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喀群赛乃姆传人
——《丝路觅宗》系列纪实散文之三(学术成果,请勿转载)
地址:莎车县喀群乡
地理坐标:经度 76°51'48" 纬度 37°59'9.5"
海拔高度:1456米
离开塔吉克乡,沿着叶尔羌河北岸,西行33公里,很快就到了喀群乡。
今天是穆斯林同胞的肉孜节,跟汉族的春节一样,正是一家人幸福团圆的日子。一番周折后,我们找到了乡文化站站长阿不都·赛买提的家。
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才一说明来意,阿不都·赛买提就把儿子和女儿叫过来,让他们给我当翻译。于是,我的采访就在节日的氛围里,在大伙欢快的笑声中开始了。
原来喀群这个名字的由来,本身就是对丝绸之路最好的注解。喀群,突厥语的意思是,好客之地。主人对我说,很早以前,这儿的确存在一条喀群古道,就是从莎车到中亚的古道。今天我走过的这条公路,早年就叫中巴公路,是后来314国道(喀什到巴基斯坦)建好后,才放弃这样的叫法。没有公路的古代商人和使者,从莎车办好通关文书后,到喀群徒步需要一天时间。在喀群验关的时候,往往需要住下来。因为过了喀群,就进入了昆仑山,所以,在翻越帕米尔之前,人们一边办理验关手续,一边休整,为征服高原和大河做最后的准备。来往的客商,在这儿得到了当地人民热情的接待,是一处让人难以忘怀的好客之地,喀群便因此得名。
——喀群,怀抱绿洲,背负昆仑。对于远古的旅人和探险家来说,从某种程度上,这儿也可能是生与死的分界点。
当你面对巍巍昆仑,面对景仰而无知的雪域和更遥远的西方,那些如神话般虚无缥缈的境幻,即将成为自己惊心动魄的抑或生抑或死的安排的时候,在喀群小住一晚,让灵魂朝着故乡的方向,作一次诀别,那是何等凄惶与壮烈的心境!
关山万重兮不待日月,古道漫漫兮无尽沧桑;壮士一去兮昆仑无语,葱岭迢递兮魂魄他乡!
——采访的过程中,我把自己的新书《痴爱南疆》赠送给主人。才一打开,他就看见了今年春天我在莎车万人麦西来甫上拍的照片,不无自豪地告诉我说,自己就是这场大型歌舞的编导。
我站起来,高兴地握过阿不都·赛买提的双手,话匣子便自然转向了维吾尔歌舞艺术。
原来我眼前这位神采奕奕,气质细腻,底蕴丰腴的维吾尔同胞,就是行将失传的喀群赛乃姆的传承人。
——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时,汉人称之为柘枝舞和胡旋舞的即是。它最早的发祥地当在中亚。唐代诗人刘禹锡便有“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去,曾波犹注人。”的佳句,盛赞这种歌舞。
因为赛乃姆后来成为木卡姆中大乃额曼的组成部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赛乃姆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妈妈”或者“奶奶”。
十二木卡姆的故乡是莎车,是叶尔羌汗国,喀群赛乃姆,自然得天独厚。它不同于新疆其它地区的赛乃姆,它是独一无二的以表现山地维吾尔文化为主的歌舞形式。它更粗犷,更豪放,更具历史的沧桑感。
经阿不都·赛买提潜心研究,多年来已经整理出喀群赛乃姆诗歌1200余行,而且还对喀群赛乃姆的舞蹈形式进行了规范。现在,每一年,他都会应邀带领他的团队到国内外许多城市进行演出。
喀群赛乃姆,目前已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配合这一文化保护活动,莎车县政府,计划在今年秋天举行一场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的10万人麦西来甫特大型歌舞表演。自然,阿不都·赛买提也是这场盛会的编导之一。
我们的语言虽然有障碍,而得益于新一代的帮助,我们的言谈似乎比平常更多了一些诙谐与快乐。
丝绸之路南道这一段艰险的天路,虽然被人们遗忘,而因为这条古道曾经的存在,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文化和物质的繁荣,不正是在续写着丝路的辉煌吗?
文化与文明的繁衍,是人类的本能,与遗忘无关。
2013年8月8日
-全文完-
▷ 进入致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