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深深地思考,当李白写下“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中华第一思乡诗后,他为什么不尽快回到他生命的出生地,以解他浓浓的乡愁?笔下的故乡是那样的美好,凝结的乡愁是那样的感人,但自他杖剑东游却再没回头,越走越远,使自己成为一个置身异乡永不停步的流浪者?难道真的只有在他乡的月里、诗里,才能解脱他天涯漂泊之感?越不回乡,乡愁越浓,乡愁越浓,越不回乡。他就在这种羁旅和思念中矛盾着,痛苦着。这是怎样的故乡情结?
曾经这样的凝思过,在一个黄昏时分,崔颢孤寂一人登上黄鹤楼,写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千古绝唱时,他有何愁?他愁的是古人已去,白云千载,自己却像被时空遗弃,眼前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他乡关何处?倍受浓烈乡愁煎熬,何如尽快地抽身,回到他的故乡河南开封。然而,他并非这样,仍然作他的游子,一边吟诵着思乡的诗句,抒发着无边的乡愁,一边旅行着,离他的家乡越来越远。这又是怎样的故乡情结?
曾经有过两位老人,当年他们随军南下来到陕南山区,不管何时何地,无不思念故乡,虽在异乡数十载,但乡音不变。故园神圣美好,但当离休前决定去留时,他们也只是到家乡作一个短暂的行程,便带着对家乡的焦渴思念,又回到了陕南这块贫瘠的土地,直到他们辞世,这样的情结为何?
曾经这样细心地观察过父母,有关家乡的事他们总是倾心关注;听到操家乡口音的人他们总是热情接待;电视上响起家乡戏曲旋律,他们总是目不转睛地凝视,随着戏曲情节涨落而精神涨落,尽管这些戏曲他们已看过多遍。但回到了故乡也只作短短的停留,过后又是无休止的思念。这是怎样的故乡情结啊!
当我年过“不惑”时,也有了这种情结。念故乡思故乡,听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童年的回忆”时也能激动起来,回忆起故乡总是那样的甜蜜,故乡就像一个永不能醒来的梦,故乡在我心中,我在故乡的怀中,交织缠绕,不能分割。·然而,有几次路过她时,却也只是一个过客。但回来后又总是在媒体中高兴着它的发展,叹息着它的不足。故乡在我心中占有不能替代的地位!
我想,每一个少小离家的游子,可能都有在这样两重性的故乡情结。正如一位学者说道:“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吗?就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后面突然看到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的,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是否能够这样的理解,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完美,一种温馨,一种理想,一种寄托,这便是故乡。这种理想中的神圣,是不能被沾染上哪怕一丝的尘灰。问问母亲,母亲说:“那里有我的童年、少年,就象一个好梦,不能让那些不洁的东西,去冲淡她”。这就是那种让人不能忘怀的故乡情结啊!我想,每一个早年离家的游子都有这样心理写照吧!
-全文完-
▷ 进入南山孤独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