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做《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写的。当时就觉得奇怪,一个美国人,怎么取个这么文绉绉的中国名字呢?领袖说这个是居心叵测的对中国不怀好意的人,简单说来就是个被唾弃的坏人,也就没有再去了解他了。直到我20多年后,走进北大燕园,坐在未名湖畔,博雅塔边,竟然再一次遇上了这个名字。并且对他了解得越多,就越发感动起来。
我不得不花不少笔墨来叙述一下这个“坏蛋”的经历。司徒雷登的父亲约翰?林顿?斯图尔特是一名美国传教士,从普林斯顿神学院毕业后只身来杭。最早是在一间鸦片烟馆的楼上租了个房间居住。因工作劳累、营养不良,三年后,身体衰弱的约翰?林顿回美国短暂休养,其间他结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姑娘玛丽?霍腾,两人结婚后又来到了中国。他们在西湖边贫民区的一个小弄堂里建起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居住。1876年,长子约翰?雷登?斯图尔特在这里出生。孩子长大后,根据斯图尔特的谐音,给自己取了颇具中国传统色彩的姓氏“司徒”。他就是司徒雷登。司徒雷登的童年是和很多中国小孩一起玩耍度过的。他11岁时,回美国上学。但是毕业于协和神学院的他出于对宗教事业的热忱和对中国的怀恋,重新回到中国传教。
司徒雷登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他同其他的传教士也没多大区别。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创办了燕京大学。1919年,当司徒雷登受命接手燕京大学时,这里似乎是一所没有人关心的学校。校舍局促,学生不足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许多西方教员也不大合于大学教授的条件。他走马上任后,十余次到美国各地募捐。至1937年抗战爆发时,他已经为燕京积累了250万美金的捐款。美丽的燕园,当时仅是一片荒地,是他从山西督军陈树藩那里用6万大洋买到后才开始修建的。热爱中国文化的他要求所有的建筑都要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所以哪怕是一座水塔,都是那么美观,而且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博雅塔。他的办学理念很先进,从一开始,就摆脱了狭隘的宗教范畴。只要有真才实学,司徒雷登都请来做教授。不问政治倾向,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学术流派。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了大批知名学者。教育家陆志韦,社会学家雷洁琼,人类学家吴文藻,考古学家容庚,神学家赵紫宸,法学家张友渔,哲学家张东荪、冯友兰,史学家顾颉刚、钱穆,政治学家萧公权,文学家周作人、朱自清、郑振铎、陆侃如、冰心等这些中国文化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聚于燕京大学麾下。燕大成了中国一流的大学。在中国21所教会大学中,燕京大学显然是一面旗帜。燕京大学的办学理念后来也被北大继承和发扬。
遗憾的是,虽然,燕京大学在1952年时被撤销了,只存在了33年。1957年,北大与燕大合并,从此世上再没有燕京大学。司徒夫人1925年逝世于北京,是燕大墓地的第一位居民,但是以后这块墓地也找不到了。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因心脏病突发在华盛顿去世,终年八十六岁。在他生前的遗嘱中他很希望自己死后葬在燕大,和夫人合葬,可是偌大的燕园,就是葬不下他!因为他是被领袖点名批评的人。哪怕领袖也曾经高度赞美他。甚至闻一多那篇著名《最后一次演讲》中赞美他的一段话也被人删除,像是从未有过!
但是好人总是有人记得的。2005年复建的司徒雷登故居对外免费开放。2006年11月,傅泾波的幼子、美国第一位华裔陆军将军傅履仁,来到故居捐赠了司徒雷登的遗物,其中包括荣誉公民金钥匙。一扇紧闭了近半个世纪的大门终于开启了一线曙光。2008年,司徒雷登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的文星苑,没能陪伴在父母和弟弟身旁。墓碑上影印着他的半身照片,下面只写着一句中英文对照的身份介绍: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如今的北大是莘莘学子们向往的殿堂。吃水不忘打井人,即使我们不是北大人,在欣赏“一塔湖图”的美景,也不该忘了这位“北大”的创业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又比如杨荫榆女士,作家杨绛的亲姑姑。在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她是个维护北洋政府统治的,反对学生游行示威的反动的校长,她错误的行为导致了她被撤除了北京女子师大校长的职务,而且被人痛骂。在旗手鲁迅的笔下,她是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以后的杨荫榆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面对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有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盘门新桥巷的杨荫榆家时,杨荫榆立即勇敢地站出来用日语同日军交涉,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于是,她渐渐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借口,把杨荫榆诱出家门,行至盘门外吴门桥突然开枪击杨荫榆,并抛入河中,因见杨荫榆晃动手臂,又开数枪将其射杀。她死得如此壮烈和伟大,怎么就没有人写文章来纪念她呢?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是不是因为之前犯了些错误,就永远站不起来了呢?纵观杨女士的一生,她能当上第一位女大校长,一定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她是不该以鲁迅笔下的这个让人厌恶的形象出现的。。她敢于抗争不幸婚姻,走向独立,足见她的坚强;她面对日寇,慷慨护卫同胞,足见她的爱国之心。所以还好有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一点欣慰了吧。
虽然早有人说,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实际上呢,差不多就是这样。这世上,很多东西是我们普通人无能为力改变的,但有一颗正义之心,做个有良心的人,还是不难的。多记得别人的好吧,因为人家确实做得很好。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