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盖茨比的忠情Roul

发表于-2013年09月18日 早上9:39评论-1条

电影播放室泛着昏暗的白黄光线,显得有点柔弱,仿佛摇曳在风尘中的烛光,奄奄待息。蓝色的坐椅同空调一样沁人肌凉,藏在衣服的热意也慢慢冷却下来同时也爬满了阴凉浅淡的霉味。文艺片的观众总是太少,仅在中央拥簇着几具黑光,在寒凉中越簇越紧又心各设防。对于陌生人,我们往往表现很吝啬,哪怕只是一个便宜的微笑。所以影片后,如同车到站,人各自沿着互不相干的轨迹,东奔西散,南去北往,浑入人海,谁也不认识谁,仿佛那影片只为各自存在,世界只为我独自感知。

《了不起的盖茨比》,早已听闻,算是英语文学界中的高门巨族了,其地位在美国犹《红楼梦》在中国。把文学小说搬上银幕,势必会有遭人诟病的风险。因为每个人对文学小说都有自己的理解角度,所以也难以面面俱到。

银幕中,以尼克的视角去窥视上层社会盖茨比的情感生活。盖茨比为了黛西能过上上层社会的生活,一战后没有回到黛西身边,而是去赚取金钱。待盖茨比神秘富有之后,获知黛西已为人妻人母。纵然盖茨比有苏武般“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爱情忠贞和“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的浓郁轰烈,可黛西毕竟是女人,容颜恐怕是经不起时间的等待。何况又生活在遍地是黄金,金钱为上,享乐纵横,夜夜笙歌的时代,自私哪里又能经受得住富人汤姆的钻石追求与物质诱惑。当初浓烈的情分如冬天中白日一样短促。盖茨比肯定会有“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伤怀。银幕中没有阐述这种伤怀。事实已如此,盖茨比仍相信黛西是单纯素洁的,仍爱自己的。所以在与黛西家隔洋相望的对面建起了豪宅,夜夜笙歌,豪办宴会,所有这一切只为吸引黛西来参加。银幕中对此宴会可是挥金如土,视觉效果极度美妙,场面震撼人心。音乐也是相当悦耳。当盖茨比如愿见到黛西后,银幕中再次删减盖茨比认识的黛西“她说话声都充满了金钱”,没有心碎,也没有黛西勾引盖茨比的场景。这种勾引完全没有了情分,仅如一种刺激和一y*情,或许完全是对丈夫有情妇的一种报复。而这所有的一切盖茨比是心如澄镜看得清清楚楚,可还是难以放弃,还是爱黛西如旧。盖茨比对黛西表明心迹,要她和丈夫离婚。然而当盖茨比、尼克、乔丹、汤姆、黛西吃散伙饭时,黛西又违背初衷“从没爱过汤姆”,不愿提及,尴尬矛盾中大家离家进城,在城中汤姆情妇出租公寓内,汤姆与盖茨比互相纠缠理论甚至攻击,黛西始终不能如愿盖茨比,甚至还说“即使我们单独谈我也不能说我从没爱过汤姆”。尼克也曾多次提醒盖茨比,黛西已不是当初的黛西,“不能回到过去”。在三人争吵中,无果。黛西情绪坏极,于是又开车回家,由于驾驶过快碾死了住在灰烬区的汤姆情妇。后来赶到的汤姆诱使情妇的丈夫误以为他妻子是与盖茨比偷情,也是盖茨比碾死他妻子的。事后盖茨比与黛西相约私奔,以次日电话为准。盖茨比没有想到汤姆的阴谋早已被黛西接受,仍旧等待着电话。银幕中,尼克劝盖茨比赶快离开,而盖茨比仍旧天真地以为黛西会打电话来,终于电话响起了同时枪声也响起了,子弹穿越胸膛,盖茨比以为黛西终于打来电话,幸福如愿地倒在碧池中。其实电话是尼克打来的,黛西早已准备与汤姆去欧洲旅行了。原著中盖茨比是知道黛西不会打电话的,是在绝望中死去的。纵使绝望,还存希望,还坚守自己的梦幻,愿意替黛西承受一切责任,愿意抛弃高门豪宅和万贯家财。“愿得黛西心,白首不相离”。终于盖茨比迎来了铺天盖地的媒体诟病,葬礼仅尼克参加,昔日享受夜夜笙歌宴会的狐朋狗友早已不知所踪,连黛西也冷漠不去。终成悲剧。

看完原著后,看电影。看完后心情显得灰落如同书中的灰烬区。回头审视自己,往往能看到自私冷漠的影子。人很奇怪,明明知道某些性质是遭己弃唾,也往往难以像萝卜一样轻易拔出,却又要去要求他人纯真,很矛盾,也很没有逻辑。彷佛人容易原谅自己,而难以去理解他人,兴许也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生存本能。纵然遭己诟病,也是难以摒弃的一种观念。毛姆曾说,人难以在心灵中摒弃自我为中心,达到“无我”的境界。在《刀锋》中:“个性除掉表现我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外,还会是什么?”。认为工业会扭曲人的性格和扼杀人的天性,而物欲的膨胀是使人性丧失。人性丧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分离与疏远。而卡夫卡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表现的是人同自己的分离与疏远。分离与疏远会给人带来无尽孤独。体会生命,体会到的却排除了生命本身,哪管他生老病死,估枝残叶还是绚丽绽放,体会到的只是无尽的悲凉与寂寞。盖茨比断然等死,恍如断然自绝,对世界充满绝望。这种绝望让我想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有人曾分析“他的死彷佛在告诉我们,人应当反对绝望,但人世间的恶有时太强大,致使清醒者无能为力,最后唯有将绝望的文字和绝望的行为留下,后人或许可以从这绝望中故事中,感悟到如何去创造希望。”

人,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是一个情感动物,渴望爱与被爱。然而情感会同社会、文化、时间而改变。例如友情,年轻时义薄云天,婚后却要为家操劳,终究还是自私多点礼份少点。例如亲情,孩童时对亲情血浓于水的感知最深,只懂理所当然地索取,父母姐弟也总是合乎情理的给予。长大了,分家了,再也没有那份倾全家底子相帮的浓情了。例如爱情,朝三暮四都已习以为常了。然而人也总是愿意相信人的情感也不会发生太大改变的,永远把对人的情感定格在过去某些时刻,那么在这场博弈中谁较真谁就伤心多一些。自古到今什么都变,唯独人性未变,永远是文学的玩味。

同《在路上》一样,都是描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梦”的幻灭,菲茨杰拉德以敏锐的眼光和自己亲身体会感受到社会的弊病。菲茨杰拉德如盖茨比一样读大学,毕不了业,后参军。参军后喜欢黛西的原型姞内娃.金,可她嫌弃他出身没落家族、贫穷,终于一段恋情告一段落。菲茨杰拉德没有盖茨比的本领大,只会业余写作。到后来喜欢的泽尔达,也一样要求富有,迫于压力,终于写成《天堂这边》,名声噪起,金钱满盈,如愿与泽尔达结婚。婚后这对才子佳人挥金如土,夜夜笙歌,如盖茨比一样也许也是再等姞内娃的到来,可是终究没来,后来泽尔达精神失常崩溃,菲茨杰拉德又要写作,又要照顾妻子,终于没能写出再好的作品,酗酒过度致心脏病而死,年仅40多岁。菲茨杰拉德的葬礼一语成谶也如盖茨比一样荒凉,昔日参加宴会的狗友无一前往。怪不得海明威说他成于女人,又毁于女人。

菲茨杰拉德文笔美妙,具有诗人般的独慧,视角独特,比喻形象,幽默灰谐,读起来很舒服。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Roul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冲冠为红颜点评:

一篇经过从看小说原著到看电影对比后的深刻体会。
对人性、对爱情、对金钱等私欲有独到的见解。
从美文可以看出,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
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起伏跌宕,其地位在美国犹《红楼梦》在中国的评价一点不为过。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秋节将至,提前祝朋友中秋节快乐!at:2013年09月18日 中午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