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只能举出几种印象深刻之书的人,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你想一个人读过上万本书,却只有几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不是一个白痴吗?这种人还值得采访吗?
——《脍炙英雄-读书没啥了不起》(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一个人精力再大,也只能阅读有限的书籍,在那浩如烟海的书海里,值得你去读的书也可以用汗牛充栋这个词来形容的。就算你读过了成千上万的书籍,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书就是那么几本。能有那么几本书给你智慧的开启,你的阅读就算功德圆满了。这种阅读就跟那种用来消磨时光的休闲阅读有着天壤云泥之别了。就算你阅读速度再快,你的理解能力再好,你的记忆力再好,当你读过了无数的书籍以后,能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智慧的闪光点的书籍一定不会很多,也就只有那么几本书能带给你“惊鸿的一瞥”。
在阅读界,有精读与粗读之分,什么样的书值得你去精读,什么书只能粗读,这就要仔细去区分。对于经典著作和跟你专业相关的书籍就需要精读,其它你认为不是很重要的书籍就去粗读,去浏览,大致了解一下有关的内容就够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凭有生之力,绝对读不完所有的书籍。所以阅读也是一种选择性的读书。有人把书籍分为硬书和软书,硬书就是指那些值得精读与细读的经典书籍,软书就是那些负载量不大的书籍。一般对人影响巨大的一定是那些硬书,就是那些硬书里面,能给你重大启发的也只有那么几本。
很多文化名人都喜欢为青年列上一个推荐书目,因为他们都是读书破万卷的饱学之士,在书海的浪花里淘洗出来的就那么几本给他们的智慧有所闪光的书籍,于是他们就推荐给了青年学子们。当然这些推荐的书目,只是推荐者们自己的阅读体会,他们的阅读体会不一定就适合每个人,每个人的阅读体会跟他的知识范围、学识基础、阅读理解能力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些书目起码是那些前辈文化人们在一望无际的书籍的海洋里大浪淘沙淘洗出来的金矿,虽然不一定是金光闪闪的金子,但是对处于阅读空白的青年一代还是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鲁迅曾经建议青年们多读外国书,不读中国书,这也与鲁迅的阅读体会有一定的关系,他很有可能认为外国书都是活文字,而中国书都是死文字,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白话文运动的一种文化动机。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你的阅读量再大,你学贯中西,但是能使你受到启发的书籍是有限的,绝对不会是很多很多的。鲁迅读了那么多的中国书,抄了那么多的古书,竟然没有一本中国书让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北大教授孔庆东认为那些读过上万本书的人说只有几本书印象深刻的都是些没文化的人,也就是说那些读书破万卷的文化人却只是推荐几本书给青年们去阅读的,都是些没什么文化的主儿。孔庆东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就他自己有文化,别人都没文化。他曾经吹嘘自己读书很快,一天可以读几本长篇小说,有时甚至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并且是博闻强记(有关孔庆东阅读速度的事见孔庆东的新浪博客)。按照孔庆东自己的说法,他读书速度之快,简直超过了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所描述的阅读速度,按说,他所读的书应该是超过了上万的,但是在他阅读过的这么多书里面,一定是数以千记的书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吧?不然,他岂不就是一个没文化的人了?我们来看看他的阅读印象是怎样的,在一篇《孔庆东新浪访谈》里,当一个网友问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书的时候,他说到:“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毛泽东选集》,我到很多地方都推荐《毛泽东选集》。可能我也喜欢别的书,但这个书大家都不读了我就更想推荐,读了这个是非常好的,好处你读了之后就知道了。”(《千夫所指》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孔庆东读了那么多的书,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么一本,他说也可能喜欢别的书,但是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也就是他最想推荐的书就是这么一本书,你孔庆东是否也是一个没文化的人?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篇文章《关于读书、高考……》里有这么一段对话:“万木春:孔大侠谈谈在你人生中对自己的成长最关键的几本书吧!嘿嘿。孔庆东:《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上)孔庆东号称读书广博,但是却说对他人生成长最关键的影响的却只有这区区四本书,也就是说,在他的阅读里,也就只有这四本书对他印象最深刻,不知道他有文化没有?并且他所推荐的这四本书也只不过是几本中学生必读书,作为一个北大的教授,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者,号称自己读书多而且博闻强记,然而在谈到对自己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竟然就是这么四本“中学生书目”上的书,我们按照孔庆东的思维来说,名捕弱弱地问一句:你是白痴吗?
四大名捕
2013年8月29日
于汉水河畔 书林隐处
-全文完-
▷ 进入四大名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