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纪末叶,我朝改元“接轨”以来,文坛有孔庆东者,发明“流水文章”一体,荼毒生灵。或逐日记事,早几点起,午几时餐,夜几更眠;或逐人描摹,约翰若何,玛丽若何,美其名曰“校园回忆经典”及“某某系列”。世之高人斥为“流水账”,世之俗人叹道“有啥意思”,世之狂人鄙曰“我也能写”。独孔氏不以为荣,不以为耻,唧唧复唧唧,当户写个不休也。积淀日久,乃有好事之粉丝呼为“庆东体”也。
——《脍炙英雄-文如流水不争先》(中国长安出版社209年1月第1版)
孔庆东是研究鲁迅的,也是鲁迅的铁杆粉丝,他曾经把鲁迅讲到了百家讲坛,还出了一本专著《正说鲁迅》,他的这本专著并没有什么新意,没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是“炒冷饭”,把别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换了一个花样,用另外一种表达形式说了一遍,就变成了自己的产品。
研究鲁迅的时候,他也“学习”了鲁迅的日记,鲁迅的日记就是不折不扣的流水账,一点文学意义都没有,要不是这日记因为是鲁迅写的,还有谁会把这些垃圾一样的东西当宝贝。名人的屁都是香的,所以鲁迅的流水账日记被很多人视为珍宝。有很多所谓的学者就纷纷来学习、研究,“皓首穷经”,发几篇压根儿就没什么意义的研究文章来混口饭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吃鲁迅饭的”。孔庆东就是那些“吃鲁迅饭的”人中的一员,他研究鲁迅也是为了在北大“混口日记饭吃”。他在研究鲁迅,发表论文的同时,对鲁迅的日记也情有独钟,于是开始学习鲁迅日记的体裁写起了文章来。
他的文章就跟鲁迅日记一样,都是记的“流水账”。今天在哪里吃了几个馒头,喝了几杯牛奶,还吃了几根大葱,然后坐车到了哪里,跟谁谁谁一起干了些什么事,然后跟谁谁谁说了几句什么话,就又坐多少次航班几点出发,几点到达了什么地方,在那里又跟谁谁谁一起干了些什么事,说了些什么话,然后在什么餐馆吃了些什么东西,又说了几句什么话,中午午睡了多长时间,然后上厕所,然后又干了些什么,最后就又是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到了北京,到了家,他老婆对他说了些什么,发了些什么牢骚,他就跟他老婆道歉,然后又吃了几个大饼,喝了几碗稀饭,然后就看电视,看了什么什么节目,就又逗他家的猫,什么“小赵”(他家猫的名字)啊“老李”的。明天又是在哪个地方去,几点坐的什么班次的飞机,在飞机上跟哪个漂亮的空姐聊天,然后读了几本什么杂志,飞机几点就到了什么地方,谁谁谁去接他,接他去什么地方做讲座或者是去某电视台做了什么什么节目,跟谁谁谁一起做的节目,然后就到某餐馆吃饭,吃了一些什么什么东西,然后就又和谁谁谁到哪里去转悠了一下,跟谁谁谁说了几句什么什么话,就坐多少班次的飞机回到北京,到家后就又看了几本杂志,什么什么杂志里有什么什么文章写得很好,观点很有见地,然后就又吃了一个馒头,又喝了一杯水什么的,最后就打着饱嗝看电视,再就是发了一篇什么什么的博客。后天又去参加了一个什么会议,跟那些领导人一起,都说了些什么话,然后顺便给领导拍几句马屁,说几句奉承恭维的话,开完会又在路上遇见了谁谁谁,跟他又拉了几句家常,说了些什么什么话,然后就去备课,再去某某某餐厅吃了些什么,最后又回家,喝了一杯水,拿着几个馒头包着大葱蘸着酱吃,然后就又读了几本什么什么杂志,杂志里有什么什么文章写得很好,就又用了几个小时读完了一本什么什么书,顺便吹嘘一下自己读书速度是如何如何的快。
这就是孔庆东的文章,记录着每天的流水账,就如那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学写作文一样,今天早上起来,先刷牙,再洗脸,然后上厕所,再去吃早餐,早餐吃了些什么,吃饱了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在路上遇见了些什么事,然后迟到了,老师罚站,然后上早自习,第一节课是什么课,是哪个老师上的,老师叫什么,是男的还是女的,第二节课是什么课,老师是谁谁谁,是男是女,第三节课是什么课,第四节、第五节是什么课,然后就放学了,回家的路上遇到了谁谁谁,跟他说了几句什么话,就回家了,在家里做作业,然后又吃饭,吃了些什么菜,吃了几碗饭,就又去上厕所。这个小学三年级初学习作的学生的“流水账”就达到了孔庆东文章的高度。
就是这样的“流水账”文章,东扯西拉,七拼八凑,孔庆东还自以为是地自己的一种创新,他在一篇博客《汉语的悲哀》的后面跟一位网友互动时说:“分钟,我的文体太复杂,这里的朋友知识背景不同,所以不可能都理会。正如我看不懂数学论文一样。”(《千夫所指》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一篇篇的“流水账”,还认为自己的文体“很复杂”,不是一般的人能理解,并且号称“庆东体”,真是恬不知耻,刮不知羞,厚颜又无耻!
四大名捕
2013年8月20日
于汉水河畔 书林隐处
-全文完-
▷ 进入四大名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