕,只是依照习俗而行。过去新娘出嫁时坐轿子,戴“红盖头”,现在新娘出嫁一般是坐小轿车,戴“面纱”。“盖头”和“面纱”同是一个含意,都是在显示和代表新娘的靓丽青春、贞洁和尊贵。

听完朋友的介绍,我豁然开朗,沂蒙山地区的婚嫁习俗是老辈人一代代传下来的。在现代人看来,那些传统习俗听了觉得如听趣闻一样,因为他们大多已追随时代的脚步被新式婚姻所陶醉,但这些世代沿袭的传统,其实也是一道传统民俗文化的风景线,阅读她不仅仅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历史的记印,可不是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沁香一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精华: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而传承的结婚习俗,却一直延续并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
这一篇文章,详尽的介绍了沂蒙山的婚俗习惯,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文章评论共[5]个
美泉-评论

欣赏朋友乡土气息浓浓的叙事散文,问好!at:2013年10月04日 上午11:04

文清-评论

中国地域之大,不同的民俗,让我们感觉到了民族文化的精深。问好朋友!at:2013年10月04日 中午12:03

沁香一瓣-评论

谢谢文青美评。问好!at:2013年10月04日 中午1:57

沁香一瓣-评论

谢谢美泉的美按和点评。问好!at:2013年10月04日 中午1:58

真是老季-评论

一方水土,一方风俗,长见识了!问好!at:2013年10月05日 清晨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