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多地把眼光放到了国外,特别是当他们在国内找不到答案或者不好找答案时。
而世界富豪排行榜更是年年都在排,年年都在更新,那些富豪们的创业史发迹史备受关注。
于是,很多不想读书的人就用世界上那些大学肄业却大有作为的人做榜样,特别是各种富豪榜上排前几名的人,像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
很多人都会用中途辍学的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来证明“读书无用”,但显然这只看到了表象,根本就不切实际。
据美国所做的一项调查,在加州富豪聚集的贝弗利山庄,平均每个家庭的图书拥有量是199本,而周边康普顿和沃茨等贫困地区,平均每个家庭只拥有0.4到2.7本书,他们哪怕辍学,人家可都在读书。更何况那些富豪从来都不觉得不读书,早早辍学是他成功的第一步。
正如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所说,如果大学时他没有顺道去旁听那项课程,mac就不可能拥有这么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
如果比尔·盖茨当初没有读书,他根本不懂计算机,更不用说什么dos命令,他是因为懒得记那些复杂的dos命令,所以才让全世界的电脑都长一样的脸,更何况比尔·盖茨还专门聘请了一个中文老师,虚心地学习中国的文化。据他自己透露,他公司跟别的公司有一笔生意,原本做不成了,是他突然在谈生意时跟对方讲起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叫人家不许反悔,对方既惊讶又佩服,于是签了合同。
如果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当初没有被哈佛录取,他就不会发布facebook这个社交网站。尽管扎克伯格后来还是辍学了,但facebook的商业模式、目标受众,它最初的界面和功能都是在他还在哈佛读书期间测试完成的。
尽管像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他们中途辍学,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级的富豪,但是他们辍学后始终坚持学习,只不过自学时的侧重点跟学校上课时有很大区别而已。
即使在中国,读书和不读书的人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成都女孩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是从农村进城的,没知识没文化,好多人是看不起我。但是我也看不起你们城里人,特别假。老是喜欢说有文化受人尊重,但是我觉得别人尊不尊重我并不重要――这就是书读得多的人的毛病,死要面子活受罪,我要别人尊重我干什么?包包里有钱就行了,何必那么虚伪呢?我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和你们观点不一样。”
而成都女孩自己却说:“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
中国目前的现状确实令人堪忧,大部分都在追名逐利,甚至很多人都像成都女孩的父亲那样脑子里面只有金钱利益。
虽然那些不读书辍学回家的人群中,很多人学个美容美发,开个挖机装载机,贷款买辆车搞运输,也有不少人发家致富率先成了爆发户,但是,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人群中更多的是国营事业集体辞职出去下海经商的所谓“单位”人或者说读书人。
正如培根在他的《读书论》中所说的那样:“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不论社会现实、家庭状况如何,读书都是有用的。要是大家都觉得只要包包里面有钱就行,怎么会有越来越多的有钱人把孩子送去留学继续深造呢?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大多数人都知道读书还是有用的,只不过对读书到底有多大用处存在着疑惑或者不解而已。
中国古代读书,基本上就是科举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录用人才,特别是靠那种写一篇文章定胜负的比赛式科举,更是片面得很。很多有文才的人不一定就是人才,而相反很多有治国安邦之大才者未必就能写出好文章。但不管怎么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自从隋朝有了科举考试制度后,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还是给了读书人特别是贫穷的读书人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其实,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的教育好像都离不开考试。
在中国,进高等学府深造的必经之路就是高考。高考是一种非常残酷的竞争,更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淘汰制度。在大学扩招之前,上大学,那必然是百里挑一,估计赶上现在公务员选拨考试。
可是,随着大学的扩招,更多的人都有机会进大学了,高考也就没那么残酷了,淘汰掉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要参加了高考,基本上都有大学上,只不过大学好坏,名气大小,学费高低,学制长短而已。
在中国,从高中到大学这么连贯的两个阶段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
在高中都是老师管理、家长督促,整个人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听着话出来的,受的熏陶都是要考高分,甚至为了得高分拼命的补课,没日没夜地搞题海题河战术。可一旦高考完,上了大学就完全变了,哪怕是北大、清华那种顶尖的高等学府,他们的老师也不会督促着你让你学习了。上大学后,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大学会督促你的,就是把每门必修课过了,不要临毕业了还在赶考场补考。于是,考前复习成了潮流。平时不学,考前复习,好点的大学还是这样。差一点的就成了,从不学习,考试作弊了。为了毕业,就得应试。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然束缚着孩子们。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毕业出来了,不知道自己四年学到了什么,不知道自己会什么。
大学毕业生毕业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学校里面学了些什么,如何找工作,找到工作了又如何工作?
想当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就是为了上大学么?可是大学里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多数的工薪阶层,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大学,以为上了大学就拥有了一切,谁知上了大学就是失去了一切。大学生们住在一起,抽烟上网玩游戏谈恋爱旅游一个都不会少。哪怕是农民的孩子,哪怕是贷款在上大学,上了大学,很多都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学坏了。
在大学里,正儿八经学习的人非常少。反正就是考试嘛,很多人都可以在考前突击,经历了高考那种魔鬼训练出来的学生,哪个不能做到一个星期自学一个学期的书。反正就是应付考试,现学现卖呗,更何况有些大学的老师还划范围,最糟糕的有些老师为了不让学生挂科自己脸上无光,偷偷地给学生画题,这跟提前透露试题有什么区别啊?
有人说,大学里很多人都在学习,可是,谁敢保证学到的不是仅仅一个卷面分数?
也有人说,爱一个人,让他去上大学吧,那里是天堂;恨一个人,也让他去上大学吧,那里是地狱。
更有人说,不是“读书无用”,是“高考无用”;不是“高考无用”,是“大学无用”;不是“大学无用”,是我们的教育“无用”。
在中国,像外国大学那种因为会做一道别致的菜或者会做一把别致的凳子就被某高校录取的现象基本不可能发生,中国的教育都是靠分数说话。正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这么一句话:“四年过去了,大学提起裤子冷冷的说:你可以走了,把青春留下,直到那刻我才明白,不是我上了大学,而是大学上了我。”
很多人都说上大学没用,就像成都女孩的父亲说的那样,上大学是注定失败的投资。不说大学里那些书本上的东西有多陈旧,不说德智体美劳大学培养了哪点,单说说大学让我们的莘莘学子学到的那些肮脏的东西:想读研还有潜规则,想过科还得去送礼,想签工作更是明码标价……
可是,上大学不等同于读书。
哪怕上大学没用,读书也还是有用的!
也许目前的教育制度存在欠缺,也许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是很困难,也许靠知识挣钱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但是总体来说读书学习还是很有用的,高等教育还是值得继续的。
有人建议说,中国人上大学必需有三方面考虑:一是为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二是觉得上大学名声好,有面子;三是为混一张文凭上大学,在当前学历社会,只有文凭才能找到像样的单位。
如果为了后两个目的,上不上大学确实是值得探讨,如果为了第一个目的,上大学还是不二选择。
“上大学是个肯定失败的投资”这种思想实在是武断得没法探讨,不管怎么说读书还是有用的,但是要想知道读书到底有多大的用处,那没法估计,甚至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学生毕业生的迅猛增长,铁饭碗咋了,包分配改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效果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了,于是,有人就把上大学当做一笔买卖来看,甚至茶余饭后还拿着精准的计算器在计算着收益率,这似乎很可笑,但是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在做着可笑的事情。
几千年来,有人识字读书,有人识字而不读书,有人不识字不读书,有人不上学读书而跑书摊买画报看,各得其所,并不都是书呆子。不是个个人都那么打算盘讲眼前实用效益的。怎么能把读书上大学简化为一场必须变现的商业买卖呢?更何况任何买卖都会有风险,任何选择都成败相当。
虽然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也许一样可以发家致富,一样可以家财万贯,但是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孤独寂寞时,读书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
上大学不一定就在读书,但是只要你认认真真地读书,读书是绝对有用的,不管你用什么去衡量都可以。
虽然现如今这笑贫不笑娼的社会,知识改变命运已经变得有点奢侈,读了大学也不代表立马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更难华丽转身。
我坚信!
童话恋情,于,厄瓜多尔
2013-09-15
-全文完-
▷ 进入童话恋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