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从孩提时代就魂牵梦绕的地方,无数革命英雄主义和舍身成仁的悲壮曾在那里上演;这也是一个因内战而享誉中外的地方,当初国共双方曾把这里当做决战的战场。一直以来人们不愿触及,提起它,内心总会有那么一股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因为这里曾手足相残,令人黯然神伤。特别是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今天,这里似乎已经被人遗忘。
是的,这个地方叫做孟良崮。
九月初与几位同事登上了孟良崮,那天艳阳高照,惠风和畅。
“崮”是山东人对于四面陡峭上端较平的山之俗称。孟良崮位于蒙阴、沂南 两县之间,是山东省中南部沂蒙山区中的一座石质小山,海拔600米左右,宋代名将孟良曾在此驻兵,故名孟良崮。
如果不是1947年那场战役,孟良崮和沂蒙山区里的众多小山一样普通平凡。孟良崮虽然也进行了开发,修了道路建了停车场,但还是很不起眼,属于半原始状态,就像藏在深闺中的少女,虽略施粉黛,但也难掩纯朴的羞涩一样。
一条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如同蛇一般蜿蜒至半山腰,游客可以乘车游览欣赏沿途风景。车在公路上行驶,左突右转晃晃悠悠好似喝醉了酒,路边不时能看见放羊的老农还有在房顶上晾晒花生的妇人,到了半山腰弃车徒步登顶。
这里丝毫看不到战争的遗存,倒像是休闲避暑的胜地。远望孟良崮,整座山都被深绿色覆盖,仿佛穿了厚重的棉衣。走在盘山小路上,迎面而来的清凉山风吹走了初秋的炎热,还能听见鸟儿的叫声。到处都是橡树、松柏,密密麻麻,像秋季大点兵的操场上整齐划一的队列。
据导游介绍,1957年以前的孟良崮还是光秃秃的山,看不到一点绿色。1957年,当时的蒙阴县组织几万军民,上山植树造林,经过几年的改造,才变成今日这般苍翠如海。
登上孟良崮的顶峰,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地势险要,什么叫一览众山小,才懂得什么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历史选择了孟良崮,也成就了粟裕。1947年5月13日,当粟裕的15万大军将孟良崮围成铁桶一般的时候,粟裕,这位华东野战军的实际统帅注定要成为新中国众多璀璨将星中的佼佼者。张灵甫,作为粟裕的对手,国军在孟良崮的最高战地统帅,在荒芜的山头上,用生命殉了他的信仰,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歌和无限的凄凉。
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推向1947年5月的孟良崮。
整编74师,美械装备,3.2万人,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卫戍南京,有御林军的美誉,国民党曾有人夸下海口,有10个74师,就能统一中国。师长张灵甫,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后转投考黄埔军校第4期,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模范军人,湘西会战中,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落下残疾,右腿跛行。张灵甫依仗出身黄埔天子门生,骄横异常,曾言:“把陈毅、粟裕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华东野战军,10个纵队加地方武装,15万人左右,装备万国牌,缺衣少食,为了贯彻毛主[xi]的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方针,从涟水城一路退却到沂蒙山腹地。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兼副政委粟裕,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后加入工农红军,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主要出自粟裕之手,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首。孟良崮之战是粟裕指挥的杰出战役之一,被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毛泽东主[xi]曾对粟裕说 “这场战役中国只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评价之高无人能出其左右。
1947年2月,国军24个整编师(军)约45万人,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整编74师作为主力担负主要突击作战,由于张灵甫冒进,5月13日74师被粟裕的5个纵队合围在孟良崮山区。为了消灭74师,粟裕指挥另外5个纵队在孟良崮外围阻击国军。
一场惊天动地的搏斗在这个小小的山头上展开,血与火的较量让他们忘记曾经是手足,这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命运的生死对决。呐喊声、枪炮声响彻云霄,尸体堆满了山坡,鲜血湿透了岩石,硝烟弥漫了天空。
孟良崮战役历时三天,粟裕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全歼74师3.2万人马,张灵甫魂断孟良崮。
孟良崮对于粟裕和张灵甫来说,其实就是一场豪赌,他们押上了所有能调动的本钱还包括他们的荣耀。粟裕成为了幸运者,从此后,战淮海渡长江攻上海,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席,1955年成为共和国的大将。张灵甫输了,输掉了抗日名将所有的荣耀,还有他的生命以及深入其骨髓的那份信仰,成为孟良崮上一名回不了家的孤魂。
孟良崮对于毛主[xi]和蒋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转折点,毛主[xi]由守转攻,蒋总统由攻变守。短短的两年时间,毛主[xi]赢得了整个大陆,蒋总统带着残存的梦想去了台湾。输赢就在一瞬间,真可谓悲喜两重天。
粟裕的赢,赢在指挥艺术高超和军事家的胆略上,其“虎口拔牙”的决心一直被军界津津乐道,当然还有山东老百姓的大力支持,这里不想多加赘言,史学家早有定论。
站在孟良崮上,很想从失败者的那一方寻找答案,也算是为地下的张师长总结经验吧。
曾有人说,张灵甫的失败在于犯了马谡一样的错误,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失街亭,他不该引军上山,理由是孟良崮上全是光秃秃的石头,无法做工事,一滴水都没有,重武器都扔在山下。
张灵甫登上孟良崮,用他的话说,以74师为诱饵,吸引共军主力来战,外围40万国军对共军来个反包围,一战解决山东共军。张灵甫是懂战略的,对74师他有充分的自信,粟裕那支叫花子一样的部队,他根本没放在眼里。
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明白了张灵甫“中心开花”的战略意图,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百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共军于孟良崮地区。
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来分析孟良崮战役,蒋先生没什么失误,该做的他都做了。张师长的失误除了骄横轻敌外,也没什么重大过错。我们知道,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要有正确的决策,二要有坚定的执行力,三要发挥团队精神。蒋先生和张师长的中心开花决策是正确的,但是在执行力的贯彻和团队精神的发挥上,蒋先生的部下们犯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国军内部派系林立,为保存实力,各自心怀鬼胎,对蒋先生的中心开花决策阴奉阳违。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他的整编83师只派出十几个人带了一部电台,摸到孟良崮附近的一个山洞里,骗张灵甫说是一个旅的兵力弛援。黄百韬的整编25师一开始救援也是出工不出力,后来蒋先生说要军法从事才不遗余力驰援。5月16日,解放军占领孟良崮主峰的时候,李天霞的83师距离孟良崮只有5公里之遥。
如果孟良崮上能挖工事,如果孟良崮上有水,如果74师的重型装备能上山,如果74的弹药能再坚持一天,如果国军的救援部队能以死战相救,这样的如果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中国历史可能会重写。
蒋先生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走在下山的路上,回望主峰,心中有些许的凄凉和说不清楚的无奈,曾经的刀光剑影、尸横遍野,都化作一缕云烟,淹没在青山翠柏中;曾经的炮火连天、生死对决,都变成了尘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间。
孟良崮,你是悲情的山,不该走进历史里,更不该被人遗忘。
-全文完-
▷ 进入窗外槐花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