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库斯拉甫
——《丝路觅宗》系列纪实散文之五
地址:南疆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
地理坐标:经度 76°19'36" 纬度 37°58'40.2"
海拔高度:1829米
这是南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一个乡,这个叫库斯拉甫的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乡就座落在叶尔羌河边上,离喀群约90公里。
就是说,我们进入昆仑山,沿着叶尔羌北岸,已经上溯了90公里。
很少有汉人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没有。我们的到来,对于这个偏远小镇来说,不啻一场人文风波,像一块石头重重地砸进平静的池塘——从小镇上人们惊异的脸色可以看见。
在乡派出所经过严格的治安审查,值班乡长——我们见到的两个汉人之一——把我们安排在乡政府的招待室住下。
天黑下来一会了,才想起今天才吃了一餐饭。打开西瓜——因为没电,也没有开水——权作喝水,以馕为主食。一边吃,一边跟乡长聊天。
乡长在这儿工作了四年,不知道这儿就是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乡里的其他人也不知道。倒是去年新疆自治区的考古队,因为修水库要淹掉这儿,来乡里进行过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
乡长告诉我,他去过现场,全是木棺,他们连棺材和遗骸全部运走了。据说遗骸主要是年轻人的。穆斯林同胞是不会使用木棺下葬的,使用木棺有可能是汉人。
也就是说,在千年以前,库斯拉甫生活着非穆斯林的原住民。他们到底是牧民还是驿站的驻军,我们只有打听到去年的考古成果以后,才可以得出结论。
是夜,我久久不能入睡。乡长为了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的安全,轮流在招待室外的操场上值班巡逻。这儿海拔2000多米,晚上26摄氏度的自然气温,枕着叶尔羌河的阵阵涛声,于半睡半醒中,我看见一支大唐时期的卫队,铠甲奕奕,银枪闪闪,肃立在月光之下的叶尔羌河边……
天蒙蒙亮,我就爬起来。因为这个古老的小镇即将被淹没,我想趁早把小镇的容貌拍下来,把它定格成我的文档。
库斯拉甫小镇约两百户人家,全部是维吾尔族。小镇依山伴水,建在半坡,南向河流。全镇除了乡政府、医院和学校是水泥平房,所有的老百姓,都住在土砖房里。
严格说,还不能叫土砖,因为这些砖,均未烧制过。这些土房子,很矮,很小。高不过2米,每一间面积不过4到8平方米不等。一家紧挨着一家,一户叠着一户,从河边上一直叠加到半山。早晨的空气里,有炊烟,有女人们担水和晨除的身影。我站在高处,这温馨的景观尽收眼底。在大山深处,这浓郁的温馨,不仅有着人文的美,人文的原始之美,更有一袭神秘的原始之美。
我痴痴地幻想着,我两千年前的驼队,是否在这个小镇因为等待我,而滞留过,休整过。
突然一声“阿达西(维语朋友的意思)”,我从遥远处醒过来,一位中年男子在自家门口向我招手。我跑过去,他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里坐,我在门前给他们一家三口照了一张全家福,阿达西非常高兴,非要挽留我吃东西了再走。我告诉他自己还有几个伙伴,他示意我把他们全叫来吃早餐。
沿着土巷下到土街——虽然是土街土巷,却很干净利索——一户人家的土屋前堆了一大堆东陵玉,问价,一块钱一公斤。我顿时张大了嘴,好一会放不下来(要知道,紫禁城那一对玉狮子,就是清朝政府从南疆运过去的东陵玉雕刻出来的国宝)……
与好客的喀群相比,这儿的民风,除了好客热情,更加淳朴。我可以从每一个人的脸上,那些惊奇的质疑的纯厚的木讷的欣喜的脸上,读出人们内心的敦厚与实诚。
这是2013年8月9日,叶尔羌河畔,这昆仑山深处前后数十公里没有人烟的神秘古镇,因为大山一样敦厚质朴的民风,而显得更加神秘。
2013年8月9日
-全文完-
▷ 进入致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