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人都讲壮话,因为绝大多数是壮族人,我也是。我家乡盛产一种水果,壮话发音近似“勒您”(“您”的第四调)。这种果树既有栽培的,也有野生的,有的村屯漫山遍野都是。栽培的一般是在房屋边、菜园旁,因土质肥沃,果树长得高大,果子结的多而大个;野生的一般长在山坡上、道路边,因土质贫瘠,果树长得较矮而多分枝,果子结得少而小个。不论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它们的味道都是又香又甜的。这种果子没有酸的,最多也只是不甜而已。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问老师,这种果的汉语名称是什么?老师说是“番桃”;我上大学后,在去宜州北牙镇搞“社教”的时候,我听到当地人称其为“鸡屎果”;我结婚之后,听在“农科院”工作的妻子说,它的科学名称叫“番石榴”。
如今我们南方超市里摆卖的番石榴,果子大的惊人,能有一两斤重,那是经过科学培育或基因改造过的。
虽然那种人工改良过的果子更加可口,但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童年时代,我老家屯子里的那棵番石榴。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那棵番石榴是奇特的;因为那棵番石榴曾经给我的童年带来很多的快乐。只可惜那棵番石榴十几年前就枯死了。它先是被一种寄植物缠死了半边,后被杂树和野藤全部复盖,得不到一点阳光,“窒息”而死去。
昨夜我又梦见那棵番石榴。今早在吃早餐的时候,我问妻子,能不能用基因的办法将那棵树复活呢?她说,那是不行的。
那棵番石榴是很奇特的,它一年四季不断地开花,不断地结果,不断地成熟。它开花结果的周期是不同的:夏天周期短,冬天周期长,春秋则介于两者之间。一年四季,不论你哪一天去,总能找到一两个将熟能食的果子。你若是碰上好运气,你还能找到一个熟透了的、金黄色的、清香奇异的果子,可以说,那只果子是专等你来摘的,呵呵。记得在我的童年时代里,我也有过两三次那样的好运气。
童年时代,屯里的那些老人还在世,他们都曾说过,那棵树叫“您虽归”(壮语音,译成汉语则是“四季番石榴”的意思,)别的乡村都没有,唯独我们屯有那么一棵的。那时我奶奶还在世,她说那棵“您虽归”,是以前唱山歌出了名的“娅禄婆”种的。娅禄婆在解放前就已迁居宜州去了,她早就过世了。
我清楚的记得,那棵四季番石榴,它长在屯西头庙山脚下的地角边,它的高度只有五六尺,四面分杈,树冠只有遮阳伞那么大。它的树枝很特别,弯弯曲曲的,像北方的龙爪槐。它的根部总是没有长大,一直只有成人大腿的粗细,这正好方便我和屯中那些小朋友们攀爬玩耍。它的那些小枝上,有正长着的花骨朵,有正开着的花,有刚结的小青果,有正在长大的果子,还有成熟的果子,天天都是这样的情况。
成熟的果子,最大的也只有乒乓球那么大。成熟的果子是鹅黄色的,与它叶子的颜色十分相近,让人不易发现它。它整棵树上每天才有几个将熟未熟的果子,熟了的又与叶子颜色相混而不易被发现,这使得我和小朋友们,每天都爬上树去搜寻,甚至一天要爬几次的,我们急切要找到成熟的果子。我们一帮小朋友,成天爬上爬下的,弄得树干沾满了我们的汗水,十分的光滑。好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汗水只有盐份,没什么油水,否则树干将会像上了油漆一样的光亮。
有时候我们一个熟果也找不到,我们就用指甲掐那些将熟的,看哪个软些的就摘来吃了。我们有经验,天气热的日子熟果就多些,天气冷的日子熟果就少,在冬天,果子总是青青的,极难成熟。
在我童年的时代里,在不刮风、不下雨的日子和不寒冷、不酷热的日子,我和小朋友们都喜欢在那棵果树下待着。我们天天在树下仰头观看,希望那棵树上的那十几个青果快些儿成熟。
在我依稀的记忆里,我的童年时光,大多是在那棵树下度过的。十多年前,我老家那个屯子的人家,全都迁到镇里居住了,没有人在那里割草和打柴了。于是,那些乱藤野树就疯长起来,把那棵树整个包裹严密了,它没有摆脱的能力,最终枯死了。
去年春节,我特地走进山里去看看老家那座古老的祖屋,我忘不了去看那棵番石榴。当我走到那个地点的时候,看见那里的野木和杂草,已全方位地占领了所有的空间。我吃力地拨开那些草木,好不容易钻进草木丛中去,我要寻找那棵树。我只看见残存在土里的一点点朽根,根上贴着两片干缩皱瘪的木耳。那时,一种凄凉的感受,慢慢地在心中游荡起来,产生了人世沧桑的伤感。
童年的时光过去了,老年的时光来到了,可是,那棵番石榴的影子却没有消失,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全文完-
▷ 进入霞中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