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来,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袂打造的《汉字英雄》和央视科教频道于蛇年暑期隆重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融文化与娱乐于一炉,集综艺与知识为一体,开创国内电视栏目之先河,引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风尚,掀起了一场新的“汉字风暴”,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华人观众的眼球,引起了国内多家媒体和网络的热议。老夫这个“老宅男”虽属一个“电视控”,遗憾的却是未能做到从头至尾每期必看;单是从偶尔浏览到到的几个精彩片段而论,不难看出这档电视节目创意人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拯救汉字危机”,“打一场汉字保卫战”的理念,还是“一笔一划写字,一心一意做人”的主旨,《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于挖掘电视栏目的社会价值,提升电视节目的内涵深度及其文化品位,尤其是对于弘扬中国汉字传统文化,推进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堪称前无古人,史无前例,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贡献卓著,功不可没。
当然,老夫职微言轻,虽不能给这档节目颁个金奖银奖什么的,却也不能有话不说。俗话说得好:“好(读hào)是好,恶(读wù)是恶,逮老鹰的不打兔”。也许职业养成的习惯,平素除了“食色”之外,此生几乎所有大好年华都用在了“咬文嚼字”上,因此对于“码汉字”这档子差事就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与嗜好。因为老夫一不会做官,二不会经商,就认识几个汉字,只配做个“码字工”,所以硬是比葫芦画瓢地为领导写了大半辈子烂文章。虽说这些文章甜在了领导的嘴上,美在了别人的脸上,苦在了我的心中,全都为他人做了“嫁衣”,到头来还落了一大堆诸如“抬轿夫”、“吹鼓手”、“戈培尔”之类的“雅号”。还别说,日久生情。汉字码久了,老夫不仅对汉字码出了特殊的感情,而且甚或觉得孔夫子的学生子夏所言“贤贤易色”这句话说得还真有几分道理。不过,子夏所说的“贤贤易色”,指的是看到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马上就跟着学习,以致把太太老婆都给忘记不要了;老夫借用的“贤贤易色”,说的则是每当看到漂亮的文字马上就想去拜读学习,以致常常会因“贤贤易色”而丢东忘西,莫说熬干锅煮糊饭屡见不鲜,甚至还会因过度痴迷而忘记了老婆太太。
扯远了。说归说,笑归笑,汉文字的巨大魅力那真可谓天下第一,举世无双。且莫说唐代书生贾岛因“推敲”二字而使其声名大振,也莫说那个苦吟者卢延让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而令天下文人雅士们传为佳话,更莫说杜甫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成为一代诗圣,恐怕就连“一字千金”、“一言九鼎”乃至“一言兴邦”等等也都言之凿凿,名不虚传。因此,汉字魅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汉字何以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窃以为,汉字的魅力源自汉字本身之美。鲁迅先生曾在他的《汉文学纲要》一文中说得好,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有关汉字“三美”之说可谓鲁迅先生对汉字巨大魅力的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
先说意美。
汉字之美,美在字意。意美是汉字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
众所周知,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名曰“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为造字的基本方法,而转注、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又据知,汉字还有31或32种不同的笔画,其中,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弯9种为基本笔画,其余笔画都是依据这些基本笔画组合而成。无论使用哪种造字方法依据汉字笔画所造出来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或多种含义;而每一个汉字的含义无不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因此,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表意文字。
譬如,汉字中最简单的“一”字,笔画只有一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却除了表达数量最小或者最少的意思之外,还有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字圣”许慎在《说文解字》第一篇便对“一”字作了逐本溯源的解释:“惟初大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汉书》也说:“元元本本,数始于一。”清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清轻阳为天,重浊阴为地。正像《周易》上所说的“天一地二”,“一”是天之数也,“二”是地之数也。中国的先民就是这样把汉字溶入了更深的内容和意义,把汉字同万事万物联系起来,使其称为传统的文化的载体。所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一”字又是数中最大,乃“万数之母”。又因为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由一演化而来,所以,“一”又是万物之始,万象之道。同时,“一”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即使在高雅的文学语言里,一个“一”字也可以把事物表现的气象万千,美不胜收。清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就是一首著名的“一”字诗,诗曰:“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中一连用了九个“一”字,却把“独钓”渔人一边唱歌、一边喝酒、一边钓鱼的景象表现得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区区一个“一”字,内涵竟如此丰富,如此传神,遑论中国辞源字海乎?
再说音美。
汉字之美,美在声音。汉字既表意,又表声;音美是汉字的一大特色。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拼在一起发出来的声音。汉字的声音是否响亮、悦耳,声调起着决定作用。所谓声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和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讲究“平”“仄”,具体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平”是指四声中包括阴平、阳平二声的平声;“仄”是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关于古代汉语平仄四声的发音,清代学者顾炎武说:“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清音韵学家江永说:“平声音长,仄声音短;平声音空,仄声音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康熙字典》中还载有一首《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意思是强调汉语的读音,平声要随口平读,声音不高不低,尾音自然延长;上声要向上高读,声音高亢而响亮,并无尾音;去声要向下重读,声音哀且远,尾音较短;入声要向直急读,声音木且实。
正是因为汉字讲究声调和音韵,读起来才使汉语显得抑扬顿挫,音节和谐,悦耳动听。尤其是注入情感朗诵和美读文学作品,豪放者如滔滔奔腾的大海,婉约者如涓涓流淌的小溪,充满着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用心聆听,实在是一种享受。
最后说形美。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形体美是汉字的又一显著特色。关于汉字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如 “结绳说”、“画卦说”等,其中最着名的就是“仓颉造字说”。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许慎在解释象形字时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也就是说,汉字最初是在比照事物形状的基础上把它勾画出来的。譬如,太阳的轮廓是圆的,而且高挂在天空,不断的发光发热,所以古人就把“日”字简略画成一个圆形,中间加上一点。再譬如,月亮在大多数时间看起来都是弯曲的形状,所以古人就将“月”画成一轮美丽的弯月来表示。
科学考证证明,中国汉字不仅是华夏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沉积,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中国有了方块汉字,才有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四大名著”;才有了李白,杜甫,司马迁,曹雪芹……才使中华民族以“方正之气”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不过,仅从汉字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汉字应该是以距今五六千年前大汶口的彩陶文化为基础,逐渐发展到殷商的甲骨文,秦朝的小篆,两汉的散录,东晋的今草,唐代的端楷,直到宋、元、明、清的行草,每种书法形式无不彰显那个时代汉字形体美的特有魅力——甲骨文的古朴,金文的高雅,篆书的委婉,隶书的端庄,楷书的方正,行书的潇洒,草书的飘逸灵动……
总之,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可比美。有感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的热播热议,老夫也来凑凑热闹,一来补补汉字这门基础文化课,以“温故知新”;二来现学现卖,与文友们分享。时下电视电影都时兴插播广告,所以老夫也想借用一位网友的原话在这篇博文中为汉字“插播”一条公益广告:“汉字之美,美在多维。”
2013年8月16日
-全文完-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