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05年超女风靡以来,各类歌唱类选秀节目应接不暇。特别是《好声音》在收视率和关注度方面的巨大成功,一时间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作为一个喜欢听歌的人,既感激制作单位在盛夏让我能有一场听觉盛宴,也感动那些为梦追逐的人所述说的故事;夏的夜晚,如此真好!
然而,歌唱选秀节目这么多年,我看到的是节目新增数量的纷呈,而不是节目演绎质量或者说带来结果的革新。
这些年,有超女、快男、花儿朵朵、激情唱响、中国梦之声、星光大道、青歌赛、中国最强音和中国好声音等等,看过的,没看过的,眼花缭乱;记住的,忘记的,已成过眼云烟。每年,从选秀出来的人不少,而几年之后还能被大家耳熟能详的还有几个,后期所创作的作品能有几首。作为一个毗连长沙的湖北人来讲,因为对湖南卫视的关注时间稍长一些,这些年来,也就李宇春、张靓颖、张杰、周笔畅等少数人还能说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之中,但都未能成为业界的标杠或者说达到大众的预期,也有那么几首歌红极一时,却再无传唱江南江北的经典;而其他泛泛之辈,也就在昙花一现的红尘中来去匆匆,早已不见了踪影。
中国向来是一个传统的国度,几千年来封建桎梏的思维,早已深深植根在每一个人心理。儒家尚仁、道家专情、墨家推爱、法家定理……凡此种种,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牢笼之下,一种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庸之道盛行。历史沿革,积习掣肘,现时的绝大多数国人,无不以一种看客之姿,在审视这个万象社会。然而,在生活的重压和信念迷失的催促下,在亟需一种精神寄托的刺激下,在一夜成名的功利驱使下;作为释放情绪的文娱产业,也需要有国民偶像或者值得标榜的草根成为明星的范例。郁积在国人心中仅有的琴弦,在一场海外娱乐风暴的侵袭下,瞬间奏响。这是时代的特征,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这个行业为大众心理带来的过渡消费,是否真正起到了其应有作用。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在第一季的旷世惊艳之后,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诸多奇迹。既让加多宝成为商业推广的成功案例,也让收视率成为业内啧啧称赞的奇迹,更让许多在底层摸爬滚打多年的草根走向了银幕的前台;然而,作为从欧美引进的选秀节目,我们不得不认真的探讨它的运作模式。是如同节目伊始所倡导的选出真正好的声音,还是一举成名后刨根问底的挖掘私人私信?是不看外表只关注灵魂的纯音乐归宗,还是在多方驱使下不得不考虑利益的权衡?是为了选出出类拔萃的嗓子,还是为了编织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是单纯组合一类有天赋的草根让大家知悉,还是为了遍地的巡演获取不菲的报酬?是为了培养为梦想执着追求的音乐种子,还是为了博取普通大众在浮躁社会的心灵慰藉?或许,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共同体时代,娱乐产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有着本身应有的规律,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最终结果,需要权衡利弊得失和给与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而作为听众的一员,我们需要的是,多年后,陪伴我们成长的、能够感知的记忆,还能在无需搜肠刮肚的脑海中被轻易想起。
《中国好声音》如此,更何况其他节目呢?在这样一个缺乏偶像的时代,我们的选秀不能仅仅停留在赛制一时的刺激和结束后的销声匿迹;我们需要的是这个节目,能够利用好各种资源,打造出令人信服的产品。看看那些引领一个时代的娱乐明星,从早期的邓丽君、四大天王、小虎队、罗大佑、谭咏麟、张国荣、周华健、王菲、;到崔健、那英、杨钰莹、陈奕迅、周杰伦、蔡依林等等,不乏从选秀节目出来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开创一个风格、续写一段传奇,除了十年磨一剑的辛苦,更多的是在通过属于自己的声音在一点点积累音乐中传递灵魂的东西;而这却是目前选秀出来的大部分人所无法比拟的。要么在盛名之下尽享短暂的安逸,要么在无休止的争议中磨灭了耐心,终究泯然众人,淡忘于这个舞台。
一个真人秀节目,特别是歌唱类选秀,我们期待的是纯粹的、纯真的音乐感受,和无拘无束的情感释怀!而如今,却在各方的羁绊之下失去了本真。大众传媒的推行,网络时代的普及,各方利益的制衡,使更多节目和更多人,为了迎合市场,为了投之所好,慢慢变成街头巷尾交接的口水,经年之后,即使有人提及,却无从提起。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结果,这些年来,从《超级女声》的疯狂,再到《中国好声音》的追捧,与其说是制作人创新的妙笔,还不如说是大众寻找心灵寄托的痴迷;只是一年一年的选秀,人选出来了,声音却迟迟不能绣出来,难言不是选秀的悲哀,选秀之路还很崎岖。
高晓松在《如丧》书评中写道“与岁月对望,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从05年至今,选秀风靡已近十年,再过十年,我们的青春早已走了,谁又能还有这份闲情来述说曾经为之癫狂的心碎呢?时空流白,光阴辗转,选秀年代,我们不在乎记住多少人,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听到那些抚慰心灵的声音,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声音,那些在年华中激励我们前行的声音,以及能够托起一生的荒芜却还在坚持的梦!
选秀到底要走向何处?天下万象,沧海一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既然选秀还在,我希望百转千回,它还是能回到正途!
-全文完-
▷ 进入点墨岁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