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浅谈
浩荡中华,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就如一本装帧精美的历史图谱,历史一页页翻过,留给了华夏子孙取之不尽的华夏文明。
历史是什么呢?我们都说漫漫历史长河,既是长河便是永恒的,不可间断的。正如孔老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连续贯通,随随便便截取一章一节都是有损其完整,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但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又非一般人所能驾驭,也就只好进入这文化海洋拾取一个小小的贝壳。
历史是什么呢?我们都说漫漫历史长河,既是长河便是永恒的,不可间断的。正如孔老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连续贯通,随随便便截取一章一节都是有损其完整,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但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又非一般人所能驾驭,也就只好进入这文化海洋拾取一个小小的贝壳。
老师以为龙是由蜻蜓演绎而来,弄的四座皆惊。此文小谈与龙形体最为相似的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另一生灵--蛇。
蛇崇拜
同世界许多古老民族一样,中国人对蛇存在着莫名的敬畏和恐惧。在埃及,印度和北欧神话中,世界就是一条宇宙大蛇。
同样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有许多与蛇有关的传说。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即伏羲女娲但是人面蛇躯。在汉代壁画中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传说大禹治水之时,“有黑蛇长十尺,头有角,衔夜明之珠助禹”。《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蚩尤所弃桎梏,是为枫木,有蛇名育蛇盘其上”。《淮南子本经训》“羿断修蛇于洞庭。”
此外《山海经》中所注奇兽异形也有不少与蛇有关。雨师妾,身体黑色,人面,两手各持一蛇,右耳有青蛇,左耳有赤蛇;奢比,人面兽身,大耳朵上各有一条青蛇;相柳,九头人面蛇身。
蛇自然形态丑恶,古人对它十分恐惧,又十分崇拜敬佩。因恐惧而生崇拜,又因崇拜而恐惧。因而传说中的蛇形体奇异且都十分巨大,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保护神。
山海经·中次二经》中记载:化蛇,人面豺身,鸟翼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旱。相对的又有鸣蛇,其状如蛇而生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水。形体巨大的蛇有:昆仑巨蛇“昆仑西北有山,周围三万里,巨蛇绕之,得三周。蛇长九万里,居此山,饮食沧海。”有大青蛇,黄头,食鹿。人门常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此蛇为巴蛇或作黑蛇,《山海经》注: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同时蛇又作为保护者的身份出现。清《格致镜源》中载“真腊王宫中有金塔……土人皆谓塔中有九头神蛇,乃为此土地之主也。”《山海经》又云: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四方,当为守共工台之神蛇。而旧时妓女行业所供的五大保护神之一就是蛇。
蛇虽然面目可憎,有时又被幻化成知恩图报的益类。《搜神记》曰:窦武母产武,并产一蛇,送之林中……母亡,蛇出,以头击枢,涕血借流。又书“隋侯行,见大蛇伤,救而治之,蛇衔珠以报”。而数最知恩图报的蛇当属白娘子白素贞了。
白蛇为报千年前救命之恩幻化成人,与许仙结为夫妇。经《新白娘子传奇》的演绎,这一出人蛇之恋又被加入了许多罗曼蒂克,成为爱情假话,可堪为千百年来人妖之恋的典范。
在古人看来,蛇没有四肢却往来自如,蛇能蜕皮而自新,有无以伦比的生命力。甚至认为蛇能断而复生。中国人以蛇为神对蛇有种种禁忌,都源于上古时代的蛇图腾崇拜,是蛇图腾的宗教意识在民俗中的遗留。因而要探求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必须在民俗中去找。
在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中,皇帝有金黄的滚龙袍,重臣也有大红的金蟒袍。十二生肖中,蛇排龙后称小龙。巳蛇,9至11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在家乡正月十五之时,做一种面食成“圣虫”。将面团揉成长条,盘成蛇形,头部用两粒扁豆作眼,嘴含红枣丝。查书知山西陕西也有此俗,成“蛇婆婆”或“蛇盘盘,”以高粱作眼口含红枣。大同小异,多失去发财致富的意思。
闽南一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各类蛇的繁衍。曾读一本书《岭南圣母冼夫人》,其中介绍岭南高凉地区的俚人和僚人皆敬蛇为神,到一定的年即便在眼两侧嘴两侧文以蓝色蛇纹。起身上也有蛇纹,且地位越高其蛇纹越斑斓。但是因气候炎热,伤口容易化脓腐烂,被冼夫人废止。不过现在岭南地区敬蛇风俗仍盛,闽南漳州平和三平村敬蛇尤盛。那里蛇特别多到处爬行,村民敬之为“侍者公”,认为蛇是家庭和村落的保护神,以至这些蛇晚上爬上床钻进被窝与人同眠,他们仍能若无其事的安然入睡,其胆量着实令人佩服。
民进对蛇最忌打杀,认为若打死了它,蛇会进行报复与己不利,与家门不利,所以在家中发现蛇都要将其放生。
在闽南要是有人看见几条蛇缠在一起,往往赶紧揪掉身上的某个钮扣丢掉,表示忏悔。据说这是蛇交配,观者为大逆不道。
当然时至今日人们不会在像古人那样去崇拜蛇,但对蛇的打杀仍为不吉,加之蛇面目实在不雅,所以我们见到蛇大多是倒吸一口气,带着一身冷汗转身就跑。
趁胜浅谈中国之传统文化04年于漯河大学
-全文完-
▷ 进入卫水怀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