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闲书,偶然在一本书中看到了魏延的出场,一时勾起了我对魏延的不少联想,其实我心中是很同情魏延的,在我想来古今名将中魏延的命运是十分不公的,所以借这个机会说一说我对魏延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会接受。
相信不少的人对于魏延的印象是停留在电视上的,电视中魏延一直不得志,被诸葛亮轻视,个人认为是蜀汉的损失,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在电视中魏延是如何出场的,大致如下:魏延在演义里首次登场,乃是真正风虎云龙之时:曹操百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刘备残军拉着大队百姓杀到襄阳,蔡瑁拒绝开城。剑拔弩张之时,忽然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魏延是一个忠勇之人,绝不像是一个坏人,而第二次出场就更具体了: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可见对于刘备军来说他是有一定功劳的,但在诸葛亮的眼中却是: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我认为此段虽然是罗贯中的虚构,只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但也说明了魏延的位置,我想自然做为一个武将镇守城池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太守的好坏也是决定武将忠诚程度的重要因素,而关于太守的描写是这样的:黄忠回到城上来见韩玄,玄便喝左右捉下黄忠。忠叫 曰:“无罪!”玄大怒曰:“我看了三日,汝敢欺我!汝前日不力战,必有私心;昨日马 失,他不杀汝,必有关通;今日两番虚拽弓弦,第三箭却止射他盔缨,如何不是外通内连? 若不斩汝,必为后患!”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门外斩之。众将欲告,玄曰:“但告免黄忠者, 便是同情!”如书上这样描写太守肯定不是什么好人,所以魏延的反叛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而在诸葛亮的眼中却说魏延有反骨,我想这不仅仅是书中的描写,而是作者一种儒家思想在起作用,在书中这时赤壁之战刚刚打完,诸葛亮的地位正是如日中天,我想他心中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得意的,自然看不起一些投降的将士,而魏延虽然勇猛却没有关羽张飞这般过人的武艺,所以在诸葛亮的心中是有些轻视魏延的,才会说出脑后有反骨之说,其实主要原因是作者是以儒家思想来看待天下的,他认为魏延的做法不符合儒家思想的特点,所以在一开始就将魏延定位为反派角色,这可以说是作者固执的儒家思想的表现,魏延是代表了除儒家思想外的一种新的思想和观点,但在当时儒家地位超然的情况下作者当然不想看到有别的思想和观点来制约儒家思想,所以魏延被说成有反骨,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独霸天下的牺牲品。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样一员名将长期不受重视,天长日久难免有些情绪,这就为日后诸葛亮断定魏延必反留下了伏笔。
其实魏延在刘备军中作用还是很大的,它代表了投降军士的意见,在我看来当时三国纷争,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候,在明面上是正式的朝庭,是具有一定优势的,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选择更有优势的曹操而是选择刘备呢?这是因为刘备是以仁德著称的,又是汉室宗亲,大部分投降军士就是看重刘备的这两点才选择刘备,因为他们相信刘备是真心为汉室着想,真心为老百姓服务的,所以他们的投降应该是真心的,但可能他们的实力不是很强,不能和关羽张飞等名将相比,但是这是一种人心动力,作为一个君主只有牢牢捉住人心所向才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才可以在乱世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其实对于魏延的处理是很关键的,这决定了刘备军中的团结稳定,而诸葛亮对魏延的轻视是十分不明智的,自然按照儒家思想,像黄忠这样的忠烈老将是十分得人心的,魏延在这些方面是有不足的,所以两者对比,魏延的缺点是很明显的,但是从用人来说,黄忠固然是名将忠臣,但魏延也是不可忽视的,像黄忠这样的老将要用,而魏延是中层干部的代表,更是需要好好运用的干部,这是干实事,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先锋,怎么可以以一些缺点与不足而轻视,不信任他呢?
由于小生的能力有限,所以想到的现在只有这些,而关于魏延的其他话题在下一时也不能说全,请各位多多包涵,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网上其他人的观点吧,小生就此退下了。
-全文完-
▷ 进入小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