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进真实生命的另一个世界心灵苦渡

发表于-2013年09月05日 晚上10:18评论-7条

几天开学,我已经真的快要崩溃了。没完没了的电话,没完没了的熟人寻找。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去好一点的学校读书。说实在的,我也希望孩子们都能去大家公认的学校去读书。可是实在是容纳不下。过去一个小学一年级,一个班往往坐着八九十名学生,连教师的讲台都没有地方搁放。进到班级的学生家长不停的呐喊,这样的大班额还怎么让孩子学习呢。可是没有进去的孩子家长去到处找熟人,心想不就自己一个孩子嘛,多一个又会怎么样呢。每每到这样的秋季,我总是要经历心灵上的磨难。

记得《围城》里有一段很著名的话,说进了城的人想出来,没进城的人总是挤着想进去。看来这世界在什么地方都一样。对于生命来说,都是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体验。今天已经是开学的第四天了。听说还有几所学校不行,总有人去学校闹。他们似乎理由也不差,说这么好的社会制度,怎么孩子都不能去读想读的学校呢。人有美好的愿望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美好的愿望怎么可能都能实现呢。

很年轻的时候读鲁迅的《阿q正传》,只是觉得那个阿q很有意思。明明不是革命党,却非要把自己打扮成革命党。走在街道上耀武扬威的。看到人家革命党人吃香的喝辣的,甚至于搂着漂亮的女人。心里也跟着阳火起来了。于是他去捏尼姑的大腿,感觉很是不错。一下子什么美妙都印刻在了他的心里。至于最后因为他是革命党,要被送上断头台,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不管生与死,最后他总算是因为自己是革命党人而走上黄泉路的。

就在去刑场的路上,他还想唱戏。觉得这样离开世界也算是对他生命最高的奖赏了。不过张了几张嘴,最后还是没有发出声来。他想到了捏尼姑大腿的美妙。心里想着这一生能摸摸尼姑的大腿也算是对自己男性最高的荣誉了。就在马上脑袋就要搬家的时刻,他还后悔自己画押的时候那个圆圈没有画圆。心里不是个滋味。

我不知道自己最近怎么好端端的会想起阿q来。也许是脑子乱了,也可能是心智不清。其实谁读书都是想有个好的环境。但是真的有了好的环境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愿望是美好的,但最后的结果未必就是美好的。就像阿q一样。想当革命党人的愿望很好,但是最后为此送了性命是不是就有些让人心里觉得不是滋味了。

上午原说去乡下学校看看,可等出了家门,我忽然想去听上两堂课。来现在的单位也已经两年多了。一直说去听听教师的课,可一直总是没有时间。现在不管怎么说,学校都开学了,也开始讲新课了。去听听教师的课也算是舒缓一下紧缩的心情。今年暑期,我们又不少的学校都在修缮,很多教师几乎没有休息一天。可以说大家辛劳了一个暑假,学校的面貌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环境里,一定会有好心情的。去听大家的课,也算是我对大家的一种回报吧。

既然想听课,我也就没有刻意再去乡下的学校。顺便去了离我住的地方最近的小学。去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上课了。校长不知道我是为听课而来的,所以还想和往常一样,准备给我汇报工作。我挥挥手说,今天不说工作,我就是想听教师讲课。校长开始还一愣,不过很快就明白过来。他问我准备听哪个年级的课?听什么课?我说随意,现在上什么课就听什么课。就听六年级的课吧。

就这样,我被带到六年级的教室里,坐在了全班最后的位置上。正巧是一节语文课,讲的课文是《山中访友》。几十年都没有在摸过课本了。现在当我把课本拿在手里,心里不由生出一种异样的感受。听校长说,台上的教师是这个学期才从乡下学校调进来的。所以我就听的特别的认真。大概教师对我突然的造访有些感到意外。所以在整个的教授过程中,我总是感到节奏有些快。

她讲的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尽管我从来没有读过。但是当我随着课堂的进程已经开始觉得山中访友的一种意境了。初看题目,还以为作者真的是走进大山去造访朋友。可往下读才知道,作者是走进了大自然,他是把大自然中的风景作为自己心灵的朋友。当时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冲动。我想讲述这样的文字,首先就应该想到人和自然的那种融合。还有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那种和谐。

其实讲文章需要的是一种意境。特别是对于散文这样的题材来说,就更应该寻找一种生命的意境。这点很重要。可今天我有一种感觉,我们的教师在教授《山中访友》的时候,无意中损伤了原文很美的意境。这里我没有批评的意思。毕竟讲授知识和听着之间总是有着很多差异。教师大概觉得既然是讲课,就应该把课文的知识点全部讲述给学生。可我总觉得,一篇好的散文,大概是不能随意被肢解的。

一堂课时间不长,教师讲到了文章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和白云等等。说心里话,教师该讲的都已经讲了。关于我说的这些文章里都有的景色她也一一的做了注解。但就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说,很难找出这堂课有什么大的破绽。但是作为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和理解,我总觉得这堂课缺少了一种对文学作品理解的灵性。

其实一篇好的文章,严格意义上说,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是高度统一的。讲述这种写景的散文,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保持散文的完整性。可是听完这一课,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好端端的散文被割裂开来。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传授知识。不是说不可以,我总是觉得对于课堂来说,我们不应该把应该能够利用的资源无缘无故的丢弃。这样让学生只能感受到知识的存在,而感受不到知识所带来的乐趣。

走出课堂,我和校长交流着。因为这就是听课,其实在听课的一瞬间我也就是课堂上学生。所以我说自己的想法感受也就很随意。我们的校长是位很争强好胜的校长。大概觉得我推门听课有些随意,所以很是有些不服气。我刚坐到他的办公室里,他就对我说,现在还有一位教师正在上语文课,讲的是阅读,我要不要再去听一次呢。我说可以的。就这样,我们又去了另外的一间教室。再去教室的路上,校长告诉我,说这位教师是今年刚获得了省级教学能手。很显然,校长是不愿意让局长带着一丝的遗憾离开他们学校的。

走进教室,课已经开讲了。这是一堂阅读课。讲的是《山雨》。听过几分钟,我就有了一种感觉,在对课堂的整体把握上,她做的很不错。特别是她对文章美感的传导令我欣慰。说心里话,我喜欢文字几十年了。尽管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但是凭借对文字的生命感悟,我还能够体会到文字所隐藏的那种统摄心灵的美感。

我能感觉出来,因为我的到来使得她有了某种隐隐的表现欲。不过她对《山雨》这篇小散文的整体把握还是很令人叹服的。我喜欢的文章意境在她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保留。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本质基础。原汁原味的传送一种信息,表面上看是简单,甚或在有些人的眼里觉得不以为然。其实这需要一种功力。需要自身对事物的一种深刻认识才行。

其实《山雨》和我听的第一节课《山中访友》所表现的的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主题。只是一一种展现的是主观的心灵感受。一种展现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第一节课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知识带来的破坏。当然这种破坏也是对新型思维体系建立的必经之路。但是在第二节课中,我的心境平和了很多。我似乎也感受到了山雨之中的那种生命美意。特别是她用自己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所朗诵的片段,真的会把人带进一种心灵的陶醉之中。

说心里话,她的朗诵不是很完美。但是我能感觉出来她对文章意境的那种刻意的把握。单就这点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她从一开始就知道,保护好散文的整体效果,是这堂课传授给学生的基本点。对于三尺讲台诸多的基本功我是不了解的。因为我从来没有站在过三尺讲台之上。我没有那样的体验。但是我对散文的理解却是有的。她对《山雨》的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表述很对学生们的循序渐进的欣赏诱导,还是让我对我们未来的教育充满希望。毕竟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渴望对美的追求。其实很多东西就是在一种不经意中才能真正的得到体现。

两节课,两种不同的感受。第一节课,教师是想把一种固定的知识传送给学生。第二节课,教师却是想把一种动态的思维和感受能力传授给学生。我无意于评价优劣。我只是想说,动态更多的时候更是在传递发展的动力。第一节课的教师也有令人欣慰的展现,因为她在对知识的传递中展现了一种灵巧和对知识的熟练。第二节课的老师留给我的却是一种从生命深度去感受生命的厚度。所以她们是在两个不同的平台上展现自我对文字的感受。

因为是随意而听,所以也就是随意发点感慨。不论是第一节课中的遗憾,还是第二节课中的欣慰,在我的心里都留下了一种对生命另一种形式展现的希望。都是难能可贵的。我还会去听课的,还会去感受。不管是什么结果,我想都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存在……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心灵苦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精华: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两堂课表现了教育的两种形式与手段,该如何品评呢
说的真好:
不论是第一节课中的遗憾,还是第二节课中的欣慰,都留下了一种对生命另一种形式展现的希望
都是难能可贵的
不管是什么结果,都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存在

文章评论共[7]个
金子川-评论

合格的局长(:002)at:2013年09月06日 早上8:26

晓庸-评论

欣赏佳作,问候秋安!(:012)at:2013年09月06日 上午10:15

文清-评论

愿一个问候带给你一个新的心情,愿一个祝福带给你一个新的起点。祝一天好心情!at:2013年09月06日 上午10:29

小溪不小-评论

领导听课辛苦啦,问好!at:2013年09月06日 下午5:46

醉人秋色-评论

拜读学习,问好祝福。at:2013年09月06日 晚上9:28

萧雅涵-评论

很好的领导啊.... 不管怎样 都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存在 问好!at:2013年09月06日 晚上10:28

我是傻子的后裔-评论

不管是什么结果,我想都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存在。。。局长好!at:2013年09月06日 晚上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