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古今润格谈耳关音

发表于-2013年09月05日 下午6:03评论-4条

润格,也称润笔、润资、润例、润约、义取、惠香和笔单等等,旧时是指文人、画家为人做诗、做画、代写文书等所制定的报酬标准。书、画作品依据尺幅大小而润格不同;文字作品则根据公文、诏书、铭文、书函、尺牍的不同类别以及文字的长短多寡,其报酬标准均有差异。这很有点类似于当今的稿费,与媒体采用发表文章时所制定的稿酬标准的含义差不多。不过,当今名家大腕都有“经纪人”,旧时则根据文人的身份及作品的影响,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既可以起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作用,又可以使得一些“小气鬼”望而却步,省却文人墨客的很多精力。 

古之文人雅士讲究“清高”,耻于言钱,非说不可时,便称钱为“阿堵物”,意思是指“那个东西”。 其实,中国古代不乏文人或居野名仕为皇帝、大臣或朝廷、官府起草公文而受到赏赐的先例,这种有偿公文便是最早的润资。当年司马相如为失宠的陈皇后作《长门赋》,令汉武帝读后大悦,遂使陈皇后重新得宠。那时好像还没有润笔这个规矩,于是陈皇后便以向卓文君买酒的方式示谢。为此,司马相如“作文受贿”,得黄金百斤。

《隋书?郑译传》载:“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权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于是皇上赐金若干给郑译作为“润笔”的资费。

据考,润笔之风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盛行。“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曾经专为名公巨卿书写碑铭,且润资之丰令人咋舌,有“一字之价,辇金如山”的说法流传于世。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采绢三百匹,这也有据可查。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太宗还曾设专款曰“润笔钱”,并“降诏刻石於舍人院”,奖掖宫廷文人。宋代官俸较薄,皇家有此专项开销,令文人们受益匪浅。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云:“蔡君谟既为余书《集古录目序》刻石,其字尤精劲,为世所珍。余以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茶、惠山泉等为润笔。”此外,曾写过好多碑文的北宋诗人王禹被贬官之后放逐商州时还不忘作诗云:“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到了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也有“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名言广泛流传,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润格的诙谐表述方式。

至于以诗书画享誉文坛的清代“怪杰”郑板桥的那篇《板桥润格》则更为文人周知。《板桥润格》云: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板桥润格》末尾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湖南人民出版社《古诗文名句录》)。

据史料记载,郑板桥官至山东潍县县令,但从政而不废文,笔耕不辍,具有官吏兼文人双重身份;虽然曾公开索要“润格”,一生却没有发过大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见,郑板桥还是一位关心老百姓疾苦的好县长,但终因时年大旱为民请命而丢官,从此过着“官罢囊空”、“聊凭卖画”的清苦生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安徽《安庆日报》的唐大笠先生曾在该报发表《润格与品格》一文,文中谈到现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为书债所累,苦不堪言,为此曾吟《自嘲》诗一首,诗云:“不学板桥要白银,学他赖账或能行。诸君切莫勤追索,待到千秋一律清。”据传,林散之的这首《自嘲》诗深得赵朴初先生的赏识,并亲笔写成条幅悬挂在厅堂之上,很有点润格“告示”的意味,以告诫访客慎开尊口。

大约还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老夫曾在广东佛山《陶城报》副刊上读到鲁军民先生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润格告示》,文章谈到陕西大作家贾平凹的两则“润格告示”。

其一云:“凡索字者,每幅仟元。否则免开尊口。拒赴堂会,望合作。”落款为“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主人。”这则“润格告示”书写在一张16开宣纸信笺之上,加盖贾平凹当时新启用的印章之后贴于自家门后,寓意“后发制人”。

其二云:“自古字画卖钱,我当然开价。去年每幅字仟元,每张画仟五;今年人老笔亦老,米价涨字画价也涨:一、字。斗方仟元,对联仟元。中堂仟五。二、匾额一字五佰。三、画。斗方仟五,条幅仟五。中堂贰仟。官也罢民也罢,男也罢女也罢,认钱不认官,看人不看姓。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对谁都好,对你会更好。你舍不得钱,我舍不得墨,对谁也好,对我尤其好。生人熟人都是客,成交不成交请喝茶。”

贾平凹应该不差钱,之所以将这则“润格告示”装裱在一个大镜框里悬挂在客厅之上,也许为文债所累,意在婉言谢客。

老夫亦一介书生,虽不暗书画之道,却也能将方块字码得严丝合缝,故常代人“捉刀”。“总结材料”、“领导讲话稿”自然不在话下,“主婚词”、“证婚词”亦有数篇,就连“状纸”、“示子女书”也常有人烦劳。然而,老夫非显非贵,非“星”非“腕”,故职微言轻,名贱文亦贱,即使披星戴月,挑灯夜战,到头来仅落个“偏懵”,依然屁颠屁颠地乐此不疲。受古今润格之启示,老夫突发奇想,如今市场经济,都啥跟钱说事。有朝一日,何不也来一纸“润格告示”挣点银子以作私用?见笑了,见笑了。

2013年9月5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啸长歌点评:

此文就是一篇润格史话大集,润格之来龙去脉、名人雅士之掌故,尽于文中细细道来。经济时代,唯文人之字不值钱了,一叹。

文章评论共[4]个
呆贝贝-评论

此文就是一篇润格史话大集,贝贝前来学习了,问好老先生。at:2013年09月05日 晚上8:41

耳关音-回复谢谢! at:2013年09月05日 晚上10:30

点墨岁月-评论

详实,细致,到位!润物细无声啊!问好先生!at:2013年09月05日 晚上11:32

耳关音-回复谢谢点墨岁月! at:2013年09月08日 中午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