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教学中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褦襶子

发表于-2013年08月05日 下午3:04评论-6条

初中阶段,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孩子们的理解能力都无法让他们系统地理解认识论,也无法让学生运用辩证法剖析理解事物。可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却并不是学了认识论懂得辩证法就能提高的。这需要在平时对接触事物的剖析理解中不断积累,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然而这在应试教育仍客观上主导中国教育的时代,做起来非常困难。尽管这种理念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大有裨益,但长期以来不被同道与舆情所接受。可近年来,伴随着中考试题的变化,应用层面试题与题型成了拉开差距的因素。虽然应用层面的内容不多,却要求孩子们走出教材,接触现实。这也是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差别。而且近年来,高考的主观题难度也成了拉开差距的选择手段之一。

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对事物剖析理解过程的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中、高考中解决主观题,语文作文中,缩小与录取线差距所必须的。因此,现在具备了在教学中践行此理念的客观条件。

对初中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非某一阶段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当今教学改革,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受客观因素影响,有些进步的理念,也无法落到实处。例如教学的三维目标①,就很难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中都体现。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若要求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中都要反映,就势必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而且各科教学内容存在差异,自然科学部分的教学常常需要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许课程标准本意也是如此,然而许多教学的指导性材料,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案例等,皆要求每一堂课都要在内容上体现出三维目标来。有些过于牵强的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反倒模糊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迷失了学生的世界观取向。

类似的现象还不仅于此。现实教学活动中,基层业务检查,对老师的教学反思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其实教学反思无时不在,否则你的教学活动也进行不下去了。可是若要求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课后教学反思就会让教学反思流于形式,脱离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据在下理解,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反馈形成的教学理念自省,是具体作用于教学活动的。比方说,本文所提到的,依据中、高考试题的变化,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这种要求与实现此目的教学方式曾广泛受到社会非议,在绝大多数的家长眼里,讲得越多的老师才越好,越负责任。此类落后的观念,致使当前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教学形式盛行。老师就象在演戏,演给领导看,演给学生看,演给家长看,演给社会看。抢足了风头,而留给学生的只剩下疲于模仿。相信这种反思,这种困惑许多业界同仁都有过,可是你能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意淫吗?作用不了教学活动的理念,再合理也不能说是先进的。这就需要同仁们经过反思找到一个即有效果又能被各方都接受的契合点。否则,现实中大多数家长就不会再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里来,你们的学校就将走向倒闭。

笔者在世界史的教学中,就在授课前给学生讲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理念的差别。过去的教学大纲是死的指令性纲要,教学活动不能超纲,也就是说老师不能讲尤其是不能考教材里没有的内容,否则即为事故。而现在的课程标准,只是给出了一种衡量的尺度。教材里的内容要讲,课标所要求达到的标准所需要的教材外的内容也要讲。比方说,学生在理解改革的历史作用时,需要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的知识,而现行历史教材中并没有。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不能简单地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扔给学生,要通过通俗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才有助于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所以课程标准时代,教材以外的某些内容成了教学所必须。

并且提醒学生,历史课对于他们学习的意义远远超出他们所学习的历史学科。这门课即要落实历史学科检测所需要的内容,还要有丰富他们常识的作用。对于语文学科的作文、解答思想品德科的主观题都是有所帮助的。当学生知晓了这此道理,他们就不会再本能地排斥老师丰富给他们的知识了。这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增强,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给学生讲世界史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时,通过介绍考古成就帮助学生理解进化论。并通过“水猿人说②”引导学生领会如何严谨地认识事物。水猿人说,只是史学界一种推论。那么我们能否就断定它是假的呢!对待未知事物严谨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去求实,证实其确实客观存在或者存在过。若不能证实其客观存在,那就要努力去证伪。求证某种事物不存在或者没有存在过。即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事物怎么办?最严谨的态度就应该是存疑,不要简单地凭借个人的判断下结论。我们学习世界史,会让大家视野更开阔,可是也会遇到许多过去没有遇到事物。对于陌生的事物,积极严谨的做法应该是“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比方说,反物质说在哲学界的争论已久,唯物主义认为,反物质③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局限。因为现在科学实验与宇航活动已经切实地捕捉到反物质粒子,证实反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的局限已经解释不了人类生活里的所有现象。反物质粒子的发现,不仅仅是给一场旷日持久的哲学争论划上了句号,也有利于帮助人类更严谨地认识事物。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许多是建立在一种假说基础之上的。例如,板块学说就是建立在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之上的。而现代地震学就普遍利用其解释地震现象。对于我们所不了解的事物,不要简单地凭借已知条件说它就是假的,就是真的。人类思想的成熟缘于对成论的质疑,对有悖成论观点的不懈思考与求证。

反物质的发现,让许多自然之谜有了新的解释。一百多年前在现在的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发生一场大爆炸④,被称为世纪巨谜。至今仍没有最确切的结论。众多科考人员都没有找到佐证其观点的确凿证据,而关于这次大爆炸的观点之一就是反物质陨星撞击地球。

假说,不是瞎说。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已知科学原理形成的联想。人类在发明实用的直升飞机、潜艇前,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里就已经有了这些东西。他的科幻三部曲之《海底两万里》就是成书于现代意义的潜艇发明前数十年。我们在接触世界历史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假说以及有悖成论的观点。对于假说,经过小心求证,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就存疑。对于成论需大胆质疑,近代实验科学出现前人类文明的进步常常缘于对已有观念的质疑与否定中。在宋代,女人裹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废除裹脚陋习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也是相当长的时间才被社会广泛接受。记得鲁迅的小说《药》中有句对话“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可见,任何成论都形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特定客观条件下。

网上有篇文章《挥霍善良》,许多网友纷纷以“不以善小而不为”进行谴责。根本无法接受善良还会嫌多的事实。其实善良用不好,也会产生恶果的。此文抨击现实社会里利用救灾逼捐,对国人进行道德绑架的现象。大量捐款被挪作他用,而真正需要救济的灾民却得不救助。抨击施舍只重形式不管结果的道德意淫。许多被施舍的残疾人与孩子,都是被黑恶势力操控的,正是因为许多善良人的施舍才导致那些残疾人与孩子们被迫在盛夏的烈日下暴晒、栉风沐雨,在冰天雪地里忍饥挨饿爬冰卧雪,而施舍者自己陶醉在道德的满足中。善良被恶势力利用古今有之,国人被“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成论固化了头脑,听不得善良、爱国等行为被质疑。所以同学们,你们今后遇到否定这类成论的观点,要去细看看他说的合不合理,若不合理,据理驳斥;要是有理有据,也不要固守传统的观念。

与学生进行这此沟通后,对于学生凭借不完整信息就简单下结论的不良习惯有所警醒,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严谨的认识事物的习惯,并对学生作文逻辑性的增强,解答主观题时避免易生的差误有所帮助。当下的中、高考作文质量主要从几个方面衡量,一是有没有使用华丽的词汇与成语,具不具备哲理性的言语,条理是否清晰、逻辑性是否严谨。而这些都有赖于认识事物的能力。所以反思如何在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首要。

注释:①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②水猿人:考古学界在考古活动中发现,所有考古信息都中断过几百万年,这几百万年年没有任何关于猿人的尸骸与生活痕迹,于是考古学家分析,这几百万年猿人哪去了呢?有种推论认为,这段时间因为地球生存环境的恶化,猿人可能到水里去了,因此度过了那段灾难时期。

③反物质:反物质:反物质最初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会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导致两者湮灭并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193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在实验中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随后又发现了负质子和自旋方向相反的反中子。2010年11月17日,欧洲研究人员在科学史上首次成功“抓住”微量反物质。2011年5月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发现迄今最重反物质粒子——反氦4。2011年6月5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宣布已成功抓取反氢原子超过16分钟。

④反物质的发现,使人们自然地联想起了本世纪的许多不解之谜。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世纪巨谜”的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凌晨,俄国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的泰加森林里,突然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大爆炸。随着一道白光闪过和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一片沉睡的原始森林顷刻化为灰烬。大火吞没了数百公里之内的城镇和生命,融化了冰层和冻土,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仿佛"世界末日"到了。据估计,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上百颗氢弹一起爆炸!

通古斯爆炸震惊了全世界,“通古斯”也一夜之间名扬全球。由于西伯利亚的严寒和交通不便,直到1921年才由前苏联的一个研究小组第一次前去考察。以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继派团考察,但至今通古斯大爆炸之谜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一种说法便认为是反物质引起的“湮灭”现象。因为这种能级的爆炸除非是流星或陨石坠落,否则无法解释,那里找不到足以引起此能量爆炸的陨石碎块(只有少量含有地球所不具备成份类似玻璃的结晶体,反对方认为如果是反物质撞击地球为什么这些物质没有湮灭,可是没有证据表明不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湮灭不产生衍生物质)。

2013年8月5日星期一

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历史教研室

王正平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作者作为一线中学老师,对教学中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身体力行的探讨与研究。
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与实验中不断的培养与开启孩子的这种能力。中国的教育也需要有这样思想的老师来传承。
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很专业的术语,使整篇文章更具有学术论文的风范。

文章评论共[6]个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编辑点评[呆贝贝]点评:作者作为一线中学老师,对教学中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身体力行的探讨与研究。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与实验中不断的培养与开启孩子的这种能力。中国的教育也需要有这样思想的老师来传承。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很专业的术语,使整篇文章更具有学术论文的风范。[删除]at:2013年08月05日 下午4:25

褦襶子-回复谢谢朋友鼓励,祝安。 at:2013年08月05日 下午4:31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老师的文章总有很深的思考,欣赏问好。at:2013年08月05日 下午4:28

褦襶子-回复感谢关注,祝安。 at:2013年08月05日 下午4:31

点墨岁月-评论

先生此文讲解透彻,如同文中所提到的反物质存在的意义,还有很多科学未曾发现的奥秘和哲学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看人类的极限在哪里吧!问好!at:2013年08月05日 晚上7:31

褦襶子-回复国人还有认识未知事物的能力么!感谢关注鼓励,祝安。 at:2013年08月05日 晚上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