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轼,我们每个人都会很熟悉。面对滔滔江水,我们不禁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沧桑;中秋佳节,也会想起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出段段情思;面对挫折与迷茫,我们会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慰藉自己。同样,在人生的大起大落,宦海沉浮中,苏东坡也用他那一份独有的智慧与情感,独有的乐观与旷达,诠释着他的超然物外与赤子之心。
潇洒东坡,少年成名,文章行云流水,仿佛神来之笔。乃至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看过他的文章后,不禁感慨“更三十年后,无人记吾尔”,当时与他意见相驳的新法领袖王安石,在暮年之时也感叹,这样的人,不知再过几百年后才会出现。难怪林语堂先生会称苏东坡为“天纵奇才”。苏轼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苏洵起的,苏洵曾在文章里解释过名字的含义,“轼”乃车前横木,它不像车轮,车篷那样重要,必不可少,但一旦车颠簸起来,就一定要扶着横木才能站稳,没有轼,车好像少了点什么,有了轼,车才变得完整。这个意思是要苏轼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为人要沉稳,踏实,不要展露锋芒。但苏轼的缺点就是太爱展露锋芒,锋芒毕露了,因此他才一次次的遭受贬谪,乃至最后竟贬到了荒蛮之地海南岛。他的弟弟苏辙也经常劝他,要为人沉稳。他虽然文采斐然,才华横溢,却缺少基本的生活常识,处处由妻子照看。由此看来,纵使苏轼获得过极高的荣誉,但他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完美,他也没有完全承担得起这个“轼”字。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崇敬,仰慕,正是因为这些的不完美,才使我们愈加喜欢他,因为一个完美的人,不是圣人,就是虚伪的人。
由于朝野之间新旧两党的更迭,苏轼的一生可谓悲喜交加,宦海沉浮。由于反对新法,他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有名无权,但是他始终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这一切,在这里,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他亲自耕地,盖屋,生活。并取了别号“东坡居士”,意思是他表明自己是一个耕地的农夫。在黄州期间,他改变了许多,成熟了许多,沧桑了许多。他在读书、写作的过程当中,慢慢地要去掉自己身上那种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一种稳健端庄的正气;他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当中,渐渐地去掉那种尖酸刻薄的小家子气,养成一种宽容、虚怀若谷的大气,他更在耕种的劳动过程当中,去掉那种柔弱、缠绵的文人气,养成一种刚毅、坚卓的丈夫气。他从“诗酒趁年华”的青春年少,逐渐变为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样一个感慨人生苦短的中年人。在期间,他游于赤壁之下,望着奔腾不止的滔滔江水,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什么叫做震撼古今的伟大绝唱?就是这一首词写完之后,从古一直能唱到今天,唱到今天人的心里面。一千年前发出的一个声音,到现在还能敲打着你的胸膛,震撼到你的心灵。滔滔江水,滚滚而来,大浪淘沙,多少风流人物席卷而去。英俊潇洒的周郎,年轻貌美的小乔,而今安在哉?想一想,多少的英雄业绩,最终不过灰飞烟灭,玉环飞燕皆尘土,我还是别在这里多情了,看看鬓边的白发,既然人生苦短,那为何不举起酒杯,对着似水的明月,畅饮一番,不醉不归。其实苏东坡的酒量很小,饮少辄醉,每饮必醉,醉后便昏然睡去,醒来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来笔墨纸砚,痛痛快快的畅写一番。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的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他被一贬再贬,虽然其中有一次官场上的飞跃,但终因不能忍受官场的污浊,选择“知难而退”,他主动要求在地方上做官,在杭州,他兴修水利,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便是他兴修水利的副产品。贬谪之路漫漫无期,然而苏轼始终是以一份乐观旷达的心回报生命中的种种不幸,就像汪国真所说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样的心神气定,从容不惊,令人敬佩。我一直认为,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能够宠辱偕忘,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其实则不然,能够以一颗超然的心面对人生的是是非非,能够笑看一切,窃以为才是最高的境界。就像东坡一样,在海南,在“食无肉,居无所,病无药,出无友,冬无碳,夏无泉”的窘境中,依旧能够笑看生活,早晨迎着咸咸的海风理发,中午坐在草席上小盹一阵,晚上听着火炉里烧水的嗞嗞声,泡一泡脚,剪一剪指甲,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体味生命的广博与自由,享受无尽的江水与明月的恩赐,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其实,苏东坡留给我们的并不只是文学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苏东坡曾在从黄州调遣到湖州的路上拜访过当时已经闲居在家的旧宰相王安石。这位昔日雷厉风行的改革家,政治上同样宦海沉浮,两次担任宰相,两次又被罢免,而今已经变成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骑在一只毛驴上,慢慢悠悠的从远方过来,东坡看见眼前一番情景,心里又是感动又是悲凉,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王安石见到苏轼,立即从驴上下来,快步走上前去,苏轼也急忙迎过去,这两个昔日的朝廷重臣,经过岁月的洗礼,走到了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啊。苏东坡说,真是抱歉,我竟然穿成这样的衣服来见宰相。王安石回应,这样的繁文缛节岂是为你我这样的人设置的啊。语毕,便仰天大笑。每次我读到这里的时候,都会不禁的感动,甚至泪流。这是何止高尚的品质,纯洁的心灵,他们的恩怨,仅仅存在于如何强大国家的具体细节上,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啊。
苏东坡在家里排行第五,弟弟苏辙排第六,家里的其他哥姐都先后夭折,只有他们两个存活下来。弟弟苏辙回忆,他们的情感,亦师亦友亦兄弟,就是两个亲密的知己,从小一直生活到大,直到彼此成家之后才分开。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是东坡与他弟弟分别五年后的一个中秋写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亲人却不在身旁,政治上也是老大无成,然而东坡并没有丧失信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许经历悲欢离合,尝尽人生百态,才能够获得生命的真谛。全词豪情奔放,乐观豁达,并无一点忧郁。苏轼总能将每次的痛苦化成是对人生的磨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次在贬谪的路上,苏轼和弟弟苏辙在一家饭馆里准备吃饭,可谁知上的都是一些味道古怪的东西。苏辙咀嚼了一会,便放下筷子。苏轼却不,狼吞虎咽地,一会便吃完了。笑着对苏辙说,你难道还要仔细咀嚼后咽下去吗?颇为诙谐,却意味深长。走到了广州惠州,苏轼要渡海去海南岛了。分别前,兄弟两人手握着手,情不知何处起,一往而深。哪知这一面,竟是兄弟二人相见的最后一面。
苏轼对于人生的多情,也体现在他的爱情方面。苏轼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分别是王弗,王闰之,朝云。王弗是苏轼的原配,聪颖贤惠,苏轼对她的评价很高,苏轼有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就是悼亡王弗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 短松冈。
这是王弗逝世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原配王弗,醒来异常的悲伤,想起十年前的恩恩爱爱,仿佛如梦一场,华丽的忧伤。今夜,月光照在松柏上,甚是断肠。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没有王弗那样聪颖,却体贴入微,她是陪伴苏轼度过时间最长的人。朝云,是苏轼的侍妾,也可以说是红颜知己,苏轼给她写的诗应该是最多的。一次,苏轼作了一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让朝云来唱,朝云便哭了起来,苏轼问为什么,朝云答“奴不能唱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这两句诗写的是人生苦短,既然何处都有芳草,那我们的时光岂不是就像芳草一样,匆匆凋谢了吗。一段时间后,朝云病逝,这句诗仿佛成了谶语。苏轼有四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夭折了,苏轼的次子苏迨后来取了欧阳修的孙女。从此,苏欧结为世家。
公元1101年,苏轼感觉到自己已经不行了,眼睛花了,耳朵背了,他的好友钱泽明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喊道:“固先生平时屡践至此,更需着力。”意思是要向西方的极乐世界去想。苏轼对佛学是很有造诣的,可此时却说“着力即差”。这四个字大概就是他说的最后四个字了,“着力即差”表现了他是一个追求现实生活的人,追求现实的幸福,对生命执着的热爱,他不去幻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最终七月二十八日溘然长逝,享年66岁。
苏轼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怨乞”。这就是苏轼,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苏轼。他在大起大落中体味事态沧桑;在悲欢离合中,体味人情冷暖。
在看康震老师讲《苏轼之死》时,我异常紧张,仿佛想要挽留些什么。最后康震老师说:“苏轼,他超然达观,却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却不世故圆滑;他才华横溢,却不自鸣得意......他就像流水,渐渐地,悄悄地,在我们眼前流淌消失,可他最终却注入大海;他又像一轮明月,阴晴圆缺,总会落去,可他却在苍茫宇宙中永远闪耀;他的生命,就像流水明月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也许是苏轼的人生遭遇,宦海沉浮,使他的诗充盈着一种深沉的哲理。他的诗词就像一块海绵,每个人都能从中挤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或许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哲学家,但人人确实能在苏轼的诗词中品味生命的哲理。
-全文完-
▷ 进入疏桐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