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应朋友之请去了趟新大地,想看看最近都有什么新的碟片可以买来欣赏,无意中发现了一部新的电影——不肯去观音,心中很有感觉,于是立即买回家欣赏,也就有了我这一篇小文。
一开始我先说说《不肯去观音》的主要内容:其实《不肯去观音》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唐朝时期的梅岑山秘色瓷艺人余秀峰为体弱多病的光王李怡烧制护身观音宝像供奉于五台山。宝像制成时,他捡到一个女婴(莲妹),并将其抚养成人...20年后,莲妹长大成人,并拥有一副宛若观音的乐善好施、慈悲待人的好心肠...日本遣唐使慧萼和尚入唐请秘色瓷观音像,与莲妹一家共度患难...慧蕚几经磨难、努力欲将秘色瓷观音带回东瀛,但均未能成行。慧蕚顿悟,主动将秘色瓷观音供于梅岑山...
在慧蕚请秘色瓷观音去日本这条主线下,《不肯去观音》还拥有两条副线:光王李怡遭追杀;莲妹成长成余秀峰衣钵传人。三线共存让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生。而三条线的主角慧蕚、光王李怡、莲妹也都因此成长起来。慧蕚师傅一心想把秘色瓷观音请回日本,并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感动了莲妹,打动了五台山住持,也让光王李怡感佩万分。终于,慧蕚带着秘色瓷观音前往日本。但经过一场海难后,他才顿悟,此观音只能留在梅岑山...慧蕚由此成为真正的大和尚;在遭遇追杀初期,光王李怡一直窝囊地躲躲藏藏,但直到莲妹要被斩首之际,他才勇敢站出来,显示出王者本色;莲妹对慧蕚一定要带秘色瓷观音去日本一事起初也乏于理解,在被慧蕚真诚打动后,改变主意,并与慧蕚一起感化住持,莲妹也因此深悟佛理...由此可见,《不肯去观音》始终在传递正能量,其励志意义也显而易见。
其实这部影片开始吸引我的是片名,我对这个片名很感兴趣,心中有了不少想法,现在我以我的观点来说说如何是不肯去,不肯去表示不情愿,并不是反对去,并不是不想去,那为何是不情愿,是因为去的地方不好?可佛家说普渡众生,既是众生,应当是一视同仁,何来的差异对待,是观音的佛性不强,还是家乡太好,说实话谁也不想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去那遥远他乡,可普渡众生必然有所牺牲,若是不肯去,何来的普渡,在我想来应是不必去,为什么是不必去,因为我们大多凡俗之人求佛必不是真有佛缘,只是为了求一个心安,求一份希望,但其实佛祖也并非万能,很多时候我想佛祖也是有心无力的,而观音更加不是佛祖,真正能为百姓可做的事也是很有限的,我们也不能对观音抱有太大的期望,既然观音做不到无所不能,那么观音去不去就不是很重要了,其实只要请观音的人心怀赤诚,坚守住一份善念,尽人事,多做善事,自有上天保佑,又何必执着于观音的去与不去。
而其实呢?佛家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空色色色色空空,所以去便是不去,去的只是一个身躯而已,不去便是去,可能去的倒是一颗心,所以只要你时时将观音放在心中,那么观音必所在你的四周,这样不肯去便是一定去,不肯去观音便是一定去观音。
但其实观音不肯去还有一个大环境的影响,当时的皇上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下令灭佛,这对当时的佛教来说不异于灭顶之灾,一时之间佛门大乱,许多的寺庙被毁,人们开始谈佛色变,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这时的观音我想内心是矛盾的,她既想保住佛教的地位又想维护皇上的尊严,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观音是很难选择的,所以不肯去也是一种放不下的不舍,以上是在下对于不肯去的理解,不知对与不对,愿与大家分享。
说完了不肯去,下面说说影片吧,这部影片在下认为是中庸作品之中的佳作,比如光王就是中庸人物的代表,而全片的重要物件观音像正是为保佑光王所造,所以光王的命运与观音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而与观音像同时出现的莲妹正是观音的化身,她代表了人间的善良,在影片最后的海难中莲妹化为观音正是人间的善良战胜邪恶,人类抵抗自然的结果。
那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我认为不肯去观音是十分不错的影片,而在下这一篇只是大致的描绘,至于是好是坏只有请各位自已进电影院慢慢欣赏才能有所领悟吧,这样各位在下停笔了。
-全文完-
▷ 进入小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