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的记忆
蒲宇伦
1960年8月,我和10多位校友从泸州专科培训班毕业分配到叙永。我和数学班的温尚义同学分配到一中。担任初一年级两班语文,二班班主任。到1961年秋,逢令去泸州进修(那时许多中学停办教师集中学习)。在一中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一轮春夏秋冬,半个世纪过去了,那年代的人情事景至今还依就记忆犹新。
初识一中
叙永最高学府一中又称省叙中。坐落在永宁河畔,校园宽敞,背后连接农场。从城中去学校要在铁炉滩过渡船,若从东城去学校,要经过流沙岩。校园里有一幢教学楼名沧白楼,一幢名盤谷楼,有一座大礼堂,也是师生的饭堂;还有一幢平房,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全都挤在一起。临河边是一排平房,那就是教师的宿舍。红楼正在修建,师生参加运红砖,木料的义务劳动。校园的土地除了有少数种花草,多数都种蔬菜。有个中心水池,半池绿茵茵的水,养的是供师生食用的小球藻。(饥饿年代不知谁发现小球藻有丰富营养)。第一次走进省中,学校里冷冷清清,正在管花的刘主任看了我的介绍信,叫我回家休息,八月底来学校上班。从校门到校门得穷学生,只有一个简单的行李卷,包儿也是空空的。我给主任提个要求;能否先报到,领或借支一点钱粮好回老家看望亲人。刘主任还是通情达理的,领我去总务处打个条子,预领了人民币29.5元,四川粮票18斤,算是一个月的待遇,一辈子也铭记着这组救命的数字。
教育生涯之始
那时的叙永中学有高中6个班,初中6个班。初中教室在盘谷楼,我的教学任务是初63级两个班的语文,初二班的班主任,我的搭当是教学的温尚义老师。一班班主任是陈益真,还有团总支的黄联荣老师协助,纪律比二班好,说实话,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都没有经验,把调皮学生无发。初中语文教研组只有三个老师,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戴明泉,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邬明高,经验丰富,曾经教过小学,去大学进修过,在教学上常常清教他。
教学上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提出的“五歌,十画,百菜,千题,万字文章”的量化指标。一学期要求学生唱会五首歌,民歌,山歌都可以这是音乐老师的任务;完成十幅反映大跃进的画,素描 ,水墨均可,这是美术老师的任务;百菜是在农场各班承包的菜地里,每个学生种成熟一百棵菜,大白菜,包心白,牛皮菜等等由班主任负责完成任务,成熟的菜统一交给伙食团,班上可以处理10%。这项任务关系到师生生存问题,在那个饥饿的日子里,供应的口粮每天6粮(学生9两)大多是玉米,金豆,红薯等代食品,加一些蔬菜。肚子就填得饱一点,可以说蔬菜救了大家的命;千题当然包括数理化,毕业班就要另外加马,尤其是高三,口号是全校集中力量保高三,多升大学见成效。万字文章要求学生在正常作为之外,一学期要通过日记,周记其它形式,达到万字,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呢?绞尽脑汁,搜肠刮肚,那里去找这么多东西来写呢?一次我去一位朋友家里看到一本红书皮的《叙永十年》里,交通运输方方面面的变化。朋友大方地借给了我,真是如获至宝,于是每天选择一段,百十来字,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许多学生为了完成万字文章的任务,也就跟着抄,抄一遍也有收获啊!要是在今天,网上去下载,一个小时也就完事了。
学校里难忘的几件事
带领学生下乡支农劳动 ,60年深秋我们班去双桥公社的一个较边远的管区支农,带了30多个学生住在一家农民的火炕楼上,吃水也很困难,任务是帮生产队,挖红苕,点麦子,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又非常恶劣,城里去的娃娃都是十二,三岁的,对农活又很陌生,大家还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天晚饭后,一位姓刘的女同学突然病倒了,那里又没有医师,怎么办?我背着病了的同学,找两个年纪稍大的和我一起,打着电筒,把她背去10多里远的双桥公社医院,及时抢救没出问题。两天后恢复了健康。1961年春耕时节,我们班去红岩坝千秋塝,帮生产队薅秧子,那家农民对我们特别好,还推麦面招待我们,后来才知道,那里的土地包产到户,我们算是帮了“资本主义”的忙。为了让学生吃饱点,我动员大家,到青杠林里去捡野菌子,洗净后放在麦面汤里一起煮,大家吃的很香,幸好有些经验,没有捡到毒菌。记得有一次三个学生和我,去学校伙食团桃运馒头,在路上被两个饿荒了的农民抢走了10多个,我们无力阻止,只好忍受了。
教师小整风。也许是有老师看到领导家里有一罐猪油,怀疑多吃多占,在那个年代吃是最敏感的话题,后来就以小整风的形式,组织批斗了几位出头露面的老师,搞得人人自危,此事一直波及到文化大革命。另一件就是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许多中学停办,叙中虽然没有停办 ,但按照上级指示要精简一批学生回家,初中一年级也不例外,矛盾交给了班主任。那时我辈新手,没有经验,不知如何处理,学校一再催促,最后报了五个名单,至今也记不清了,因为正式通知时,我已去泸州进修去了。回想起来十分愧疚,对不起被下放回家的几位同学。四年之后,我在实验小学任教,一天在大街上突然碰到一位姓古的同学,他拉着我的手亲切地问;老师,你还认识我吗?我是被精简回家的那个调皮分子。怎么不认识呢?你在工作了吗?这位同学不但没有记恨我,反而还常常来学校看望我。以后成了好朋友!
几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初出茅庐时情景,那些人和事真是感概万千,当年国家困难,百姓忍受着饥饿,师生在学校同样饥肠辘辘,坚持上课,作业,听不到牢骚怪话,大家都期望灾害早过去,梦想吃上一顿饱饭。那时人们的思想非常单纯,大概是孔夫子的中庸之道,仁义之心,流淌在血液里的缘故。所以儒家的思想,精神是任何时候都摧毁不了的。
半个世纪过去,弹指一挥间,回忆当年多少事,过雨云烟。 今朝师生相聚,笑看白发频添,都是爷爷奶奶辈,乐享天年。追忆往事,浮想联翩,国困民饥,饱受熬煎。自然灾害加人为,浮夸虚假招祸淹;锈纲废铁土炉炒,亩产万斤吹破天 ;公社食堂仓无粟,乡野农家断炊烟。学校师生同挨饿,劳动支农共苦甜,何时能饱肚中福?一枕黄粱梦难圆。八字方针施甘露,元气渐渐复还原,灾难岁月永铭记,顺应自然乃敬天!
-全文完-
▷ 进入蒲宇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