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概念的广义上讲,是个大圈圈,它可以包括熟人、一般朋友和知交真朋友。
熟人,这好说:互相交往次数多了,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再陌生,这就是熟人了。“没有熟人难办事。”这就是说,在人生旅途上,紧啊慢啊,熟人之间可以互相帮忙,解决一些问题;尤其是盛行“关系学”的今天。“公关”不已经是一种职业了吗?何谓公关?就是把陌生变成不陌生,进而密切,然后……然后的事儿就多了去了。
熟人,虽然也可以互称朋友,其实算不得真朋友;熟人之间,隔心离皮。
一般朋友应该是有交情的;感情互换,谓之交情。
感情互换到密切的程度,忧乐与共,那就是知交好友了。知交好友里边,可以有知己者,可以有知心者,可以有知音。
知己、知心、知音,比方为三个圆,半径差不多,外延相交相切,内涵相容。
知己难得,知心不大容易做到,知音难求。
恩德相结,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谓之知音。
知己,必须是互相了解,互相欣赏,互相关心,投缘默契,哪怕是处在敌对阵营——敌对阵营不一定没有知己。
昔陆抗和羊祜分属吴、晋两国,羊祜在襄阳为官,陆抗镇守荆州,两个人你想统一我,我想灭掉你,那是国与国之间的事,却丝毫不妨碍二者是知己。陆抗病了,羊祜赶忙送药来,陆抗手下东吴将领齐劝陆抗不要吃。陆抗答道:“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汝众人勿疑。“遂服之。陆抗知羊祜爱饮酒,送自己亲酿佳酿给羊祜,羊祜部将陈元劝别饮恐有诈,羊祜说:“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虑。”竟倾壶饮之。二人可谓相互了解互相欣赏互相关心默契到家了。
俗语说:“士为知己者死”,可见人们(指古人哈)对知己看得多么重。还有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知心者,腹心相照,知道彼此想的是什么,从而彼此体贴,彼此关心,处处能为对方做想。
管仲和鲍叔可谓知心。管仲说:“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起知心结交,就常常提这二位:管鲍。
知心,有时是单向的。恋爱中的小对象,都希望对方是自己的知心人。至于她(他)是否也知对方的心,她(他)不管;夫妻间亦有如此者。
知音,声气相求,意趣相通,心意也相通,多属精神层面的;这难度比较大。最有名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伯牙心中想的是高山,钟子期就听出来了,说:“(弹得)好啊!那巍峨雄伟的气势就如同泰山一样!”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钟子期就说:“(弹得)好啊!浩浩汤汤像大江大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碎了琴折断了琴弦,一辈子不再弹琴,因为他觉得世上不再有他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吕氏春秋》议论这件事时说:“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难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可见,知音必须是双方的事。现实生活中也有例子,有人说,鲁迅和瞿秋白的友谊,就是知音;还有人说,当年蔡锷和小凤仙也是知音。谁知道呢?反正他俩相好。
知音意趣相通,心意相通,超然于物外,一般不大会变,除非其中之一不在了。知己彼此了解无话不可说,但并不一定可靠,中途背叛被出卖的不是没有,有时越是知己,你一旦落了井,他“下”起石来越狠,因为他了解你;中国现代史上不是没有例子。至于知心,那是暂时的,因为心这东西连自己有时也拿不准会不会另有所托。所以,即使知交好友也会有变化,时过景迁,谁说得准?既然如此,那就得知道珍惜。
斤斤计较、嫉贤妒能是掺杂在友谊里的细菌,他会发酵;背信弃义是杀害友谊的明器或暗器,要防,防别人也防自己;保持永远的坦坦荡荡,这是珍惜友谊的良方。
不妨学会分辨:假如你有了高兴的事,极想找人分享,对方听了比你自己还高兴,那这是知己知心的知交真朋友;如果对方只是流露出羡慕,而没妒嫉,一般朋友可以做到;如果对方努力装出一副夸张的高兴样子而其实漠不关心,转眼就把这事忘了,这不过是熟人而已。
假如你有了烦恼,你要找人倾诉,对方真心地为你抱不平,或者冷静地开导你安慰你帮你摆脱烦恼,此人是知己知心的知交真朋友:如果对方无动于衷反而絮絮叨叨说起了自己的事,这不过是一般朋友或熟人;假如他尽管极力抑制,却怎么也掩盖不住那幸灾乐祸的表情,这是个小人,你趁早离他远点!
-全文完-
▷ 进入江楼望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