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阴历的七月 , 我的故乡陕西长安 ,阴历古会这个名俗的序幕就算拉开了。
古会,源于何时?无人知晓,只知道它早期称为“馍馍会”。
听辈上老人们讲,在解放前,一到七月分,地主老财也会拿出他们蒸好的馍馍,让可怜的雇农吃。
可是在吃前,他们会骂 雇农;不好好干活,庄稼长势不好、打出的粮食粒小面黑什么的……
后来的“馍馍会”不同了。
每年的七月,也就是 新麦子入库放置数月后,它的活性分子 稳定了,这时拿出来磨成面, 吃起来才筋道可口。
七月流火,地里也无啥活可干, 秋庄稼也已长势在望。此时, 正处农闲时节。
人们就会从面瓮里挖上一盆,白灿灿细腻润滑的面粉,蒸上一笼又白又大,松软、散发着阵阵麦香味的蒸馍,点上象征着喜庆丰收景象的红窕点。
然后,按照排好的日子,领着顽童,穿着干干净净的,拎着上面盖有新毛巾的馍馍篮子,一脸喜悦走 亲戚去了。
亲戚的辈分不同,这馍馍的做法也就不同了,因为这里面有很大的讲究;长辈给小辈蒸的馍是一层被一层高的塔型,加有香菜油的蒸馍——这叫芝麻开花节节高,鼓励上进的意思。
小辈送长辈的是夹心糖元饼饼馍, 元宝 似的——这叫 “元宝 送福 ” 的意思。
搞不好做乱了,人家会笑话,说不懂礼教的。
来到亲戚家、亲戚 早已摆好放置馍馍的桌子。
吃了早饭的臊子面,就有亲戚家的街坊四邻们前来观看、谝闲传,传做庄稼活的经验……
现在很少有人拿蒸馍走亲戚了,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就是人们怕麻烦了。过“馍馍会”只不过是一般的地方民俗而已,过去食粮紧缺,生活质量差。
人们盼着过“馍馍会”,这样就能吃上亲戚送来的松软脆香的馍馍,感受一下亲情的传递。
又怕过“馍馍会”,因为为了这一天,人们在几天前就得打扫庭院,给自己、孩 童买新衣服(庄稼人也只有这时才会给自己添置新衣服)。先一天卖肉、买菜、买酒、好不忙乎,却也乐乎!
现在用不着了,粮食丰裕了,腰包的钱鼓了,人们送礼样样多了。又白又大松软脆香,散发着麦香味的馍馍却没有了、过“馍馍会”成了比富会。
亲情淡了,隔阂多了——就在这花样繁多的礼品上,走亲戚真的成了酷暑七月郁闷中的烦心事了……
前几天,七月初一是我的家乡过会;我回去了,看着家人们在闷热中忙来忙去,唤你干这干那,那情景又是我回到了童年时代——
大人们跑来跑去的忙活,自己也高兴的跟着大人们簇热闹,不小心打翻了物品,结果惹来一顿打。可心里不觉得这顿打疼,委屈,反而心里乐滋滋 ……
11点左右,我的老姑来了,我们全家人忙起身迎接。
呀!老姑拿着蒸馍,稀有稀有……
老姑鬓发班的站在那儿, 呵呵笑着,有一点不自在看着我们。
我知道我的话可能她理解错了,便忙解释说;“姑,我们很少吃到你老蒸的馍馍了。闻一闻,一股麦香味,好香!”
后来,尽管我多次用语言来补充 纠正,她对我的话错误理解,可都没能是我从愧疚中挣脱出来。
老姑要回去了,她临走时拉住我的手说;孩子,姑不会犯病的,明年过会我还送馍馍来。
过“馍馍会”,接了许多礼品。我们在亲戚都走了的晚上,从新搭配了礼品的去向,以备后来 走亲戚用。
唯独老姑那一篮馍馍留下了,被我“独吞”了。
-全文完-
▷ 进入佚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