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翰墨接地气 文化铸村魂耳关音

发表于-2013年10月03日 上午10:46评论-0条

翰墨接地气 文化铸村魂

一周之前,朗公庙镇大泉村村委会主任史世江同志特意给我打来电话,说是“十?一”前夕村里准备举办一次书画活动,托我邀几位书画界的朋友前去捧场。在我的印象中,史世江说话丁是丁,卯是卯,办事非常靠谱,所以此事绝对不可推脱。

九月三十日一大早,除刘森堂、李国堂二位重量级的人物因为临时有重要安排而遗憾缺席之外,苏茂智、崔前进、杨京豫、赵金源、吴建斌等知名书画家都按照事前约定赶到了集合地点。

大泉村,中国豫北地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行政区划归属新乡县朗公庙镇。全村十六个姓氏,三百四十多户农家,老老少少一千五百多口人,几乎完全依靠耕种不足两千亩土地为生。村里既没有特别发达的工副业,也没有出过高官达贵,更没有显富人家;然而,这个小乡村却歌舞升平,随处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书香文化气息。

村北头的大路旁,耸立着一方标志性路边石。路边石正面雕刻的“大泉村”村名,就是世江托我请新乡市书法家协会主[xi]周云峰先生题写的;路边石的背面雕刻着一首《大泉村赋》,村赋文字记载:“牧野古鄘,故堤为朋;河洼水盛,大泉定名。明朝初成,迁民洪洞;荆姓首至,建村营生。赵李张荆,史杨高丁;刘陈郭曹,王买梁宋。十六宗姓,同辱共荣;团结互助,其乐融融。旱船舞动,怀梆妙声;和谐盛世,人睿政通。”远远望去,蔚为壮观。从这篇村赋可以得知,该村历史上曾以民间“怀梆武旱船”而远近闻名,现已被正式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走进村中,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大门两侧悬挂的两条标语格外醒目。一条写着:“崇文敬业,共圆和谐中国梦”;另一条写着:“亦书亦画,共建当代新农村”。入得室内,大厅中央也悬挂着两条标语,一条写着:“丹青写‘国韵’,翰墨彰‘文华’”; 另一条写着:“书画通天,龙马精神,迎国庆”。如今,在一个并不十分富裕的普通小乡村能够营造出如此盎然向上的文化氛围来,亦属凤毛麟角,难能可贵了。放眼四周,大厅内不仅挂满了书画作品,而且先期赶到的书画名人已经开始挥毫泼墨了。

我与史世江同志相识于两年多之前,那时他刚就任村委会主任。两年多来,我已是第三次光顾大泉村了。第一次是陪同媒体记者前来观看大泉村的“怀梆武旱船”表演;第二次是应邀前来参加大泉村文化中心成立的挂牌仪式;这次是陪同书画家前来助兴。三次活动不仅均与文化有关,而且一次比一次印象深刻。受此影响,我忽然心血来潮,想到两句条幅内容,特嘱书法大家为大泉村留下墨宝。一句是:“翰墨接地气 文化铸村魂”,由崔前进用传统隶书所写;另一句是:“文明大泉,薪火相传”,由苏茂智用传统大篆所写。作为祝福语送给大泉村,其用意不言而喻。

2013年10月3日追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文化,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传承,
这种传承,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