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律诗?律诗是近体诗中的一种八行诗,另外还有绝句和排律。自从唐代形成并成熟以来,律诗成为后世历代诗歌创作的主流形式。为什么律诗会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呢?我认为主要是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走向法制的轨道,人们对美的追求步步升级,各种艺术形式无不向精致繁缛的方向发展,诗歌也是如此。
什么样的诗才能称为律诗呢?或者说律诗有哪些本质特征呢?
首先,律诗有八行,每行五言或七言。
其次,每个诗句都是律句或其变体。律句是由马蹄韵的节奏演变而成的,符合特定的诗韵。标准的律句只有四个,以五言为例,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就是再加两个仄声或两个平声。除此以外,还有若干变体,下面再讲。
再次,八句每两句依次构成一联,共四联。各联要符合“对粘”的规律。即每联之内第二字要平仄相对,称为“对”;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的第二字要平仄相同,称为“粘”。
第四,对仗。第二、三两联一般要求对仗,第一、四两联则不要求,可对可不对。
第五,偶数行要求押韵,第一行可押可不押。韵字平仄不可相混,且最好不要重字。
以上五条就是律诗的基本特征,一般是不可违背的。
现代人对律诗的认识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免偏颇。主要有下面一些:
一、孤平的问题。
孤平就是一句中除韵字以外的平声字都是单个孤立的。如仄平仄仄平,第二字犯孤平。按照这种说法,只有偶数行可能犯孤平。如“仄平仄仄仄平仄”不犯孤平,也有人认为每行都可能犯孤平,则“仄平仄仄仄平仄”也犯孤平。
如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首句即孤平:
北阕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至于非韵句犯孤平的例子更多,如唐孟浩然的《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再如,杜甫《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首句也孤平: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由于非韵行立平声字的例子大量存在,特别是句式“仄仄仄平仄”的存在,也说明非韵句不应该认为存在孤平。所以我们认为只有押韵行才有孤平的问题。
二、拗救的问题
何为拗救?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拗),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救),称为拗救,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只有五言的第三四字或七言的第五六字存在拗救。
如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首句“北阕休上书,南山归敝庐。”本应为仄仄仄平平,第三字变为平,故第四字相应变为仄,以救第三字之拗。
再如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第七句独拗归救: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相反,认为是四拗三救或六拗五救。“三拗四救”说和“四拗三救”说究竟谁对?因为是分析前人诗词的解释,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以。但我以为“四拗三救”说更合理。因为律诗的韵律源于马蹄韵,所以重点在偶数字上,即二、四、六等字上,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既然一三五不论,又何拗之有?所以应该说是四拗三救、或六拗五救。
但是如果是“仄仄平平仄”,第三字变为仄而成“仄仄仄平仄”,则成了孤平,有人认为应该在对句相应位置来救,即对句由“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平”。这其实是对仗的要求,我认为不应看作拗救的问题。这个句式“仄仄仄平仄”的存在,也说明非韵句不应该认为存在孤平,因为对句的救并未改变出句的孤平。
三、三仄尾与三平尾的问题
按照后人总结的律句,是不可能出现三仄尾或者三平尾的。唐诗来看,三平尾本人没有发现,三仄尾在律诗的第七句和绝句的第三句却不鲜见。如唐孟浩然的《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只应守寂寞”出现三仄尾。
另外孟浩然的《早寒有怀》、许浑《早秋》、韦庄《章台夜思》、元稹的《遣悲怀.其一》、常建《破山寺后禅院》等的第一、第五、第七句,权德舆绝句《玉台体》的第三句,崔涂的《除夜有怀》第五句、杜甫《咏怀古迹.其二》第三句等等都是三仄尾。
律诗中有一种句式“仄仄仄仄仄”被认为是合格的拗句,它的标准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如果第四字拗而为平,而第三句来救,就变成了全仄句。所以律诗中的三仄尾不应列为出律。崔涂的《除夜有怀》第五句“渐与骨肉远”为全仄。常建《破山寺后禅院》等的第七句也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常建的这首名诗居然有三句都是三仄尾。
四、重字的问题。现在很多学诗者,一见诗中有重字就认为是毛病,其实不然。律诗因为字数不多,要求精炼,一般不重字为好。但也有时因意境的需要故意重字。举两个绝句的例子,如李商隐著名的绝句《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十八个字,就有五个重字。
再如,唐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其中有三个宫字。
至于重一两个字的律诗就更多了。
五、对仗的问题
对仗又叫对偶、对联。律诗一般要求第二、三联均为对仗。但我们考察唐诗,发现第二或第三联不对仗的也有,有的是以第一联的对仗代替第二联的对仗,如张九龄《望月怀远》、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常建《破山寺后禅院》等;有的是第二、四联对仗,如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有的仅有第三联对仗,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杜甫的《月夜》等;有的前三联都是对仗,如杜甫的《春望》等。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工对,也有不少是宽对,甚至准对,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的第二联“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杜甫的《出此门有悲往事》第二联“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的至今/应有失对等。在唐代律诗中,个别字词失对的现象并不少见。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杜甫《出此门有悲往事》。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待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六、粘与不粘
律诗的每联要相对,临近两联要相粘。对粘的要求可以说是律诗的铁律之一。所谓粘,是指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的第二字必须平仄相同。否则称失粘。失粘的律诗也称为折腰体。一首律诗中,失粘的情况一般只有一处,最多不超过两个。由于对粘的规律,全诗第二字构成“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失粘的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二》,其颔联不粘: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两处失粘的,如杜甫《所思》的颔联与颈联之间、颈联与尾联之间: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绝句也有失粘的,如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七、韵字与非韵字一般应平仄相反,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送灵澈》
这里“寺”与韵字“晚”同为仄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第一句采用了拗句。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八、其它
杜甫《咏怀古迹.其四》祠堂的“堂”出律: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首句“此”出律: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九、律诗中符合格律的诗句种数
律诗中符合格律的诗句到底有多少种?对于五言标准律句只有4种,变体律句有8种,共计12种。对于七言标准律句也只有4种,变体律句有21种,共计25种。本人将用专文论述。
在古今诗人中,杜甫被认为是格律最严谨的诗人,但杜甫的诗中各类出律的情况几乎都存在。可见,格律不是绝对的,一首律诗个别地方出律并不影响诗的思想艺术价值。如果有好的意境和佳句,合不合律也就在其次了,如崔颢的《黄鹤楼》就是如此。
若冲
2013-8-20与宜昌
-全文完-
▷ 进入若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