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那一抹江月疏桐叶

发表于-2013年08月27日 晚上8:59评论-0条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苏东坡

第一次听到这首诗是在于丹老师讲的《丹韵词音》上,当时只是感觉平白自然而已。然一周之前,重读此诗,便觉得无比的辽阔与释然,偶尔还会沦陷于“倚仗听江声”的旷达胸怀之中。感慨甚深,遂作此文。

因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便喜欢上了苏轼。后来才发现,那句“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更令人动容,令人难以忘怀。

故事也许发生在一个夏夜吧。“醒复醉”的东坡独自回家,此时已是深夜,家童的鼾声在门外依稀可以听的见,敲门也无人答应,那么怎么办,故事在这里推向高*,诗人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倚仗听江声!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费尽脑汁的想办法,而是顺应自然,顺应天意,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这样背景下,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干脆席地而坐,倚着家门,面朝江海,聆听自然给予的滚滚波涛之音吧。泛一叶扁舟,在无边的江海中自由的飘荡,就这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倚仗听江声,江海寄余生,这样的句子,这样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在东坡眼中,生命本来简单,没有太多的计较,即使有不幸的遭遇,也都变成了享受生活的契机。路遇大雨,狼狈不堪,能奈我何,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所有的抱怨与不平化为一缕青烟,随风而逝。被贬黄州,虚有官职,不过是给了他一个享受自然的佳期,使他对人生有了更好的感悟与参透。这让我想到了那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总是感觉,“江月”这两个字特别适合苏轼,是辽阔与浩渺,是自由与平静,是超脱与释然。无垠的江面,皓月千里,一叶扁舟,便足以寄托我的一生。

苏轼这种超然达观的态度,与他屡遭贬谪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在颠沛流离中最能凸显一个人的气节”一样,在苏轼的生命历程中尤为鲜明,直至最后被贬海南,一个在宋人眼中是绝对的天涯海角之地,却依然能够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任江南江北。在许多小事中,甚至是梳发,濯足,都可以体味到生命的广博,如苍鹰般翱翔天际,无比的自由。所谓主观之于客观,并非一味的顺从,而是积极的进取,在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寻找乐趣,寻找心灵的寄托,哪怕只是一轮明月,一叶扁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曾经以为这是苏轼暮年之时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实则不然,苏轼写诗时正值壮年,位高权重,大好年华,风光无限,在这样的状况下,写出这样的诗句,不免让人心生疑问,后来才明白,这看似感慨人生苦短,变化无常,实则是一种更为超脱的旷达,凌驾于坎坷之上,俯视人生的轨迹,这也为他后来屡次贬谪却仍超然达观,埋下了一个伏笔。

在诗词中,确实可以找到思想的共鸣与人生的启迪。在晏殊那里,是飘忽的惆怅与人生的哲思;在小山那里,是冷峻不羁与缠绵情思;在安石那里,是鲜明的人格与强硬的决心;而在东坡这里,是超然达观,是寄情自然,是对苦难的不屑,是对自由的追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方寸之间,心却可以无限的延伸;盈虚之刻,江月却可以永恒。

物质世界高度发达,或许很少有人会仔细揣摩诗人在词篇中所流露的情感。孔子曾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儿子说“不读诗,何以言”,当然,此诗非彼诗,虽然对象不同,却仍可以借鉴。在诗词中,可以安抚你躁动焦虑的心,可以使思想变得开阔,可以跨越千年,找到共鸣与知己。诗词就像流水,轻轻的,淡淡的,涓涓细流,滋润你我的心田。

此刻,三更已过,窗外是无垠的夜色,窗内是流淌的音乐,我站在窗前,面对虚空吟诵着东坡之诗,仿佛梦回千年,独享那一抹江月,心情也变得辽远......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疏桐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温筱鸿推荐:温筱鸿
☆ 编辑点评 ☆
温筱鸿点评:

点评:写江月的文字很多,在词人苏东坡的笔下却是超然的达官,寄情自然,是对苦难的不屑,和对自由的追求。文章通过品读苏轼的诗词来品读苏轼的人生,是对苏轼在自然中追求自由的仰慕,文字情感细腻,能够看出作者鉴赏诗词的能力,立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