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由鄱阳湖文学“陶渊明杯”散文大赛组委会、鄱阳湖文学杂志社共同发起的,全国首届鄱阳湖文学“陶渊明杯”散文大赛,终于可以缓缓地拉上帷幕了。
本次散文大赛活动,组委会自2012年12月1日发出赛事的征稿通知起,至2013年的6月30日截稿时止,在短短的7个月的时间里,一共收到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各级作家,文学作者们的来稿3286件。其中不乏年逾古稀的老作家,文学路上的追梦者,还有尚在大中专院校就读的莘莘学子,更为令人可喜的是,在来稿的群体中,有一些尚在小学就读的孩子们,他们凭着对文学的深切热爱,对文字的美好憧憬、崇敬与膜拜,对鄱阳湖文化的探究与探索,对鄱阳湖文学的鞭策与惜爱,对陶渊明的景仰有加,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赛事中来,是鄱阳湖以及鄱阳湖文学的一大幸事,是鄱阳湖文学杂志社值得引以为豪的一件大事、好事,在这里,我仅代表本次大赛组委会,鄱阳湖文学杂志社的全体同仁,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
通过三个月来,几次三番的激烈角逐与竞争,在各位评审老师的辛勤劳动下,终于在2013年的举国同庆前夕,在广大的文学作者企盼眼神的热切关注下,本次大赛最终入闱的60篇获奖作品,终于闪亮地走到了前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以一种平静的姿态被公示出来了,出来接受广大作者、读者的监督与举报。
回眸整个陶赛的全过程,我们要衷心感恩文字的厚爱。因为文字,因为对文学的喜爱,让身处天南地北的我们,大家都走到一起来了,走到了鄱阳湖文学这么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这是我们鄱阳湖文学团队的荣幸,是鄱阳湖文学向前发展的一个机遇,是鼓励我们奋发努力,扬帆前进的源动力。
纵观整个大赛的参评全过程,我欣喜地发现,较之于三年前的那次鄱阳湖文学散文大赛有了以下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亮点。
首先,是各级各类的作家朋友们参与进来的力度明显加大了,有20%以上的参与者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朋友,70%以上的作者为省、市级的作协会员,其余为业余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和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的教授,老师和学生们。作者面的覆盖范围之广,是我们所始料未及的。
其次,是参赛作者之间的年龄差异很大。年龄最大的与最小的两者之间,既然整整差了将近满满一甲子的时光,能不令人咂舌么?换句话来说,能不令我们举办方感到无比的振奋么?
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丁竹鸣老师,就是一位年逾古稀,依然坚定地跋涉在文学的追梦路上的一位十分令人敬佩的老作家,他也是在这次散文大赛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参赛作者、获奖作者。在此,我向他致以特别的祝贺和祝福,祝福他身康体健,笔顺文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锦绣文章和丰富的精神食粮。
还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院校、初、高级中学的学生们,也踊跃地参加到了本次大赛的行列,例如,云南师范大学的龙莎莎、河北沧洲师范学院的齐钰、江西师范大学的张群同学;新疆库尔勒第三高中的张玉杰、河北衡水第二中学的藏琪、山东定陶第一中学的贾耀和马超同学等人,这些人的积极参与,让我们大家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犹在,还没有切底地被边缘化,还是有希望的。
深圳市的一位年仅13岁的伍琳同学,她给大赛投来了一篇名为《会飞的“母亲”》的文章参赛,尽管她在这次专业与非专业作家成群,强手如林,与高手过招的角力中,没有能够获得奖项,但是,她对文学的追求,献身文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她积极参与大赛的行动本身,就足以证明,她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的文学之火在燃烧,文学路上的未来之光在闪耀。
因此,我在想啊,搞这样的一个文学赛事活动,哪怕就是在苦点与累点,那又算什么呢?应该是很值得的。因为赛事的本身,是有着广泛的、积极的社会意义的。我们应该明白,要传承文化,并不仅仅只是文学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它的肩上还承担着一份启迪愚昧,彰显世界,开启智慧的责任!
回眸陶赛一路走来的全过程,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大家都要感恩于心中的每一个文字,因为每一个文字,都是值得令人敬畏的。我们要感恩文字,是她,让天南地北四面八方、素不相识的人们,全都共同走到了一起,走进了鄱阳湖,走到了鄱阳湖文学的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演绎以自己,展示自己。让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融会贯通,产生出更加多元的文化效应,营造出一个更加强大的文化磁场与气场,这是全体大赛参与者的骄傲,更是我们鄱阳湖文学的自豪。我们有理由相信,鄱阳湖文学的未来,一定是会更加美好的。
我祝愿:文学的星星之火永远不会息灭,文学的灿烂之光,文学的理想之灯,永远会在我们的前方照亮!
-全文完-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